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前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與技術雜志》2014年第八期
1.1生產企業實力單薄,沒有帶動效應在互助縣食用菌生產發展過程中,食用菌企業幾乎不存在,主要是把農民生產的產品進行銷售,經營規模不大,產品也較單一,以雙孢菇鮮菇為主,與各鄉鎮分散的種植戶在市場中是激烈的競爭關系。種植農戶往往成為市場與商家的犧牲品。食用菌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對市場與生產的調控能力薄弱。
1.2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民增產不能增收目前,互助縣的食用菌產業只能算得上是一個生產部門,生產結構與市場主體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既沒有統一的市場交易原則和規范,也沒有準確、快速覆蓋全國的市場信息網絡,生產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滯后市場的變化,生產盲目性大,但市場沒有方向。全縣雖然有一支數量不算龐大的食用菌產銷隊伍,但并沒有形成合力,而且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封閉式發展。
2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
2.1氣候優勢互助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海拔高(種植業帶海拔2100~3200m,其中淺腦山屬海拔2600~3000m的地帶)、氣候冷涼(年平均溫度3.4℃)、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有高寒獨特的氣候優勢。本地正常季節生產的雙孢菇(4~10月),在南方夏季高溫地區無法種植(南方地區一般在10月~次年3月種植),是高溫地區的反季節蔬菜。
2.2生產原料優勢互助縣小麥種植面積在0.8萬hm2以上,每年有大量的麥秸被廉價賣給寧夏的造紙企業,或被白白焚燒。同時,畜禽糞也較多。發展雙孢菇產業,既可充分利用麥秸、畜禽糞,變廢為寶,凈化環境,同時對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3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廉價的勞動力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所在,利用“公司+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方式,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可就地就近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還能增加農民收入。
2.4市場優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變,國內的消費量以每年7%的速度上升。西寧市場也在逐年擴大,菌類消費不斷擴大,大部分從外地販運。當地生產的雙孢菇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市場空間巨大,雙孢菇良好的市場帶動著人們種植的積極性,種植的面積將不斷擴大,人們對優質菌種的認識不斷提高,優質菌種需求量將會不斷增加。
2.5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一般每戶栽培食用菌266.8m2,可年產鮮菇2000kg,1kg按6.00元計,每戶年收入12000元。每戶266.8m2生產成本:栽培種投入440瓶×2.5元=1100元,麥草2500kg×0.60元/kg=1500元,牛糞2500kg×0.1元/kg=250元,麻渣400kg×2元/kg=800元,石灰、石膏各200kg,計100元,化肥共計400元,農藥及消毒藥品等投入120元,共計生產總成本4270元,每戶純收入7730元。
3建議
充分發揮高原冷涼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菌種生產,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加快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組織化程度。以培育龍頭企業為根本,加快加工工業平臺建設,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把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及科研諸環節有機聯結起來,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3.1加快建立以菌種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進行菌種的工廠化生產,并進行以雙孢菇生產為主的培訓基地,輻射帶動有一定技術的農民進行標準化、無公害雙孢菇及其他菇類的規模生產,提高菌類的綜合生產能力。通過政策扶持、投資扶持、技術扶持、信貸扶持,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增強企業對農戶產業鏈的推動作用,真正形成“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3.2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構建強大的生產基地政府應在產業整體布局的基礎上,運用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等具體措施,加大對基地建設扶持的力度。運用“公司+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由龍頭企業牽頭與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合作,建立生產基地。引導和扶持種植戶向基地集中,推行標準化科學種植,使其形成規模化、專業化。采取統一管理、分戶種植、集中收購、統一加工銷售的方式。由公司負責收購、技術咨詢、病蟲防治、品種改良、技術服務等工作,提高產業化水平,使企業與農戶結盟,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在產業鏈中形成一個緊密型的組織系統,保證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降低經營風險,有效地控制產品質量。
3.3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種植技術水平食用菌生產需要掌握全面的技術,這是發展的關鍵。因此,企業要定期組織培訓,通過專家講課、實地操作等形式,真正把技術送到養菇農民手中,同時要鼓勵農民之間互相學習,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
3.4推行標準化生產企業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模式,帶動農民進行無公害生產,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4發展思路
4.1建立一條菌種生產線建立一條液體菌種生產線,進行工廠化生產,日產能力5000瓶(袋),年產優質菌種150萬瓶,滿足供應互助縣2000棟棚的生產,其余供應周邊地區用種。
4.2建立一條二次發酵隧道雙孢菇的產量決定著農民的收入,一次發酵的產量最高10kg/m2左右,而通過二次發酵可達到17~20kg,產量翻了一翻,效益明顯增加。二次發酵隧道建成后,可以把此項技術引進來,加以完善,可以向生產集中的地方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進行推廣。同時,還可滿足互助縣高海拔地區進行培養料供應。高海拔的南門峽等地方由于天氣太冷,出菇時間短,培養料發酵困難,只有供應優質培養料,才能提高產量。
4.3建立生產示范培訓菇房隧道建成的同時,建立1200m2的生產示范培訓菇房,可以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互助縣的雙孢菇生產技術。
作者:劉明德單位:現代高原特色農業(互助)示范園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