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工作機制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制度是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的有益嘗試,對于加強全過程質量管控、提高綜合監管效能具有重大意義。文章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對其合格證推廣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使用主體的基本情況、安全保障情況和合格證使用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探討了影響合格證推廣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農業主體成員年齡普遍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50.6%的主體認為使用合格證后銷售量有所增加;市場部門對產品入市合格證的查驗度為38.2%;合格證使用率在50%及以上的主體占41.3%;市場環節查驗和消費者認可度是影響主體合格證使用意愿的主要社會性因素,項目扶持和品牌認定是主要政策性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市場銜接、加強宣傳與監督、加快獎懲制度落地等加快推進合格證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工作;機制;研究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以下簡稱“合格證”)是指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所生產經營食用農產品自行開具的質量安全合格標識[1]。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重大創新,是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第一責任,建立“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機制,推進綠色發展、質量強農的有力抓手[2]。原農業部于2016年7月開始在河北、黑龍江、浙江、山東、湖南和陜西等省開展主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試點工作。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工作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重點在于推動農產品生產主體正確開具和使用合格證,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第一責任,難點在于市場環節是否認可,是否能形成倒逼機制,進而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浙江省按照原農業部制定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積極探索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的有效模式。麗水市于2016年下半年率先開展了合格證試點工作,并于2017年5月起,全區域推進合格證管理工作,這標志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啟了新紀元。為充分了解合格證推行過程中生產經營主體的行為、認識和意見,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得出一些數據,并結合全市各縣的工作情況,全面總結合格證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經驗和成效,分析了影響合格證管理使用的制約因素,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現階段推進合格證管理工作的建議,以期為后續合格證管理的推廣提供借鑒。
1合格證管理工作進展情況
1.1調查情況
調查問卷分為基本情況、社員情況、生產銷售、安全保障和合格證使用等5個部分15個問題,通過實地走訪、網絡傳輸和電話詢問等多種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1109份,回收992份,其中,有效問卷926份。1)基本情況。在有效被調查生產經營主體中,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和其他規模生產者分別占44.1%、36.4%、12.6%和6.9%;被調查生產經營主體注冊時間多為3~8年;法人代表年齡范圍23~78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2%,初中及以下的占46.4%,另有0.4%未提供數據(以下相同情況不再陳述)。主營產品涉及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糧油、畜禽、林產品和水產品等多個領域。2)社員情況。生產經營主體人員數量多為3~15人,社員年齡多為40~60歲。40歲及以下的占16.3%,41~50歲的占36.6%,51~60歲的占34.2%,61歲及以上的占12.9%。另外,67.3%的生產經營主體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員。3)生產銷售情況。在生產規模上,蔬菜類生產經營主體多為1~10hm2,水果類多為5~20hm2,茶葉類多為6~30hm2,林業類、畜禽類和水產類主體根據不同品種規模差異較大,無明顯集中區域。有32.0%的主體為法人自行開展生產經營活動,58.8%的主體輻射帶動其他農戶;61.6%的主體產品統一銷售,32.4%的主體分開銷售。4)安全保障情況。上市產品保障合格的方式分為自行檢測、委托檢測、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和承諾合格,涉及生產經營主體依次占:4.9%、42.2%、33.3%和22.8%。主體更傾向于通過委托檢測和嚴格按照標準生產來保障產品安全。有67家主體配備了快速檢測設備,其中,49家主體每批必檢,13家主體每茬抽檢。主體自行配備快速檢測設備的少,但是配備的多數均能開展每批抽檢。5)合格證使用情況。有90.6%的生產經營主體知曉2017年5月1日起浙江省規模農產品生產者實施合格證管理制度。實施合格證管理有利于規范生產經營行為、落實主體責任、提高消費信心和提高經濟效益,這4個方面選擇率分別為81.7%、70.6%、66.4%和42.8%;合格證貼標方式包括:“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合格證+追溯碼”(“一證一碼”)、“三品一標”標志、動物產品檢驗檢疫證明和信息卡,分別占29.0%、46.3%、4.9%、5.1%和7.6%;合格證出具方式包括:主體自主打印合格證(406家)、主體非自主打印合格證(470家),其中,85.1%的主體通過有關部門統一印制并審核發放;加貼合格證標識上市產生效益情況:有50.6%的主體認為銷售量有所增加,8.6%的主體認為銷售價格提高了10%以上,24.7%的主體認為沒有增加效益。合格證對于銷量和銷售價格的提升作用初顯,農產品進入超市、農貿市場等流通領域,有38.2%的主體表示市場管理部門查驗了合格證標識,27.4%的主體表示未查驗,30.6%的主體表示有要求但實際未查驗。市場準入查驗在范圍和力度上尚需加大,在與政策掛鉤方面包括:項目扶持、品牌認定、重大展會、信用評價和市場準入,選擇率分別為:62.1%、41.7%、13.5%、24.6%和35.5%。項目扶持和品牌認定是決定主體是否使用合格證的兩大主要因素,上市農產品合格證使用率:41.3%的主體使用率在50%以上,27.1%的主體使用率在50%~30%,23.5%的主體使用率在30%以下。總體使用意愿不強,在合格證使用因素調查中,有43.7%的主體認為“市場環節沒有查驗”,47.3%的主體認為“消費者認可度不高”,23.3%的主體認為“增加了使用成本”。市場環節查驗和消費者認可是主體是否愿意自覺使用合格證的主要因素。
1.2工作進展
1)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大調查。自2017年5月開始,市、縣、鄉(鎮)三級聯動,統一開展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大調查行動,為合格證順利推行摸清底數,做好保障。目前,已在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系統錄入主體信息2457家,其中,企業293家,合作社1201家,家庭農場876家,其他規模主體87家。同時,以縣為單位,指派專人不斷完善、更新信息。2)有關文件。市本級制定《麗水市質量強農工作方案》,將合格證管理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統一部署;各市(縣、區)根據轄區情況分別制定具體的推進工作方案;蓮都、青田、云和等縣自行制定了其他規模主體標準;市政府《麗水市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試行)》,明確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范圍和條件,為合格證入市提供了可操作的程序。3)注重培訓和指導。一是組織培訓班,對各鄉鎮工作人員、局屬相關科室人員,以及部分重點主體業主進行培訓,解讀相關法規制度,詳細部署合格證管理推行工作。二是組織人力深入基地、企業、街道和市場開展宣傳指導,協助主體開展合格證管理,提高市民對合格證標識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三是加強市局工作督導,敦促各級農業部門加強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溝通協作,有序推進合格證管理制度。4)多模式協同推進。立足主體規模、條件和生產經營情況各異,業主文化水平、習慣不同的實際,采取多種模式協同推進。一是“一證一碼”模式。對原有的全省統一的追溯平臺打印模式進行統一更改,供主體沿用。二是部門協助開具。針對部分信息化管理困難的主體,由各縣統一設計、打印模板,供主體手動填寫使用。三是鼓勵主體規范使用“三品一標”、檢疫合格證等標志,視同合格證管理。
2影響合格證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2.1主體現實情況不利于合格證全面推廣
麗水市位于山區,主體普遍分散、規模小,現代化水平低,整體條件較差;從業人員普遍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認識有限,使用意愿不強;農產品品種繁多,現代物流形式多樣[3],加之生鮮產品較工業產品在合格證使用上有較多不便,因此合格證的全面推行尚需時日。
2.2市場銜接不順導致制度實施存在現實困境
一方面,在合格證的推廣使用上,農業系統與市場監督管理系統在制度規定、推廣力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平衡現象[4],盡管已制定準出準入制度,明確了合格證的準入地位,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麗水市七成左右生鮮農產品均為外地輸入,省外亦不在少數,各地合格證規定不同,情況復雜,市場部門在查驗執行中存在現實困境。可見,市場銜接不順是導致合格證推廣效果差的關鍵因素。
2.3合格證優勢暫未顯現,社會接納需時間積累
主體生產經營活動除受市場調節外,政府獎勵、社會紅利也是重要影響因素[5-6]。目前,對于合格證的推廣使用農業部門雖然制定了一些與產業發展、榮譽認定掛鉤的政策,但實施細則幾乎沒有,執行上沒有明確制度依據,實際效果微乎其微。政府對合格證使用主體的獎勵和扶持沒有及時跟上,力度也較小;經濟新常態下社會紅利方面合格證對于群眾來講是一個新生事物[7],其認知與主體生產經營、政府監管均存在斷層,接納尚需磨合和時間積淀[8],因此,合格證在增加銷量、價格方面的優勢效應暫難體現,影響了主體使用率。
3加快推進合格證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議
3.1加強頂層設計
食用農產品全省流通頻繁,全國流通也日趨頻繁,合格證的全面順利推廣離不開生產經營主體、收儲運主體和市場零售主體的銜接配合,也離不開農業、林業、水利和市場監管等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因此,在推行上應當摒棄各自為政,政策規定、平臺媒介等在省級及以上層面統一將有利于合格證的順利推行。
3.2加快市場銜接
目前,合格證準出建設在多年的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之上相對比較完善,使用率較低主要在于市場準入未及時跟上。市場監督部門要加大準入建設力度,盡快配備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好查驗及檢測工作,并妥善處理好本外地產品之間、一般產品與特殊產品之間的差異,避免因準入范圍、力度的不統一而影響工作的開展[9]。
3.3加強宣傳與監管
政府部門的宣傳主要采用短信、傳單、現場咨詢等傳統方式,可尋求新穎實用的模式,如車載電視,可在座位背面播放廣告。為保證合格證的規范使用,保證其真實性和有效性,在監管上要把合格證作為日常巡查、執法監督的重要內容,定期或不定期對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對于合格證造假、冒用等行為要依規予以懲處,確保合格證的權威性,真正做到“誰開具,誰負責”[10]。
3.4加快獎懲制度落地
根據《浙江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等相關法規和制度,加快制定出臺合格證與各類示范榮譽、惠農補貼、項目立項等各類產業發展聯動的實施細則并嚴格執行;加快制定不按規定開具合格證、合格證弄虛作假、市場主體不按規定查驗等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實施細則,樹立典型、雙向推動,助力合格證制度全面落地。
作者:林燕1;孟月志2 單位:1.麗水市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2.麗水市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