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斷奶仔兔魏氏梭菌病診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動物學報》2014年第二期
1病因分析
一般認為,發生魏氏梭菌病的主要原因是日糧粗纖維含量低、日糧突然變化、飼料中有腐敗原料(如劣質魚粉)和衛生條件差所致。但根據筆者調查,發生該病的兔場,絕大多數飼料配合比較合理,粗纖維含量較高,多無更換飼料。長期使用同一配方、同批原料或同一飼料,由此認為,發生魏氏梭菌病應該是多種應激的疊加所致。
1.1斷乳應激患病家兔80%以上是斷乳7d后的仔兔。此時期的仔兔體重較輕,抗病能力降低,如環境變化大時容易發生疾病。由此認為,此病與斷乳應激有關系。
1.2免疫應激調查發現,兔多數在免疫注射約3d發生疾病。如果個別兔場在免疫之后發生疾病可以忽略免疫的應激作用,但是,眾多兔場在這一時期發生疾病,便與免疫造成的應激有一定關系。因為免疫注射本身和捕捉仔兔等,都會對其精神、肉體和免疫系統產生應激作用。
1.3氣候應激家兔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如溫度、降水、大風等,這些氣候的頻繁變化,家兔很難適應,尤其是斷乳后的仔兔更難適應。
1.4環境污染發生疾病的兔場多數在環境衛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兔舍濕度較大,兔籠的踏板被糞便污染,沒有及時清理和消毒,對仔兔的消化系統造成較大的威脅。
1.5飼料毒素根據多年的生產規律發現,用同樣的飼料,春季易發生消化道疾病。一是春季飼料,尤其是粗飼料,或多或少被霉菌污染。據調查,植物蛋白飼料、能量飼料和粗飼料在冬季和春季原料中霉菌孢子數量分別為2980,10652,11825個/g和10363,17000,28893個/g,3種飼料原料中霉菌孢子數,春季分別是冬季的3.48倍、1.60倍和2.44倍。即春季飼料中霉菌孢子及毒素較冬季明顯增多;二是我國所使用的兔飼料原料,多為農副產品下腳料,質量安全系數不高,尤其是抗營養因子的存在,是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又一助推因素。
2防控措施
2.1提高斷乳體重增加仔兔斷乳體重是提高其抗病力的重要手段。根據筆者調查,對于仔兔而言,400g時斷乳,斷乳后的成活率≤80%,500g時斷乳,斷乳后的成活率在80%~85%,600g時斷乳,斷乳后的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700g時斷乳,成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也就是說,增加斷乳體重是降低發病率、提高成活率的最有效措施。對于早期發育不良的仔兔,可以適當延長哺乳期。而提高斷乳重的最根本措施是提高母兔泌乳力和及時給仔兔補料。
2.2緩解免疫應激仔兔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抗病能力較差。因此,斷乳后免疫注射會加重應激作用。為此,在免疫之前和之后的3d內,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抗應激制劑。生產中多使用電解多維葡萄糖,必要時增加維生素C,有較好效果。
2.3大劑量使用微生態制劑任何原因造成的腹瀉,均會發生腸道菌群失調。而保證腸道菌群的相對穩定,大劑量使用微生態制劑是目前最有效的技術措施。在斷乳前后消化道疾病的易發期,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量要比平時增加。實踐表明,劑量越大效果越好,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2.4適當控料斷乳后的幼兔消化機能較弱,酶系統發育不完善,加之我國多數兔場使用的飼料都不夠完善,生產經驗表明,適當控制喂量可以降低消化道疾病的發生。一般在這一階段控料量掌握在自由采食的80%~85%為宜。
2.5勤觀察,早處理生產中發現仔兔死亡時,往往是同籠的仔兔相繼發生。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當1只仔兔糞便變形之后(濕、軟、黏液附著等),如果及時發現并處理(如口服微生態制劑),一次見效,當天痊愈。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約4h發展成腹瀉或腸炎,由于糞便污染了環境,導致同籠的仔兔在3d內陸續發病,如治療不及時多以死亡告終。因此,勤檢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早清理、早消毒,是控制本病傳播的有效措施。
2.6控制環境消化道疾病多數是通過消化道感染,要切斷傳染途徑,必須重視環境衛生,如踏板、飼料、飲水、墊草、用具和飼養人員自身的衛生,同時應嚴格控制環境濕度。
2.7注射A型魏氏梭菌疫苗家兔發生的腸炎多為A型魏氏梭菌[3-4]引起。提前注射A型魏氏梭菌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該病。建議該病多發的兔場和易發季節,仔兔30日齡首先注射該疫苗,7~10d后再注射兔瘟疫苗,以有效控制本病的發生。
作者:張少東王艷艷單位:山東省無棣縣畜牧獸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