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下生態養殖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發展優勢
1.1優越的氣候條件保山典型的立體氣候,充足的光、熱、水、氣,特殊的地形地貌,多樣的土壤類型和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動植物生長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植被覆蓋率高且恢復能力強,有利于植物和蟲子的生長繁殖,為畜禽提供豐富的食物,全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畜禽的野外活動和采食。
1.2豐富的林業資源全市林地總面積128萬hm2,森林覆蓋率62%,退耕還林(果)面積4.633萬hm2,泡核桃種植面積23.33萬hm2,紅花油茶1.333萬hm2,銀杏0.67萬hm2,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還有4萬hm2的茶葉,1萬hm2的咖啡和柑橘、荔枝、桂圓等經濟林果地可以發展林下生態養殖。
1.3實現林畜共生雙贏利用林果、林蟲、樹葉、草等供畜禽采食,畜禽糞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時補充土壤養分的作用。林地可以營造出空氣清新、涼爽舒適的環境,適宜畜禽生長,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藥物使用量。同時畜禽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鮮的野草,減少飼料消耗,降低飼養成本,還能生產出生態環保、健康無公害的畜產品,實現“畜-果-糞”的良性循環,有效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林畜共生,兩相得益。
2保山林下生態養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認識不夠,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門對林下養殖、林畜結合,開發林下資源生產優質生態畜產品的認識不夠到位,畜牧與林業部門溝通協調不夠,科技人員對林下生態養殖的研究不夠深入,一直只講林畜矛盾,沒有尋求共生雙贏的有效途徑,以至多年來引導性的資金投入較少,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動。
2.2畜禽良種化程度不高養殖戶對優良品種不夠了解,長期按習慣進行選擇,良種化程度低,出欄率低,效益不高。
2.3技術欠缺對不同林地下飼養不同畜禽密度如何定,如何飼養才能發揮好的經濟效益,如何進行疾病預防,如何飼養、飼養多長時間才能達到優質生態等無直接經驗,都有待進一步摸索。
2.4零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養殖戶靠自發飼養,產品量少,知名度低,沒有相應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幫助開拓市場,飼養出來的優質生態畜禽,飼養周期長,養殖成本高,優質不能優價,甚至養出來找不到合適的市場。
2.5基礎條件差林下養殖區域絕大部分都是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進養殖技術無法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林下生態養殖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3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對策
3.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開展廣泛宣傳和進行正面引導,對發展林下養殖的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的宣傳,讓更多農戶了解、認識林下態養殖發展前景。通過計算收入對比、邀請專家開展技術講座、召開戶主會和參觀考察等方式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激發群眾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熱情和積極性。
3.2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導的原則,把發展林下生態養殖與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結合、與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結合、與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結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層次挖掘林下養殖的發展潛力。
3.3培植龍頭,示范帶動培植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或養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戶發展林下養殖,建設生態養殖基地,開拓生態畜產品市場,開展生態畜產品加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大力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幫助企業積極申辦無公害、綠色畜產品認證和優質畜產品產地認證,注冊商標,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做大做強保山畜產品“生態”品牌。著力發展一批基礎強、潛力大、機制新,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高,發展能力強的示范場(戶)。加快提升林下生態養殖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種養平衡,實現清潔生產,全面提高全市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4強化服務,合力推進組織市、縣、鄉畜牧科技推廣技術服務隊,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深入實地搞好服務,開展各種養殖培訓,為林下養殖從業者送去實用的畜禽養殖技術,做到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針對性解疑答惑,努力提高養殖戶的科技素質,培育養殖能手和養殖致富帶頭人;不斷總結林下養殖的經驗,如養殖密度、養殖技術、最佳出欄時間、疾病防治等,增加科技含量;加強市場研究,建立完善預警分析平臺。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方式市場行業信息,引導養殖戶合理調整結構,實時銷售,及時補欄,增加收入。
4.5多方籌措,確保投入各級財政應把發展生態養殖,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減少環境污染,減輕環保壓力納入財政預算,隨著財政的增長而逐年增加投入,引導其它資金的投入。按照“自愿發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以農戶自籌為主,銀行貸款和政策扶持為輔,加大對林下生態養殖的扶持力度。積極落實用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項優惠貸款、財政扶持、養殖用地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林下生態養殖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的貸款規模和額度,創新貸款擔保機制,切實解決養殖業融資難、用地難的問題。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協調各部門對生態養殖的投入。
作者:楊云艷單位:保山市畜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