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民國農業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范文

民國農業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國農業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國農業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

提要:

民國時期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農業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現代農業科技普遍傳入并應用,中國農業歷史出現新特點。文章主要闡述了民國時期農業文化遺產分類與利用,各地相關農業遺產調查與現狀,民國時期農業教育遺產繼承與譜系,以及當前亟需開展的民國時期老專家聲像檔案保存工程等內容。籍此重新定義民國時期農業文化遺產概念,提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繼承與開發路徑。

關鍵詞:

農業文獻;農業遺址;老專家記憶工程

學界普遍認為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包括:農業景觀、農業遺址、農業工具、農業習俗、農業歷史文獻、名貴物產等內容,目前來看,范圍上與民國時期農業遺產并不能完全切合。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在古代農業文化遺產,且具備特定的形成歷史過程,遺產價值較高,傳承性較強,特別是申報世界與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現實存在性和觀賞性,亦有部分學者關注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價值文化挖掘與旅游開發措施等領域。民國時期農業遺產長期以來并未受到較高的關注,尤其是其保護與開發途徑上尤為單一,這并不能否認其獨特價值,民國農業文化遺產兼具普遍存在、種類繁多、利用率最高、開發價值最強的特點。文章將從民國農業文獻遺產分類與保護、民國各類農業文化遺址調查與保護、民國農業教育繼承與老專家聲像檔案保存等三部分進行闡述。文章通過對現存民國農業遺產的分類與調查,提出了區別于以往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方法與視野,針對不同遺產提出可行的保護措施與傳承路徑。清末,從中央到地方開始設立各類農業機構,興辦農業學堂、創辦農事試驗場,有識之士興辦公司、公社,創設農學會。宣統年間,中國農業由傳統向近代的轉型趨勢已經明確。官方機構、科研機構、農業公司等逐漸涌現;系統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近代農業體系開始形成。《政治官報》刊發,宣統三年三月初八日,農工商部奏匯《各省已辦農林工藝實業開具清單》,[1](P151)標志著清末全國范圍內近代農業體系的基本建立。這些措施為民國時期農業科技進步提供了基礎,也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來源。

一、民國農業文獻遺產分類與保護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近現代化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西方農業知識與教育大量傳入并應用,以致產生大量文獻資料。民國農業文獻延續清末古農書、方志、文集、筆記、日記、報紙、期刊等資料的來源渠道,更加內容豐富、種類繁多、語種多樣、領域廣泛等特點,是研究民國時期農業歷史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民國期間國內外的農業文獻具有重要的農業歷史與文化價值,是當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民國時期農業文獻徹底改變了清末傳統農業科技著作與近現代農業科技著作并存的面貌,諸多以近現代技術為撰寫內容的民國時期農業類教科書、期刊、報紙、專著等流傳于世。《民國時期總書目》共收錄民國時期農業類圖書2455種,涉及農業領域十個大類。[2]毛邕、萬國鼎編輯金陵大學圖書館叢刊第一種《中國農書目錄匯編》全書根據最新農學與舊時農書分為:總記、時令、占候、農具、水利、災荒、名物詮釋、博物、物產、作物、茶、園藝、森林、畜牧、蠶桑、水產、農產制造、農業經濟、家庭經濟、雜論、雜等十幾個大類。民國時期蠶絲業改良持續推進,發展迅速,社會對教科書等著作需求量很大,各地出版蠶絲領域書籍數量繁多,賀康《蠶絲學概論》、錢江春,侯紹裘譯《蠶絲概論》、樂嗣炳,胡山源《中國蠶絲》、鐘崇敏,朱壽仁《四川蠶絲產銷調查報告》、萬國鼎《中國蠶業概況》、山西省農礦廳《蠶桑淺說》、郭葆琳《栽桑圖說》、奚楚明《實驗蠶桑全書》、姜慶湘,李守堯《四川蠶絲業》、尹良瑩《四川蠶業改進史》、《普通栽桑學》、殷秋松《蠶業指導》、曾同春《中國絲業》、繆毓輝《中國蠶絲問題》、夏詒彬《種桑法》、朱美予《世界蠶絲業概觀》、朱美予《栽桑學》、沈文緯《中國蠶絲業與社會化經營》,合眾蠶業改良會《改良中國蠶業之計劃及其方法》,以蠶桑學科見長的蠶學專家鄭辟疆編纂出版的《桑樹栽培》、《蠶體生理》、《養蠶法》、《蠶體解剖》、《蠶體病理》、《制絲學》、《蠶絲概論》和《土壤肥料論》等諸多教科書。這還不包括國外語種撰寫中國蠶絲業的文獻,尤其是以日語著作在中國流傳亦或發行印制的著作,例如梅谷興七郎《蠶種學》、石森直人《蠶》,以及《蠶的遺傳講話》、《蠶體解剖及生理學》、《日本蠶絲業之概況》。1920年以來各領域農業教育學家和農業科學家,開始編著近現代實驗科學為基本內容的農學教科書。至1937年之前,中國各地院校已經在西方技術教授與傳播領域取得巨大進展。各地科研院所與學校公開出版的農學教材數量驟增,多達幾百種,尤其以農學與植物學相關著作最為普遍。農學類《作物學》、《作物害蟲學》、《作物育種學》、《作物病理學》、《工藝作物》、《作物學各論》、《重要作物》、《綠肥作物》、《作物學泛論》、《油類作物全書》、《油料作物栽培法》、《特用作物學》、《作物學實驗教程》、《稻作學》、《植棉學》;植物類《高等植物學》、《植物學》、《應用植物學》、《植物病理學》、《植物生理學》、《植物育種學》、《普通植物檢索表》、《植物的世界》、《植物的分布》、《昆蟲學》、《種煙學》、《實驗煙草種植法》;林學與果樹類《測樹學》、《造林學》、《造林學各論》、《造林法》、《高等果樹園藝學》、《果樹園藝》、《花卉園藝》、《果樹園藝學》;土壤化學類《農業化學》、《土壤學》、《土壤新編》、《土壤學概要》、《土壤深耕設計》、《土壤改良法》;蠶種類《普通養蠶學》、《蠶種學》、《家蠶生理學》、《蠶體生理學》、《蠶體遺傳學》、《蠶體解剖論》、《最新養蠶學》、《蠶種制造》、《實用生絲檢驗學》、《實用養蠶法》、《養蠶法講義》、《實驗養蠶問答》、《實地養蠶法》、《蠶業概論講義》、《人工孵化育種學》、《蠶桑害蟲學》、《蠶業叢書•第五編桑樹蟲害論》、《家蠶微粒子病檢查法與防除法》、《新學制適用•中等養蠶法》、《柞蠶飼養法》、《動物解剖叢書•卷9蠶》。[3]民國時期其他相關種類教科書也普遍出現,以致現存民國農學著作存世數量眾多,但是,目前學界仍未見民國時期農業專著與教科書綜合檢索目錄的問世,有待于系統收集、整理與研究。民國時期農業期刊,大約在300種左右,所有與農業相關的期刊論文大約在10萬篇,約數十億漢字。[4]1933年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農業歷史組編《農業論文索引》收錄了前清咸豐八年至民國二十年底(1858-1931)發表農業相關論文,包括中西文,其中中文雜志三百二十種,叢刊,在華出版之西文六千多條。金陵大學圖書館雜志小冊部編,1936年出版《農業論文索引續編》,作為工具書,包括民國二十一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底(1932-1934),收錄了,三年間出版雜志五百五十三種,叢刊六種,西文部三十種,兩部書皆包括農業中棉、蠶、絲、水、土、農造、稻、糧等諸多大類。民國時期的各地出版的農業報紙內容豐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與挖掘,各地大型圖書館與院校圖書館,館藏頗豐,由于農業領域關注度不算很高,資料利用并不充分。全國范圍內檔案和調查資料非常豐富,比如1930年由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卜凱發起,調查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土壤,1936年梭頗匯集數年來的調查結果著成《中國之土壤》,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介紹中國土壤的學術專著。民國時期滿鐵資料、《民國史料叢刊》及《續編》、《中國館藏滿鐵資料聯合目錄》所見史料;各類期刊雜志,諸如蠶業中的《蠶聲》、《中國蠶絲》、《中蠶通訊》中農業知識;各地農業實驗報告書與農業改進史料;各類農業學會創辦與工作資料、西文調查與報告;天野元之助等日本學者所藏農業相關調查資料;農業與農村社會相關書籍等十分豐富。地方志中農業資料、農業類廣告與商標、各地區農業諺語、農業生產與生活習俗等豐富的內容。盡管如此,當前民國農業文獻的保護與開發仍不盡完善,重視程度不夠,以時間為衡量標準,認為民國文獻并非古籍觀點目前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糾正。最早的民國文獻已有百余年,其價值與清末古籍類文獻無異。各大藏書單位針對民國文獻,做好整理與開發工作,不斷進行民國文獻大類叢書的出版與紙質文獻電子化工程,便于研究工作者的使用,例如,王雅戈《民國農業文獻數字化整理及信息組織研究》,從學術角度對農業文獻數字化進行探索,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全文數據庫建設主要是農業方面的文獻,目前開發了館藏的民國時期的期刊、圖書和畢業論文,數據庫具有濃郁的民國時期的文化特色和嶺南特色,是研究嶺南農業教育、技術、發展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5]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建立了民國資料使用平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中的民國農業期刊,各大綜合性圖書館以及各院校所藏民國資料檢索系統開發,各地檔案館所藏民國時期農業文獻數字化工程,這些都是民國時期農業歷史深入研究與開發利用非常有益的工作。

二、民國農業遺址調查與保護

農業遺址涉及試驗場、學校工業遺址、水利工程、農田耕作系統等都具有很強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目前全國各地已經開始普遍重視,尤其是在價值開發領域。清末各地農事試驗場已經成為重要的遺址類文物,北京動物園的所在地即為清末興建的農事試驗場舊址。民國時期延續了農學傳統和實驗方式,各地試驗場數量更多,大量的農事試驗場是其時代的代表性農業機構,同時也是當前各類農業遺址中比較豐富的類型。民國十五年,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創立鎮江合眾蠶種場,蠶種場舊址分別位于現今市郊四擺渡蠶種場和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內,被批準為江蘇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蠶種場建筑有繅絲試驗室、冷藏庫、儲繭庫、崗樓、辦公樓、水塔、檢種室、蠶室等,這些建筑見證了鎮江蠶桑業發展的歷史與輝煌,也是中國近代蠶桑史的重要組成符號,有著重要的歷史與科學價值。此外,廣西柳州市郊沙塘,是近代廣西農業科學技術的發祥地,抗日時期設有廣西農事試驗場、中央農業實驗所廣西工作站、農林部廣西省推廣繁殖站和國立廣西大學農學院等科研、教學機關和公共設施,被稱譽為抗戰時期的中國“農都”、“戰時后方唯一僅存的農業實驗中心”。[6]此外,其他各類農業機構也有保留大量民國時期農業科學儀器、工具、農業經營與管理記錄、遺址,目前博物館與民俗館收藏了此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民國農業學校遺址也是保存較多的文化遺產。金華市金東區塘雅鎮有浙江省立實驗農業學校舊址,保留了民國時期典型的學校建筑風格,包括1933年初修建的教學樓、行政樓、學生宿舍、禮堂、食堂、實驗樓、糧食倉庫、農社、氣象觀測站、郵政所、操場等各類建筑,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舊址于2005年12月被列為六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民國時期高等農業院校遺址至今保存的并不太多,主要是由于民國時期農業院校一般合并在綜合類院校之中,建國后院系調整,以及農業院校搬遷頻繁所致。目前看來,華南農業大學校內的原中山大學的建筑較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保存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學大樓,現北校區三號教學樓。工業類農業遺址主要集中在為農業生產提供工具與肥料等領域。例如化肥傳入中國所帶來的農業工廠遺址。1904年化肥首次輸入中國,1906年,上海進口的第一批化肥即為硫酸銨。1925年,化肥在廣東、福建等地得以推廣使用。英商卜內門公司還在上海西郊設“肥田粉農事試驗場”。[7]1937年中國第一家化學肥料廠,永利公司卸甲甸硫酸銨廠,在鄒秉文等協助下在南京建成,簡稱南京永利铔廠,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化工企業,號稱“遠東第一”。現今,永利铔廠系列遺址包括:1936年啟用的西式辦公樓及別墅五幢、1936年從德國ABORSIG公司購進的環循壓縮機一臺、1936年從美國進口原料建造的硝酸吸收塔及廠房等。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稱:六合區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內及南化三村、六村,都屬永利铔廠舊址,完全可將其歸入農業工業遺址。諸如此類涉及民國農業生產的工業遺址數量,目前來看并沒有系統調查,需要我們做一個全國性普查工作,進而提出有效的保護措施,進而挖掘民國時期農業生產工業遺址歷史價值。隨著化肥銷售和施用問題的增多,以及其它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肥料問題引起關注。欽州“今年廣東西部,欽廉八屬之農民,施用各種肥田粉栽培稻,粟,蔬菜者,益形增加。及至秋收后,竟有出于意料之悲劇發生,農民之用肥田粉培壅之稻,粟,蔬菜,食之竟有毒死者,投之狗,狗亦死,計欽廉八屬農民因此死者,已達千余人。現聞有欽州商人賤價收買此種糧食,運入廣西南寧各處出售,以獲厚利,近聞廣西戰區人民之購買此種糧食而致喪亡者,亦時有所聞,肥田粉之殺人,可慘亦可異矣。”[8]浙江東陽縣稻熱病損失甚據,主要是舶來肥田粉所誘致。認為肥田粉貽害太大,希望建設廳取締肥田粉。1933年,浙江省建設庭曾經指示取締肥田粉廣告,認為浙江“石田”就是濫施肥田粉所致,可見論爭分歧之大。這種多是由于農民施用不當,施用過量,竭盡地力,導致害蟲被殺,有益的動物也被殺死,作物病害嚴重,土質失調,貽害民食。肥田粉施用要得法,確實能改良作物之品質,增加收入,同時也要面臨經濟上的巨大損失。20世紀20至40年代初期,關于化肥與有機肥優劣的爭論不斷,加深了人們對于近代肥料變革的認識,促進了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方針的形成。[9]目前,農業類水利工程遺址保存數量較多,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較為多見,尤其是傳統農業耕作區域,遺留的民國時期水利遺址更多,而且具有遺址、博物館、民俗館、旅游產業等開發價值,例如,挖掘與調查民國時期諸多南北方旱作、稻作、梯田、林作、山林、水系等多類型農耕系統,探索多路徑開發。2002年由聯合國農糧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國際社會對農業遺產價值的認識程度和保護意識普遍加深。這些符合世界與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的資質的民國農業文化遺產申報重點領域。當前,民國時期農業類遺址保護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也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各地政府部門制定了保護政策。

三、民國農業教育傳承與老專家的記憶工程

民國農業教育遺存當屬高等院校的農學科系的繼承和發展,當前很多院校仍然有民國時期農業科學研究積淀的影響。建國后,中央農業科研機構主要包括農業實驗所、畜牧實驗所、林業實驗所、水產實驗所、農業經濟研究所以及各省農業改進所,以及地方的試驗農場或工作站。原老解放區建立的一些農業試驗場。民國時期全國農學教育發展迅速,尤其以高等農業教育,包括中央大學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浙江大學農學院、四川大學農學院、中山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等。[10]建國后,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院校經過改造與調整后。改革開放后,全國基本確立新的農業教育體系,學科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民國時期農業教育與學科建設至今影響深遠,基本確立了當前各院校農業教育水平與傳統學科實力,例如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山東農業大學調入金陵大學園藝系和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最終成立了山東農學院園藝系乃至園藝學院,至今果樹學仍然是山東農業大學最強學科專業之一,科研水平名列國內前茅,可見民國學科傳承影響之深遠。目前來看,農業教育傳承是做得最為出色的地方,部分農業相關院校積極重視傳統學科建設,打造自己學科平臺,繼承了民國時期農業教育,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學科分支,走向“雙一流”工程建設。以往院校單位與學者重視農學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諸如萬國鼎、金善寶等老一代專家相關資料的挖掘,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而有著民國時期經歷的農學專家,儼然成為當今社會珍貴財產,將其經歷、故事等以口述、影像、著作等采訪形式記錄下來,顯得尤為迫切。隨著時間的推移,依然活躍工作一線老專家數量逐漸減少,需要抓緊時間啟動保存記憶工程。目前,國內多所院校、科研單位正在從事此類農業老專家采訪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山東農業大學“齊魯時代楷模”余松烈院士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啟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分為口述資料、實物資料和音像資料三種,采集工程系統全面搜集和保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過程中資料,向公眾展示、宣傳科學家精神。然而,民國老專家記憶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僅簡單進行了資料整理,對部分農業院校院士開展了聲像與口述記錄,大多數老農學家并未進行相關記錄與廣泛宣傳。全國各相關農業院校需要積極參與,根據民國時期出生時限界定老專家標準,組織團隊人員,投入精力資金,盡快采集其各類資料,編制老專家目錄等資料。目前來看,各院校積極籌備校史館,并將其作為院校名片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和平臺。此外,老專家命名的獎學金,老專家雕像、農業院校學報專刊撰稿、媒體聲像材料的等老專家宣傳與紀念工作普遍進行與推進。由于并沒有制定農業遺產采集工作標準,今后隨著對老專家工作重視,農業遺產標準制定也將隨老專家遺產部分推進而改變,系統科學的聲像等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迫切應用到民國老專家遺產保護上。目前,現存民國時期聲像檔案并不十分豐富,隨著數字檔案工程的推進,老專家記憶工程越來越得到重視,老專家作為珍貴的農業遺產必將得到保護和利用。民國農業老專家為民國時期與建國后農業科學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于這類群體的研究,也將對今后農業科學發展,院校學科譜系構架,農業科學精神的塑造,愛國愛校奉獻精神的傳承有著深遠影響。

四、余論

隨著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領域不斷向民國時期擴展與延伸,民國文化農業文獻遺產具備文獻保存、檔案保護、數據庫建設等領域的遺產價值,今后逐步擴大此類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工作,例如民國時期農業諺語、農業標語、農業商標、農業民俗各類相關研究成果早已問世,且研究范疇越發深入,涉及學科多樣,起到了貫穿古今,且延續與連接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作用。目前各類院校與科研院所普遍開展類似老專家記憶工程等老專家相關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弘揚老專家的農業思想與科學精神,傳承農業教育與學科譜系繼承性。民國時期農業文化遺產區別于古代農業文化遺產,其具有種類多、數量大、形式多樣,且個別遺址仍在使用之中,遺址開發和利用較為便利,圖片影像利于保存與整理,具備較強的文物保護、文化遺產、遺址保護等諸多領域價值。目前,各地區掀起了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熱,普遍深入開展農業遺產普查,加大對農業遺址保護與開發力度,民國農業遺產調查、整理和研究不斷推進,這些工作有利于深入挖掘其在旅游規劃與文化產業等領域價值,為今后農村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提供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政治官報(折奏類)》[N].《農工商部奏匯核各省農林工藝情形折》,宣統三年三月初八日一千二百三十一號,文海出版社印行,151.

[2]朱曉琴.民國時期農業文獻的類別、價值與保護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1(7):194-196.

[3]曹幸穗.從引進到本土化:民國時期的農業科技[J].古今農業,2004:48.

[4]曹幸穗.民國時期的農業[M].江蘇文史資料第51輯,1993.

[5]何建新.館藏民國文獻的全文數據庫的建設———以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全文數據庫為例[J].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2014:64.

[6]李文星.廣西沙塘“農都”的農業遺產價值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

[7]章楷.農業改進史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89.

[8]農業周報[N].肥田粉殺人之傳聞,1930,61.

[9]惠富平,過慈明.近代中國關于化肥利弊的爭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114-122.

[10]朱世桂.中國農業科技體制百年變遷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2.

作者:高國金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7在线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182tv免费视视频线路一二三| 日韩欧美亚洲天堂|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大毛片|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完整版|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美国一级毛片完整高清|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2020狠狠操| 在线jlzzjlzz免费播放| 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六月婷婷综合激情| 麻豆tv入口在线看| 国外性xxxnxxxf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最新在线不卡| 欧美亚洲色综久久精品国产|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里番本子库全彩acg亚洲| 国产精品第九页|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