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獼猴桃潰瘍病防治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北方果樹雜志》2015年第四期
1發病癥狀
初期癥狀從芽眼、皮孔、嫁接部位流出黃白色菌膿(創口直徑3~5mm),渾濁狀,不透明,5~7d后呈紅褐色或深褐色。初期呈零星分布,病株流膿點少,菌膿量少。盛期癥狀病菌快速繁殖,危害加重,主干、枝條多處流菌膿,量大,枝條萌芽能力差,癟芽多。切開病部,皮部組織水燙狀,紋理不清,顏色深,與樹皮正常組織差異明顯。
2發病時期與條件
獼猴桃潰瘍病屬于低溫型細菌性病害,通過傷口、氣孔入侵傳播。秋冬為初侵染,2月上中旬為流行傳播蔓延期,3月至4月上旬為危害盛期。5~23℃均可發病,其中8~15℃發病嚴重,超過25℃危害停滯。對空氣濕度要求不嚴,與土壤濕度密切相關,特別是春季土壤濕度過大,萌動后獼猴桃根壓很大,吸收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后,樹皮組織水分飽和,易發潰瘍病。合理灌溉,控制土壤濕度,能有效減輕發病,推遲發病時間。
3防治措施
3.1清理病枝、涂抹傷口11月至翌年1月清理病枝病干,涂抹藥劑,封閉剪口。對清理的帶病枝條深埋和銷毀,減少傳播菌源。春季3月份進入傷流期,不宜剪除病枝,可對病枝病干部位涂抹噻霉酮、王銅,涂抹必須延伸病部外5cm以上,能有效封閉病原,減輕重復性傳播,減少蔓延危害。
3.2秋冬預防是關鍵秋冬季節病菌抗藥性較差,搞好預防對樹體有很顯著地隔離、殺滅和保護作用。潰瘍病病菌一旦感染植株,防治難度很大。所以,采果后、落葉后、冬剪后的二三天內要及時噴藥,時間過晚病菌會通過新鮮傷口侵染,預防效果不佳,感病幾率大幅度增加。翌年2月上旬、下旬各噴施1次,治療保護兼顧。3—4月噴藥2次,隔離加保護,降低菌源量。選用46.1%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800~1000倍、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20%噻菌酮懸浮劑300倍、30%壬菌銅300倍液噴霧。噴霧前最好處理干凈主干部位的皸裂翹皮,暴露病蟲害越冬過渡部位,確保藥劑充分接觸,能有效殺滅病菌。噴霧要均勻周到,最好選擇晴好天氣,要避免雨前用藥,用藥后遇雨應適時補噴。
3.3適當推遲春灌早春(2—3月)當0~40cm土壤墑情適宜,可適當推遲春灌,保證樹體水分不過于充足,能有效抑制潰瘍病的發生與危害。墑情過足,樹體吸水量大,樹液充足,流動快,有利于潰瘍病傳播。所以要以土壤墑情和樹體表現確定是否灌水,適當控制灌水次數。注意春秋季合理施肥,控制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微肥及腐熟有機糞肥,使樹體正常落葉進入冬季休眠期,避免樹體營養生長過旺,增強樹體抗逆性。
3.4推廣使用生物殺菌劑在獼猴桃潰瘍病初浸染期可選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解淀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胞菌桿菌等生物制劑進行預防,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能保護果園生態平衡,降低殘留,避免病害產生抗藥性,提高藥效。
3.5清園可用微耕機械處理5~7cm土層,通過翻壓、粉碎清理部分越冬病蟲草。還要清理園內(包括路邊、渠邊)和果園周邊的雜草,這些地方是病蟲害的越冬場所,在生產實踐中經常被忽略,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十分有利,很容易形成庇護所,為防治留下隱患。清園在萌芽前(一般在2—3月)完成,此時正是出蟄前后,防治效果最佳。清園必須從樹上到地面、從園內到園外一次到位,特別是護籬上雜草雜物要一并清理干凈。
作者:王鑫 李小晶 單位:陜西省眉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