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面振興發展的路線及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工業基地的搖籃,對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導致東北地區發展落后,經濟逐步下滑。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科學決策,本文從戰略頒布后遼寧發展的前后變化,并根據2018年9月在東北考察時發表的講話,探究遼寧地區振興發展的科學指導思想以及精神內涵。
20世紀90年代前,東北地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地區,為我國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進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由于體制的不健全,結構性矛盾日益增長,生產設備的老化,技術的滯留,資源性主導產業衰減,競爭力的下降,就業矛盾的突出等問題導致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他地區差距被逐漸拉開,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是國家領導人根據國家發展現狀,縱覽全局而提出的。自黨中央決定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計劃實施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2013年以來經濟持續回落,針對東北地區出現的新狀況,國務院提出了新的意見。
一、遼寧的發展概況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要從農業型社會轉向工業型社會,經歷不同階段的工業化后轉變成為完全成熟的工業化國家。20世紀50年代后的中國,受國際環境與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影響,試圖直接完成工業化的轉變,導致國家經濟受損,產業結構不平衡,在改革開放后只能大力發展輕工業來彌補試圖直接轉變為成熟的工業化國家時所造成的產業結構扭曲失衡。21世紀以來,我國生產力逐步提升,產業結構也隨之優化升級,國家踏上了重新重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使得國家經濟得到逐步回升。在這種良好的局面下,國家提出了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計劃。遼寧作為共和國長子,雖然為東北、國家的重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時代變遷,遼寧地區的發展弊端逐日顯現。1.經濟下滑過快,南北區域經濟分化嚴重。總體來講,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分化嚴重,沿海地區發展態勢良好,東北地區則增長緩慢,造成南北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缺乏動力,主要依靠投資和要素投入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重工業及能源原材料產業比重大,國有經濟雖然占比較大但缺乏活力,民營企業數量雖多但普遍規模較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經濟發展不充分;產業結構存在矛盾,缺乏創新精神導致動能不足,與新興技術未能很好融合,升級緩慢;現代化的產業發展止步不前,體制機制性矛盾與結構性矛盾較大。遼寧地區是我國傳統重工業的搖籃與先導,主要產業以國有經濟的重工業為主,工業體系龐大,實力基礎雄厚,在20世紀50年代為國家重工業的重點發展地區;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的轉變使以重工業為主導的遼寧經濟陷入了困境,作為老計劃經濟首先執行的地區之一,遼寧在此模式上形成了老舊固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缺乏創新,南北經濟不協調發展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滯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2.生態環境失衡,治理緩慢。遼寧地處于中國東北地區,隸屬遼河流域,不論是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十分豐富,農業、林業、漁業發達,人均耕地面積較多,物種多樣。但是,遼寧作為歷史悠久的老工業基地,工業生產與資源開采之間密不可分。隨著生產需求的增加對資源的利用也日益增多,對資源開采的強度,時間的長久性以及范圍之廣,使遼寧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由于對生態環境疏于保護,只過度開發索取導致遼寧的生態環境失衡,自然資源流失過多。自然植被退化,林地面積銳減,土地沙化、石質化嚴重,濕地面積也日益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了部分物種生存率下降甚至區域性消失,打破了物種間的生態平衡,森林病蟲害嚴重,尤其在人工林中更為顯著。而遼寧沒有對生態環境采取保護措施,一直存在著重開采,輕保護的現象,對自然資源的無限索取和開采導致了遼寧省的生態環境失衡。目前對遼寧而言,自然資源的保護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大任務,生態環境與遼寧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雖然遼寧已進行治理,但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生態環境惡化的速度,因此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只能不斷加強力度而不能忽視。3.民生領域存在短板。提高民生發展水平與質量是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民生問題的存在,與東北地區的歷史與現實密不可分,雖然在“十一五”期間遼寧整體收入增長創歷史新高,但是收入絕對值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影響民生建設發展投入的力度與強度。一是受教育方面。遼寧省對于教育的投入不平衡、不徹底,學前教育資源較少,城鄉人口受教育機會不均衡,尤其是鄉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受限制較大,導致了城鎮與鄉村的平均教育時長差距逐漸增大。二是社會保障方面。社會保障壓力偏大,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至今對于鄉村人口的養老制度并沒有出臺明確規定,養老政策落實不完全。三是醫療配置方面,城鎮醫療較為普遍,但小城市的醫療水平受限,鄉村的醫療條件更是艱苦。四是居民生活質量方面。雖然居民生活的質量有所提高,但是在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仍舊不完善,導致城鄉的生活文化差異逐年增長。
二、推動遼寧振興的科學指導思想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獨特的哲學視角,深入剖析問題根源,明確指出了現存的發展問題并就此提出工作重點,全面深入貫徹了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論思想貫穿于整個東北振興發展之中,體現出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考察遼寧省時召開的沈陽座談會是在新時代中振興東北、振興遼寧的理念升華,代表著遼寧的振興發展跨入了新時代,遼寧的振興與發展需要科學的指導思想。2018年9月28日,在沈陽召開座談會時指出:“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這些要求的提出與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五大發展理念相呼應。在座談會上的講話思想內涵深刻,立足全局,牢牢把握住遼寧的發展方向,對遼寧自十八大以來振興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成就與進展表示充分肯定,同時深入闡明了遼寧振興的方向與存在的實踐問題,立足當前實際并將其融入中國發展大局面中,直擊當前遼寧振興存在的獨特問題,科學地分析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遼寧振興發展中的專項問題并指出如何全方位振興遼寧,提出未來遼寧發展的戰略要求,顯現出了全面振興遼寧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座談會講話深入人心,是振興遼寧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我們應全面貫徹落實講話精神,遵循黨的思想路線,全面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領導,是全面振興東北、振興遼寧的堅強保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精神,牢固“四個意識”,自覺踐行總書記講話中的精神,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不打“虛招子”,將講話中的精神轉化為實踐動力,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始終如一、言行一致。我們要堅定改革信心,走好具有東北特色的振興發展道路,為國家形成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作者:王洪飛 宋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