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榆社縣是山西省晉中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點縣。自2002年以來,退耕還林工程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堅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在對榆社縣已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鄉、村、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科學合理規劃、加大管護力度、調整樹種結構等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榆社縣;退耕還林;實踐經驗
榆社縣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晉中市東南部。全縣共轄9個鄉(鎮),275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17.01×104hm2,總人口13.48萬人。全縣林業用地面積9.98×104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5×104hm2,森林覆蓋率14.4%.
1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從2002年至今,榆社縣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041×104hm2(其中,退耕地還林0.41×104hm2,荒山荒地造林0.91×104hm2,封山育林0.09×104hm2),涵蓋了全縣9個鄉(鎮),288個自然村,1.3萬農戶。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實現了生態改善、農民增收的目標。
2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2.1生態效益
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充分利用各類宜林荒山荒地、偏遠低產的坡耕地進行造林,使昔日的荒坡荒地紛紛披上了綠裝。榆社縣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的9.8%上升到現在的14.4%.
2.2經濟效益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累計為農戶發放糧食直接補貼和造林補助9500余萬元。另外,在退耕地上栽植的核桃、紅棗、仁用杏等經濟林作物,以及楊樹、刺槐等用材林為退耕農戶發展后續產業、實現脫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3社會效益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過程中,通過宣傳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要性,使全民生態意識增強。
3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經驗
3.1政策引導,明晰產權
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榆社縣、鄉各級政府對退耕還林工程十分重視,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并及時為承包者辦理林權證,給造林戶吃下“定心丸”。
3.2提高質量,鞏固成果
在退耕還林工作中嚴格把好設計關、種苗關、質量關和檢查驗收關。
3.3加強管理,保證質量
3.3.1做好各年度作業設計結合造林地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山西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縣級作業設計實施細則》,科學地做好退耕還林工程的規劃、作業設計的編制工作,保證工程按質按量完成。
3.3.2嚴格執行自查驗收
嚴格執行《山西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檢查驗收辦法》,于每年12月前完成縣級自查工作。自查內容包括本年度完成的退耕還林工程造林情況,歷年退耕還林地保存情況,以及上一年度退耕還林項目造林的補植、補造情況。
3.3.3及時兌現糧款
在榆社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采取了以下3條措施來確保糧款兌現工作的順利進行。一是認真對照標準,嚴格開展自查驗收;二是將驗收結果以村組為單位進行公示,確保縣級自查驗收結果的公開、公正、透明;三是通過郵局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將糧款發放到退耕農戶手中。
3.3.4加強檔案管理
榆社縣退耕還林辦公室設立了專門的檔案室,并配備一名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人員管理檔案,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圖表、合同、林權證登記表、小班詳細資料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4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4.1任務與資金下達較遲
退耕還林任務一般在后半年才能落實到縣,資金落實到位的時間更晚。這嚴重影響了造林工程實施的進度和退耕地的管護工作。
4.2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與糧食補助問題
隨著2006年開始的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政策補助逐漸到期,補貼金額由原有的2400元/hm2變為1350元/hm2,退耕還林補助不增反降。加之近年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糧食直接補貼以及糧價、其它農副產品的市場價格急速上漲,導致部分退耕農戶出現復耕和拒不補植的現象。
4.3幼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保證荒山荒地造林工作中的幼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退耕還林工程中的重點環節,也是薄弱環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一是宜林荒山立地條件差;二是造林后管護工作不到位;三是經費嚴重不足,造林難度大,投資費用高。
5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對策與建議
5.1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退耕還林補助期滿后,退耕農戶失去了經濟來源,加之沒有糧食直接補貼以及糧食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退耕農戶有可能亂砍濫伐,甚至復耕。針對這一情況,國家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保護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5.2科學合理規劃
做好規劃設計是組織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基礎。在規劃設計中,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選擇造林樹種和整地方式,確保造林地及早成林,發揮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5.3加大管護力度
加強退耕還林后期管理,提高退耕還林成效。采取切實可行的管護措施,及時做好補栽、補植工作。同時,加強退耕后的封禁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的形式,明確管護人員,落實管護工作。
5.4調整樹種結構
要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態經濟兼用林比例,同時發展一些適宜本地的優勢樹種。此外,還可以栽植一些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樹種來帶動榆社縣林業的發展,提高造林的綜合效益,切實解決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
參考文獻:
[1]田敏,王慶華.退耕還林工程在山西農村發展中的實踐與探討[J].山西林業科技,2007(4):53-54.
[2]韓國忠,李有華.山西退耕還林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8(5):197-199.
[3]王文德.對山西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再認識[J].山西林業,2004(5):3-4;12.
[4]易小梅.退耕還林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危麗,楊先斌,劉燕.農戶參與意愿與退耕還林政策的可持續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9-35.
[6]樊華.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7]賈衛國.我國退耕還林政策持續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5.
[8]許明祥,王征,張金,等.黃土丘陵區土壤有機碳固存對退耕還林草的時空響應[J].生態學報,2012(17):5405-5415.
作者:楊彥軍 單位: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王景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