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新一輪退耕還林樹種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著眼于提升退耕還林事業的總體建設質量,對樹種選擇的有關問題展開相應探究,以期推進退耕還林措施的落實進度。
關鍵詞:新時期;退耕還林;樹種;選擇分析
1退耕還林樹種應符合的特征標準
1.1有助于提升種植當地生態功能
(1)樹苗培育可保持水土。當樹苗長大后,其龐大樹冠能緩沖雨水對路面土壤的部分沖刷力,同時,樹木根系對深層土壤形成穩固作用。
(2)樹苗培育可涵儲水源。樹苗成長中掉落的樹葉、枯枝等會在泥土內產生腐殖質,進而改善土壤的結構狀態,使其具備更強水源吸收功能,降低土層表面流水量。
(3)樹苗培育可凈化空氣。在培育樹苗時,大氣中的CO2(二氧化碳)被樹木吸收,經反應后產出O2(氧氣)。
(4)豐富生態植物的種類多樣性。樹木作為生態圈內的重要構成群體,其能為微生物、動物等創設較好的生長與棲息場所。
1.2有助于提升種植當地經濟水平
種植樹木具備較高經濟功能,指的是不需砍伐或干擾樹木生長便可增加耕種者的經濟收入。為此,選擇樹苗時,需考慮其所結花果是否擁有較高的重復生產價值。
1.3擁有適應不同地區環境的能力
種植樹苗要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耕種地的土質條件、空氣狀況、氣候環境等,進而達到較良好的自然生長狀態。
1.4苗木培育所需的經濟成本合理
由于退耕還林所牽涉的耕種戶很多,這些群體大多屬于當地的老百姓,因此,所選樹苗培育過程所需經濟的實際標準不可過高。1.5苗木繁殖速度較快退耕還林各項目的建設期間,需用土地面積較大,但工程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種植樹苗的生長、成熟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將會減慢苗木的整體繁殖速度。另外,樹木的生命周期要超出30年,以降低樹苗更新種植的頻次。
2退耕還林樹種選擇的有關對策
2.1按照耕種地情況
選樹耕種地大多屬于農作物培育土地,且通常為山地地形,其土層肥力不夠、蓄水性差,致使地表流水量增加、水土損失量加大、山地暴露、日照變強、蒸發水量增多。因此,樹種要能符合耕種地的種植條件,以取得最優的種植效益。
2.2優先挑選鄉土樹種
鄉土樹種的栽種優勢有:育苗難度小、抗耐性能強、生長能力好、成活力強。挑選鄉土樹種時,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達到“適地適樹”標準,推進造林事業的穩步、長足發展。一般而言,若要選擇外來樹種,不可盲目挑選,需參考其價格指數、培育技術難度等情況。
2.3著重考察樹種的水土保持性能
(1)樹木根部支系發達,實現網絡式的固土狀態,挑選蔓生性樹苗或根蘗性較好的樹苗。
(2)樹木樹冠部位較濃密,可掉落較多落葉,并鋪墊起較厚的落葉層,增強耕地的肥力與保水力。
(3)樹木發育快速、枝葉繁密。雨水落到地面形成的沖擊力會誘發水土流失,繁密的樹枝樹葉能減緩雨水的墜落速度,進而消減沖刷強度。
(4)樹苗能適應特殊性種植環境。部分種植地的地質、氣候條件較特殊,所選樹苗要擁有很強的抗旱性能及抗風性能。
2.4兼顧生態和經濟2方面的效益
實施退耕還林的具體項目時,不僅要助推生態環境的持續化發展,還應當促進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鑒于此,栽種時要注重對現有原生樹種的保護力度,同時挑選一些具備經濟生產性的樹種,注重其非木材價值的有效運用,以挖掘出種植樹木的經濟潛力,實現生態、經濟兩方面效益兼顧的目標。
2.5同期種植多種不同類型的植物
豐富生態圈的植物種類,是退耕還林的遠期目標之一。挑選樹種時,既要種植針葉樹種、常綠樹種、闊葉樹種,又要種植經濟性能較強的樹種,使種植林達到“多種樹種混雜”的狀態,有效維持地表植物的豐富性、完整性。培育模式以林藥間作、林果間作居多,并堅持“宜灌則灌、宜喬種喬、宜草栽草”的原則,達到灌、喬、草等樹木植被良好結合的要求。
3結語
退耕還林舉措涉及我國全體民眾的切身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及生存利益,鑒于此,扎實做好退耕還林中各項環節的實際操作工作,是確保我國形象良性發展的積極發力點。在規劃、落實退耕還林的整個過程當中,有關部門及工作者要立足耕作地實際條件,依照環保性、生態性等原則展開總體布局,結合地形與地質的環境條件擬制科學的耕地開發方案,最大限度地突出土地栽種潛力,減少退耕還林實施地區的土地浪費率,進而更好、更快地優化“耕地還林、還草”工程開展質量。
參考文獻
[1]姜琦.三峽庫區退耕還林現狀及新一輪退耕還林對策———以秭歸縣為例[J].湖北林業科技,2015(2)
[2]姚美玲,環正國.GoogleEarth和ArcGIS軟件在賓川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5(5)
[3]劉魏魏,王效科,逯非,等.造林再造林、森林采伐、氣候變化、CO2濃度升高、火災和蟲害對森林固碳能力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6(8)
作者:楊江梅 單位:怒江州蘭坪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