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對喜德縣賀波洛鄉卓古村的10戶退耕農戶進行定點連續跟蹤監測,結合當前退耕還林工程的焦點熱點問題設置了縣、村、戶調查表,戶調查問卷,對縣、村、戶三級調查表和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分析全縣退耕還林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關鍵詞:
退耕還林;農戶監測;社會經濟效益
退耕還林工程是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中涉及面最廣、投資額最大、政策性最強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控制長江、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減輕北方地區風沙危害,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開倉濟貧,增加農民收入,拉動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是優化國土利用結構,提高森林覆蓋率,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縣域基本情況
喜德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中北部,總幅員面積為2206.507km2。北與越西縣接壤,東與昭覺縣相連,西南與冕寧、西昌毗鄰。整個地形是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南北長70.8km,東西寬59.4km。轄為24個鄉(鎮),170村,602個組,總人口為223728人,其中,農業人口203893人,非農業有口19835人。有彝、漢、回、藏等九個民族,其中,彝族占88.3%,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民族聚居縣。全縣國土總面積220651hm2。其中,林業用地114156.53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1.74%,林業用地中,有林地67005.7hm2,疏林地1896.6hm2,灌木林地35962.2hm2,未成林造林地1608.2hm2,無林地7680.8hm2。非林業用地106206.6hm2,占48.26%,非林業用地中,林網四旁占189.7hm2。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為5386351m3,森林覆蓋率為38.68%。
2退耕還林基本情況
喜德縣截止2014年,共完成退耕還林10.8萬畝,涉及24個鄉(鎮)148個村17932戶,人口75314人。其中:2000年退耕還林4萬畝,涉及14個鄉(鎮)46個村,4087戶,17165人;2001年退耕還林2.3萬畝,所涉21個鄉(鎮)68個村,4750戶,19950人;2002年退耕還林1萬畝,所涉18個鄉(鎮)47個村,2575戶,10815人。2003年退耕還林2萬畝,所涉23個鄉(鎮)65個村,3659戶,15368人;2005年退耕還林1.5萬畝,所涉19個鄉(鎮)59個村,2861戶,12016人。配套荒山造林面積12萬畝。其中:2000年實施0.8萬畝、2001年實施3萬畝、2002年實施4萬畝,2003年實施2萬畝,2005年實施0.5萬畝,2006年實施0.5萬畝,2007年實施0.3萬畝,2011年實施0.2萬畝,2012年實施0.5萬畝,2013年實施0.2萬畝。退耕還林封山育林2005年實施0.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1.7萬畝。其中:2005年實施0.5萬畝,2008年實施0.6萬畝,2011年實施0.3萬畝,2012年實施0.3萬畝。全縣沒有全退戶,全縣退耕地還林10.8萬畝均為生態林。(詳見表1)
3監測目的與方法
3.1監測目的
開展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的目的是及時、客觀、全面地評價退耕還林工程進展和政策執行情況,科學評價工程建設成效和國家投資效益,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工程的政策措施,為國家宏觀管理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對退耕還林工程進行監測的目的,一是跟蹤工程進展。通過在工程區內搭建數據采集平臺,形成監測與評價網絡,從基層及時獲取反映工程微觀運行的真實信息,跟蹤工程的進展和政策執行情況。二是反映變化,展示結果。通過反映工程區在產業結構、林產品生產、林下資源開發、后續產業發展、生產和生活條件以及參與農戶收入和就業等情況發生的變化,展示工程實施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是判明趨勢,提出建議。客觀準確的判明工程的運行走向,及時把握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政府統籌林業與社會經濟發展,調整工程政策提出準確可靠的決策依據,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
3.2監測方法
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按照對稱等距抽樣方法,從全縣24個鄉鎮148個村中抽出。抽樣時以退耕地面積為標志值,用退耕村人口做樣本框,抽出1個退耕村為賀波洛鄉卓古村。通過對喜德縣賀波洛鄉卓古村的10戶退耕農戶進行定點連續跟蹤監測,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監測點基本情況、工程進展、政策執行及成效等,針對當前退耕還林工程的焦點熱點問題設置了縣、村、戶調查表,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退耕補助兌現、專項建設、退耕還林的林木經營、問題、建議等。通過對縣、村、戶三級調查表和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體現全縣退耕還林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4農戶監測分析
4.1農作物產品增幅明顯
由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農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剩余的土地上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加之部分退耕地農作物間作的收入,從而使糧食產量逐年增加。46四川林勘設計2016年第1期4.2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人均收入貢獻較大監測農戶家庭平均純收入增加,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勞動力外出務工,有常年性和季節性的外出務工,為家庭帶來了一定工資收入。5縣級監測分析監測結果顯示:退耕還林各項政策穩步實施;退耕地總體管理增強;退耕還林生態改善對提高耕地生產力效益開始顯現;退耕還林政策繼續發揮減貧作用,退耕農戶人均收入增加;新政策周期前的預警指標繼續延續明顯變化趨勢,所有退耕面積全部進入補助延長期,部分退耕戶二輪補助結束;在城鎮化和農業直補政策的推動下,退耕區土地利用發生劇烈變化,退耕地經營比較利益已顯著低于耕地,復耕現象存在且略有擴大。
4.2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人均收入貢獻較大
監測農戶家庭平均純收入增加,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勞動力外出務工,有常年性和季節性的外出務工,為家庭帶來了一定工資收入。
5縣級監測分析
監測結果顯示:退耕還林各項政策穩步實施;退耕地總體管理增強;退耕還林生態改善對提高耕地生產力效益開始顯現;退耕還林政策繼續發揮減貧作用,退耕農戶人均收入增加;新政策周期前的預警指標繼續延續明顯變化趨勢,所有退耕面積全部進入補助延長期,部分退耕戶二輪補助結束;在城鎮化和農業直補政策的推動下,退耕區土地利用發生劇烈變化,退耕地經營比較利益已顯著低于耕地,復耕現象存在且略有擴大。
5.1改變了土地使用結果
從土地利用情況看,受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等因素的影響,喜德縣的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5.2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國內生產總值來看,2005年喜德縣國內生產總值為2188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7330萬元,第二生產總值7641萬元,第三產業6909萬元。全縣工農業總產值33329萬元,林業產值1348萬元,牧業產值3659萬元,漁業產值30萬元。全縣財政收入2009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1145元。全縣糧食總產量63549噸,農民人均占有糧食516公斤。全縣四大牲畜存欄45.1萬頭(只),農民人均3.7頭。2014年喜德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9793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6678萬元,第二生產總值82421萬元,第三產業58831萬元。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1235萬元,林業產值2453萬元,牧業產值18673萬元,漁業產值193萬元。全縣財政收入17700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4650元。全縣糧食總產量75543噸,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70.5公斤。全縣四大牲畜存欄97.1萬頭(只),農民人均4.7頭。
5.3產生的效益
5.3.1經濟效益
退耕還林工程每年向全縣農民群眾注入資金2808萬元,惠及全縣24個鄉鎮,148個村,17932戶,7531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372元,占全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的8%,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平均每戶農戶轉移出閑置勞動力1個,通過勞務輸出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也為農民群眾增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5.3.2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退耕還林工程使喜德縣的生態環境已有明顯的好轉,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前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面積1999年為157895hm2,孫水河的泥沙含量達2009g/m3,2005年為2324hm2。2005年底孫水河的泥沙含量1005g/m3。境內自然災害明顯減少。
5.4提高森林覆蓋率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快速提高了全縣的森林覆蓋率,提高了森林面積和林分質量,對改善生態狀況發揮了重大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0.8萬畝,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增加了森林植被,將使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
5.5保育土壤和肥力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所增加的林草植被,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徑流,起到了減少水土流失、保育土壤肥力等作用。
6存在的問題
6.1管護意識淡薄。
2000年至2005年喜德縣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10.8萬畝,其中以云南松、華山松為主的生態林95940.72畝,占下達計劃的88.8%,以核桃、蠶桑等為主的生態經濟兼用林12059.28畝,占下達計劃的11.2%。因大部分退耕還林是生態林,短期難以見成效,所以管護積極性不高,農戶管護意識薄弱,導致退耕還林地得不到應有的管護。
6.2管護難度大。
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完畢后,需要進行必要的管護,一般至少要管5~8年才能郁閉成林。在這期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病蟲害防治、護林防火等,國家沒有任何補貼僅靠群眾自籌,而農村勞動力部分轉移,增加了管護難度。
6.3管護技術匱乏。
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必要的種植技能培訓,退耕還林中重發展、輕管理的問題較為突出,科技推廣隊伍整體水平不高,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提高,難以調動農民管護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6.4管護資金短缺。
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需要做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從前期規劃,組織實施到后期檢查驗收,資金兌現等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因資金有限,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6.5部分退耕戶補助已到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退耕農戶二輪退耕補助到期。沒有了退耕補助,退耕農戶的退耕地大多是生態林,沒有實際經濟效益,嚴重影響退耕農戶的生計。
7政策建議
7.1加強宣傳,強調退耕還林生態優先原則,加大力度保護退耕還林生態成果
當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退耕還林生態效益日益顯現但仍比較脆弱,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尚需時日,需要進一步加大森林經營管理力度。在此情況下,為維護生態安全的大局,建議在新政策周期的退耕還林建設思路上分區施策,在生態區位特別重要地區,強調生態優先目標;同時,結合農戶長遠生計,在其他退耕區,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允許根據農戶意愿選擇適宜的經濟林樹種改造和替換生態林。
7.2增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管理專項資金,將退耕還林的林木撫育間伐納入中央財政中幼林撫育補貼范圍
退耕還林地森林管護是當前退耕還林工作重點。隨著退耕還林工程樹木的逐年生長,中幼林撫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后續管理工作量大、投資大,國家對退耕還林工程沒有專項中幼林撫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資金,如果發生災情,單靠一家一戶的力量很難應對大面積的森林火災、病蟲害。建議在鞏固退耕還林專項建設資金中增列林業生態建設后續管理專項費用,嚴格工程管理,保證工程建設成效,鞏固好建設成果。對于符合撫育間伐條件的退耕林木采伐,納入中央財政中幼林撫育補貼范圍,鼓勵退耕農戶加強退耕地的森林經營。
7.3規范退耕補助兌現工作,切實維護好農戶利益
農戶的退耕補助是農戶開展退耕還林工作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動力。退耕補助不能及時到位,將影響退耕農戶對退耕地管理的積極性。兩輪補助兌現加大了退耕補助兌現的難度,建議各級退耕還林管理部門盡快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和改善農戶補助政策,加大退耕補助政策的執行力度,在維護好農戶利益的同時,促進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
作者:袁瓊 李本芳 單位:喜德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