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綠色生態經濟建設發展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和資源問題,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環保和健康需求的產業經濟形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間矛盾的根本途徑。綠色生態經濟強調在生態系統可承載范圍內挖掘資源價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文章首先論述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建設綠色生態經濟的內涵和價值,最后提出新時代開展綠色生態經濟建設的有效路徑。建立在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基礎上的綠色生態經濟是實踐綠色發展觀的前提,有助于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
[關鍵詞]新常態;綠色生態經濟;建設發展;路徑
1前言
長期以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我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資源問題日益突出。各地重要的湖泊河流遭受嚴重污染,流域生態功能失調。工業廢品、生活垃圾、城市噪聲等新污染愈演愈烈,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增加,環境治理難度不斷提高。削減污染負荷,改善環境質量,在保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突破當前經濟增長困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對資源要素的高度依賴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宣告我國進入新時代,強調我們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多樣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綠色生態經濟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以綠色產業保護青山綠水,以制度創新深化綠色發展,探索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的路徑契合黨的報告指明的生態文明建設方向,是構建生態美麗、生產美化、生活美好的必要條件。
2新時展綠色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的認識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化。21世紀的國際局勢錯綜復雜,我國經濟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后迎來轉型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節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新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經濟新常態帶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企業更加注重生產的質量和口碑,以現代化管理理念和高新技術為支撐的企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增強,創新驅動將加快推動我國生產方式綠色化。從生活層面來看,綠色環保消費成為主流趨勢,年輕群體崇尚低碳、理性、實用的消費行為,傾向于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保護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消費結構輕型化、文化化、綠色化趨勢,將有力促進我國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習慣的養成,有力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經濟新常態下的綠色、環保、生態成為生產和生活的熱詞,與此對應的是近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各種環境和資源問題。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既是適應新常態,把握未來經濟工作主動權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美麗家園的根本途徑。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生態經濟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發展道路,對緩解生產發展和生態建設這對基本矛盾有重要作用。歷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我國每年因環境破壞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幾乎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同。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導致物價上漲、食品安全危機頻發,人民生活滿意度下降。開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經濟建設,是集中解決上述矛盾的有力應對決策。
3新時代建設綠色生態經濟的內涵和價值
綠色生態經濟是以和諧、效率和持續為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在社會主要矛盾改變,經濟發展遇到瓶頸的新時代,建設綠色生態經濟有助于將生態穩定置于優先地位,強化生態的承受力,降低對生態的破壞程度,推動我國由生態赤字改為生態盈余。生態經濟和綠色發展緊密聯系,生態經濟建設是綠色發展的基本內容,有助于宣傳綠色消費觀念,推廣綠色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實現綠色發展是生態經濟的指導目標,在國民教育中推行低碳環保價值觀,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體系,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針對區域突出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維護生態穩定。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代價過高的情況下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經濟轉型,建立綠色經濟系統、綠色技術系統、綠色生活方式系統和綠色生態系統,是合理開發資源潛力,實現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生態健康的重要標準。
4新時代綠色生態經濟發展路徑
4.1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產業結構調整是建設綠色生態經濟的關鍵舉措,根據市場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和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協調資源配置,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技術、知識、制度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應全面提升這類創新型要素與產業的結合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再生率,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首先,構建完整的生態法律體系,按照生態經濟和綠色發展的實際需求對不符合現實狀況的法律條例進行修改。適當提高企業廢氣、污水排放標準,健全礦產資源開采、水資源利用、河道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條例。法律制度是強有力的監督力量,可以有效規范生產者和市場,為綠色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切實保障。完善生態農業和綠色工業重點實踐領域的配套政策,參考國際標準制定技術規程和產品認證標準,普及生態標簽,發揮核心政策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引導作用。其次,創新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在節能減排、循環利用方面研發先進技術,提高企業和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勾勒生態科技圖景。地方加快建設高新技術園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做好交通樞紐擴容規劃,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并提供政策扶持,推動相關企業由低端加工銷售調整為品牌創建。強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間的合作,及時推廣新型設備和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科研力量帶動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堅持開放協作,主動融進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國際科技學術交流,大力引進優質人才,聚焦國際熱點資源和高端技術,提升本土企業的國際化視野和市場競爭力。創新意味著生產理念、管理體制、生產技術、人力資源結構的深刻變革,通過創新激活行業研發能力,積累科研成果,發揮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從而推動綠色生態經濟良好發展。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應在提高生產生態性的同時探索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區域內生態功能顯著的水域和山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行跨域聯防治理,將先污染、后治理的末梢治理向源頭綜合治理轉變,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生態資源,以實現生態資本的永續利用。部分傳統產業對環境的破壞性較高,應對相關企業實施激勵生態保護政策,以使用者、破壞者、受益者付費為原則分擔補償責任。政府和市場應在生態補償機制中發揮各自作用,鼓勵私有資本進駐,進行多渠道融資,確立包括實物補償、資金補償、政策補償、名譽補償為主的補償體系。生態補償機制是調節利益各方及其利益分配關系,對促進城鄉、地區和群體間公平和社會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
4.2引領社會生活綠色健康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綠色社會發展。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否綠色健康關系到綠色生態經濟發展成效,打造綠色精神文化產品,剖析民眾的消費心理,借助新媒體宣傳低碳環保、文明節儉的消費行為,讓綠色健康生活成為社會主流文化。隨著年輕群體的消費能力增強,其崇尚的個性、質樸、簡單的消費觀念日益流行,社會綠色消費需求增加。對此要激活綠色消費市場,各地可以將民俗和生態旅游相結合,依照四季景色變化舉辦春季賞花節、濕地創意攝影節、城市馬拉松等多元活動,整合周邊特色商家推出特產展銷、美食品鑒,拓展優質綠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在大力推行綠色消費的同時,應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遏制奢侈消費、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引導全社會消費向理性、適度的方向發展。教育對個體價值觀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基層學校到教育局應積極探索綠色生態教育的可行方法,通過講座、文藝會演、社會實踐等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宣講教育。中小學可以班級為單位訂閱綠色生態相關書籍和影像資料,定期讓學生閱讀,在班級內開展“趣味科學”“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等主題的黑板報創作活動,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探究興趣。高中和高校應重視價值觀培育,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綠文化氛圍,以課程為依托滲透綠色教學,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約束自己,為綠色生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社會教育是形成生態文明新風尚的主要環節,將綠色低碳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利用電視臺、廣播臺、報紙雜志社、互聯網等平臺報道綠色發展典型事跡,對環境新聞、綠色發展政策進行跟蹤報道,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綠色生態經濟離不開綠色生態文化,利用社會資源發展綠色文化事業和綠色文化產業,挖掘傳統文化中關于人地和諧、環境保護的內容,開展綠色主題的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5結論
綠色生態經濟既是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格局亟待突破的新時代,必須把綠色生態經濟建設作為踐行綠色發展戰略的基本途徑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生產和生活兩方面確立有效的實踐路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完整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教育引導人們樹立綠色環保的價值觀,發展綠色公共文化事業。將生態文明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從制度、法律、科技、文化全方位推動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構建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楊秀萍.綠色發展理念的多維透視[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5):54-60.
[2]李杰實.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節能環保型社會發展[J].節能與環保,2018(8):46-47.
[3]劉金,曹康康,黃志斌.綠色發展的系統特征、價值取向以及實踐路徑論要[J].學術界,2018(5):206-213.
[4]余華,彭程甸.中國綠色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探索[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34(1):18-28.
[5]姚翼源,黃娟.五大發展理念下生態治理的思考[J].理論月刊,2017(9):24-28,39.
[6]宋志艷,王榮.我國綠色生態經濟建設發展路徑探究[J].新絲路,2016(8):24.
[7]黃娟.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下我國綠色發展的思考———兼論綠色發展理念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J].湖湘論壇,2018(2):60-69.
作者:岳玉利 單位:中共錦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