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生態環境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來加強黃泛區的善后救濟活動。雖然其著眼點在于救濟難民、恢復泛區生產,且在其推行的過程中客觀上為治理恢復泛區的生態環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如堵復花園口、開展土壤復耕工作使泛區土地涸出,這為難民返鄉居住和恢復農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環境條件;而植樹造林、治蝗等工作則直接起到了治理改善泛區生態環境的作用。但是,由于當時復雜的社會因素使善后救濟活動的進展極其有限,所取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使泛區的生態環境面貌得到恢復。總之,黃泛造成的惡劣的生態環境并沒有隨著花園口堵口結束而明顯改善,而是給建國后的豫東地區遺留下沉重的生態債務,并成為長期內難以根治的“固疾”,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我們應引以為戒。
沉重的歷史教訓迫使我們人類不得不去沉思、反省。21世紀,世界將進入后現代時期,面對自然界的種種困境,后現代人的根本使命應該是由“世界征服者轉變為家園的守護者和照料者”。
近些年來,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技術文明,但同時又用自己的雙手制造出一系列富有現代特征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最終筑成了自身的生存困境。為了人類及承載人類的生物圈,我們地球人應冷靜地思考:應以怎樣的最佳方式,應以怎樣的價值觀,從過去的破壞大自然轉到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上來,筆者對此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述。
第一,環境與經濟息息相關。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的經濟發展狀況,而經濟的發展又要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歷史上豫東地區曾因優越的生態環境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但自1938年豫東境內的“花園口決堤”,致使豫東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如:蝗災、土壤鹽堿化、沙化等自然災害極其嚴重;再加上戰爭連年,社會動蕩不安,致使豫東地區的經濟越來越落后,并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第二,給予自然人文關懷。生態環境是可以改變的,生態環境的改變除自然原因之外,也與人為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良好的社會組織形式可以協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首先,人類應該重新回到以“仁愛”為基礎的中國史學的“天人合一”的模式中來,進而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要合理地利用自然,防止生態破壞行為,也就是說,改變人類以自然的統治者自居的認識,改變人類隨心所欲的“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理念;讓人類以“仁愛”之心來呵護自然,關懷自然。人類只有善待自然,貼近自然,才能真正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次,使社會財富以合理的形式在社會成員中分配,減少對資源無謂的浪費和開發中的恣意破壞,從而使較多人的生存需求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得到滿足。反之,人為地破壞自然及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并受到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第三,避免“向未來舉債”。大家都知道欠債要還,且要支付利息。欠的債務越多,償還的也就越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正如人類對待大自然一樣。因此,人類向大自然過度索取、大規模開發及改造時,一定要優先考慮到對自然所欠下的生態債務。況且生態環境的退化具有累積性和不可逆性,這種退化一旦發生,依靠自然恢復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這種退化往往會成為歷史的包袱留給未來。蘇全有指出:“由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生態退化具有不可逆性、累積性和較強的滯后性,即所謂‘隱性的狼’,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脆弱帶,一旦形成退化,不僅很難恢復,而且還會形成加速度的發展態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不可逆的、無謂的環境損失。
第四,樹立科學的生態意識。人們正是基于對環境的反思、覺醒與整體認識,才形成了生態意識。它是人們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對于自身行為自覺地按照生態發展的規律來規范各種活動的觀念或意識。因此,這就要求當代人必須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重新確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坐標點;同時,必須確認環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位。人類只有善待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并把具體目標和途徑滲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親和、共生和一體性。
第五,社會安定影響了生態環境。在戰火連年、動蕩不安的社會中,人類對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造勢必舉步維艱。戰爭不僅對社會生產力和物質財富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如抗戰時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等。因此,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對地球人來說,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人類的責任。
一部人類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共享一片藍天,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大自然的主人,在正確行使主人權利的同時,也要自覺地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客觀地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恰當地維護自然,科學地改造自然。因為只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正因為如此,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各國的共識。
作者:李艷紅單位: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