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水面現狀揚州市區(不含江都區)現狀水面積約為227.95km2,占市區總面積的22.19%。其中,有大型湖泊邵伯湖(水面近200km2)及白馬湖、保障湖、九龍湖等中小型湖泊;有小型在冊水庫14座,河、塘、溝、渠不勝枚舉。根據調查,近幾年,主城區新開發建設的邗上、文匯、曲江、新盛街道等區域,建筑密度大,綠地少,河塘水面被大量填埋、占用、束窄,現狀水面積率僅為1.48%、2.95%、3.49%、3.03%。根據尚未城市化的相鄰地區水面積率情況,邗上、文匯、曲江、新盛街道原有水面積率達6%~8%。頭道河、楊莊河、念泗河支河、黃泥溝等已被城市建設填埋、占用,引潮河、四望亭河、童套河、長河等已變成“斷頭河”。
2.水系溝通現狀揚州位于江淮交匯處,水資源條件較為優越,穿越主城區的古運河溝通高郵湖、邵伯湖并與長江連通。高郵湖正常水位5.8m(廢黃河基面,下同),邵伯湖正常水位4.8m,長江正常水位在4.0m以下。揚州的水流特性,在正常情況下,由高郵湖、邵伯湖經古運河至長江自北往南流動。沿山河正常水位在7.5m,為城區內部河道活水創造有利條件。瘦西湖水系通過瘦西湖活水泵站和古運河上段黃金壩站、便益門泵站實施補水活水;趙家支溝利用沿山河水源補水,新城河利用沿山河水源或念泗河站提引瘦西湖水源活水。
3.活水水源現狀主城區活水水源除本地降雨滯蓄外,主要來源于高郵湖、邵伯湖調蓄的區間匯流,以及淮河入江水道行洪尾水。在正常年份下,高郵湖、邵伯湖富余水資源基本保證了古運河與城區水系6億m3左右的生態基流。邵伯湖水位較高(多年平均為4.67m),可自流入古運河(最低景觀控制水位4.5m),是古運河活水的主要水源,水質現狀為Ⅲ~Ⅳ類(目標水質為Ⅲ類)。根據50多年的降雨和水位資料統計,邵伯湖水量、水位基本滿足平水年的沿湖地區農業用水和市區環境用水需求。
4.水質現狀根據2014年1~9月市區河道水質的監測結果,市區16個水功能區、20個監測斷面共監測165次,其中達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Ⅳ類水的斷面為119次,占總測次的72.1%;Ⅴ類、劣Ⅴ類水的斷面為46次,占總測次的27.9%;達相應水功能區水質目標100次,達標率為60.6%(見圖1)。2014年Ⅱ、Ⅲ、Ⅳ類水質主要分布在長江、入江水道、京杭大運河、邵伯湖等城市上下游河段;Ⅴ類、劣Ⅴ類水質主要分布在古運河、新城河、沿山河、槐泗河等城市及城市附近河段,主要是溶解氧、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標。
二、揚州市區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水系保護意識薄弱,管護缺位隨著揚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需求增加,而社會對城市水域排澇、景觀、生態等服務功能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水系保護意識薄弱,政府有關部門對城市水域的管理與保護不到位。土地開發與水爭地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河網水面減少、水系萎縮,水面形式日趨單一,極大地影響了城市水系功能的發揮和生態系統健康。
2.支流水系流動性差,活水水源不足市區西部的沿山河及其南部趙家溝水系生態活水水源缺乏,北引南排的正常有序流動尚未形成;新城河水系北引南排的生態活水水源不足;沙施河七里河水系連通存在“中梗阻”、活水動力不足問題,北引南排的活水體系不完善;瘦西湖水系生態活水動力不足。同時,作為市區水系活水水源的邵伯湖,其水源還要服務于丘陵山區和沿湖圩區近150萬畝農業用水,遇一般干旱年份供水水量、水位將無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市區水系活水水源更無法保障。
3.水流外排能力不足,內河活水體系受阻古運河水系北引南排的正常有序流動受長江高潮位限制。在汛期長江高潮位時,以古運河為主的市區內河無法非動力自流入江,活水體系受阻;加之部分城市水系未能有效溝通,致使城市污水滯留在城市水系中,造成入河污染量較大的河道水質進一步惡化。
4.水質污染,水生態環境退化市區除流域或區域骨干水源地長江、芒稻河水質全年基本達標外,其他河道均不能穩定達標,城區、集鎮段部分河道更是長時間黑臭,水質劣于Ⅴ類,失去利用價值。加之河道底泥質量惡化,劣V類河道水體已經基本喪失了自我水質凈化的功能。古運河(三灣以北段)及其支流新城河水系、沙施河七里河水系、瘦西湖水系部分河道的河坡過度采用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硬質化材料,嚴重削弱了河道水體與河岸土壤水、地下水、生物群落間的水體交換,生態修復能力差。
三、揚州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
(一)加強城市水體修復1.修復城市水面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對中小溝河進行適當整理、集中歸并,有條件的地區和水面積達不到規劃要求的地區應當有計劃地恢復已覆蓋的河流或集中擴挖水面。在城市新區建設過程中應當保留、建設人工水體(如廣陵新城開挖京杭之心、體育公園濕地,臨港新城開挖鳳棲湖、九龍湖等),提高水體滯蓄量。如果建設過程中確需填埋、占用水體的,應至少按照“占一補一”的原則進行等效功能補償。2.增強水體自凈能力揚州市區主要地處平原圩區,河道斷面宜寬淺式布置,河道宜恢復河道生物多樣性,使河道更為接近自然屬性。加強污染河道的生態清淤,控制內源污染物的釋放,同時保留必要的底泥厚度,維持底息生物生存環境。建設生態濕地,充分發揮天然濕地生態功能,重點打造鳳凰島生態濕地公園、古運河三灣城市公園和“七河八島”濕地區。加強河坡生態化改造,利用植被實現坡面保護和侵蝕控制,使河道水體和河床之間的相互聯系不被割斷,包括生物護坡、植被固坡等。建設生態廊道,結合揚州城市總體規劃打造廖家溝、夾江、儀揚河等區域性水系的生態隔離廊道,在背水側建設50~100m的生態隔離帶,有效維護水體安全。
(二)加強源頭污染控制1.加強用水總量控制對取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的縣(市、區),限制或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相關部門和產業聚集區在引進項目時要嚴格把關,不再引進高耗水、高污染項目。規劃建設人口集中的居民小區時,要配套建設中水處理設施。2.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及時調整階梯水價,建立完善超計劃、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實行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識管理,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不得進入市場。對現有高耗水、高污染企業,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關停,對暫時不能關閉的企業,加快產業升級和節水技術改造。3.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健全城市現有入河排污口資料檔案,編制《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規劃》。對城市劣V類河道所在的瘦西湖水系、新城河水系、引潮河水系等所有干支流河道以及槐泗河水系位于城鎮的干支河道,推進和完善控源截污,包括雨污管網改造、污水截流、雨污分流、管網疏通,使“清水有路,污水歸槽”。
(三)完善城市調水引流體系1.構建完善沿山河、古運河、京杭運河三大主干活水通道打通沿山河、新城河、趙家溝水系的活水通道,擴建黃金壩站、新建平山堂站、新開沿山河東延段,由古運河上段提引邵伯湖水源,經瘦西湖水系向沿山河補水,形成由沿山河向南部新城河、趙家溝水系活水,并南排入儀揚河、古運河的有序流動。2.加強支流水系活水依托三大活水通道,通過沿京杭運河、古運河、沿山河的引水涵閘與瘦西湖、沙施河七里河、呂橋河等溝通,引用邵伯湖水源,并排入古運河、儀揚河,實現以北引南排、東引西排為主的有序流動。3.穩定水系北引南排新建古運河瓜洲外排泵站、拆建揚州閘,在長江高潮位、古運河自排入江受阻時以動力抽水外排,穩定城內古運河、儀揚河及其支流北引南排的有序流動。4.規劃新建邵伯湖補水站一般干旱年份,邵伯湖水源不足,通過在歸江控制線新建補水站,提引穩定和較為清潔的長江水源補充邵伯湖;或通過協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經高水河運鹽閘引用江都站北送的長江水源補充邵伯湖,穩定邵伯湖水位,在滿足丘陵山區及沿湖圩區干旱年份農業用水的同時,增加生態用水量,解決中心城區水系活水水源問題。5.科學調控水位根據水體水質監測情況,及時掌握水情、雨情,統一調度揚州閘、瓜洲閘、儀揚河閘及相關中小涵閘,及時引入邵伯湖水體對主城區進行活水換水,控制內河水位,以達到補水、活水的目的。
(四)完善城市治水體制機制1.加快編制城市河道藍線規劃確定城市河道水系管護范圍及相關要求;加快推進蜀岡—瘦西湖景區、瓜洲片區、生態科技新城等城市片區水系規劃編制,引導城市水系建設,加強城市水系空間和用途管制。2.加快推進城市涉水管理職能調整和優化配置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健全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進程。3.全面落實河道管理“河長制”推進包括城市河道在內的各級河道“河長制”落實工作,在主要河道岸邊顯著位置建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廣泛接受群眾監督。4.試行河道水質污染生態補償資金制度依據“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通過確定補償責任主體、認定污染責任、核定補償資金與征繳補償資金等措施,切實強化屬地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
作者:徐敏 傅桂明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