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與水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嚴重的水環境問題
新塘鎮位于廣州市新塘水廠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鎮內河涌眾多,雅瑤水、永和河等直瀉東江北干流。東江北干流是廣州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約200萬廣州市民的日常飲用水取于此地。目前,鎮內尚無投入使用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大量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河涌,部分工業廢水也偷排其中,鎮內地表水普遍受到嚴重污染。增城市環境監測站2005年常規監測數據表明,東江北干流新塘斷面受總氮的影響,為類水質;雅瑤水、永和河CODcr、氨氮、石油類、總磷嚴重超標,均為劣類水質。據測算,雅瑤水、永和河的水環境赤字分別已達2604.213噸/年和1183.048噸/年(以CODcr計)。
由此可見,新塘鎮水環境保護歷史欠賬嚴重,東江北干流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
二、水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原因
(一)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
受片面追求高GDP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謀求的是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而對經濟增長、城市化建設及其生活方式迅速變化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卻認識不足。20世紀80年代始,新塘鎮大規模的發展印染漂洗業和電鍍業,畜禽集約化養殖的規模也迅速擴大,大量就業崗位吸引外來人口不斷涌入。以上原因導致了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養殖廢水急劇增加,水環境污染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力。盡管當地政府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是污染控制遠遠趕不上污染擴大,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不足GDP的1%,仍然是在償還歷史舊賬。
(二)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缺陷
印染漂洗和電鍍行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目前,尚有六十多家洗漂企業和電鍍企業未搬遷入園,相當數量的印染廢水和電鍍廢水得不到有效控制,三高一低的發展模式尚未得到完全遏制。
(三)城鎮規劃、工業布局不合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塘鎮流動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鎮建成區急劇擴大。但城鎮的迅猛擴展缺乏合理規劃,廠房、民居沿河而建,廢水沿河排放以及侵占河漫灘現象相當普遍,這同時也造成了集污的困難。
(四)環保法規、標準不夠健全,地區、部門間缺乏合作與協調
據調查,部分現有環境管理法規和標準已不能適應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粵府函【1999】553號文《廣東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規定,雅瑤水為“飲用水”功能,水質保護目標為“類”,實際上,雅瑤水現已無飲用水功能,成為一條納污涌,水質為劣類。永和河跨開發區和新塘鎮,在進入新塘斷面已達不到水質標準,如何協調兩個區域內的水環境保護,至今無相關政策出臺。這些問題給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和管理帶來諸多矛盾和困難,同時水污染治理涉及到環保、市政、建設、規劃等諸多管理部門,管理部門往往各自為政,協調工作困難重重。
另外,區域環境科學和技術研究滯后,儲備不足,遠遠不能滿足于區域環境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需求。
從2002年開始,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塘鎮積極轉變發展模式,淘汰了一批“三高一低”企業,集中力量大力發展三大支柱產業,規劃建設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使之成為全市最主要的經濟增長極,目前廣州本田汽車、五羊—本田摩托、日本電裝、福耀玻璃等一大批上檔次企業已陸續落戶基地,新塘步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與此同時,由于該鎮水污染能力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歷史欠賬很多,各河涌水質持續惡化,已嚴重威脅到東江北干流供水水源的安全。隨著新塘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會給水環境帶來更大的沖擊。
新塘位于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具有極高的環境敏感度,根據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水環境質量現狀,新塘大部分水體已不能再新增排污口,因此建設項目的排水出路無法解決,同時現有城鎮發展規劃相關的城鎮污水排放與處理系統也有悖于現行的廣東省水環境保護的格局,因此協調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已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世界上133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過程中,無一例外的符合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曲線的橫坐標是人均GDP的增長,縱坐標是環境受到的破壞,坐標曲線呈“倒U型”。曲線左方表明,當我們開始無工不富、開始發展企業,以致到后來大工業時代的時候,我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也隨之加劇,一直爬過這個高山,達到“倒U型”的頂點,也就是它的臨界點的時候才會有所改變。據世界銀行的計算,美國是在人均11000美元、日本是在人均8000美元的時候,在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先后繞過了“倒U型”曲線的頂點,進入了“倒U型“曲線的右側,也就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逐漸變好。根據相關學者的計算,我國的整體在4000—4500美元的時候就可以翻越這個高山頂點。
目前新塘鎮人均GDP已達4100美元,理論上已初步具備了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經濟條件,新塘鎮的經濟發展方向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水平的升級,經濟發展將踏上新臺階,與此同步,水環境保護也要有新視野、大格局。本研究以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思想,以全面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廣東省地表水功能區劃》等相關法律法規為基本原則,以確保東江北干流飲用水安全,全面改善新塘鎮水環境質量為目標,積極探索協調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具體如下。
四、新塘鎮經濟發展與水環境協調保護的若干對策
(一)宏觀控制對策
1、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水平。以循環經濟為理念,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建立節水型工業生產體系。(1)廣東(增城)汽車產業基地應設置較高的入園門檻,嚴格禁止萬元產值耗水量低于同行業先進水平的企業進入,鼓勵中水回用,優先引進污水零排放的企業。(2)繼續整頓洗漂、印染行業,凡達不到清潔生產要求的,限期整頓治理達到《廣東省用水定額標準》及《廣東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進一步推動此類企業進入環保工業園。(3)對現有電鍍行業,實行清潔生產審核,凡達不到國家環保總局《電鍍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要求的,限期整改,并最遲在2010年底遷入電鍍基地。對限期整改仍不達標的電鍍企業,應強行關停。(4)防止畜禽養殖污染,本區域內不得新建、擴建上規模的畜禽養殖企業。應強化現有養殖場的排污申報、排污收費、排污許可、污染物限期治理的環保管理工作。
2、控制城鎮人口規模。在該鎮環保基礎設施未跟上的情況下,要優化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控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本研究采用Commoner方程反算模型計算汽車產業基地納污河流瑤水和永和河流域的最優人口規模。經計算,2010年、2015年、2020年的最優人口規模分別為59.4萬人、41.6萬人和32.0萬人。
3、供水河道岸線控制。為切實保障飲用水源安全和供水河道水質,對東江北干流沿岸實施嚴格的岸線控制,在嚴格保護現有濕地、河漫灘的基礎上,設置50—150米的防護帶,政府對現有河岸的危險源(油庫、化學品倉庫、危險品堆場、餐飲酒店等)應制定計劃,實施逐步搬遷,騰出河岸隔離帶。通過設置岸線隔離帶,可有效緩減面源污染,同時為應對環境風險留有緩沖余地。
(二)工程治理措施(污水西調)
根據現行的《新塘鎮總體規劃》,以廣深鐵路為界,新塘鎮規劃有新塘污水處理系統和瑤田污水處理系統兩大排水收集處理系統。其中,瑤田污水處理系統的尾水排放口設置于永和河,而如上所述,目前永和河水質已為劣類,總量超標無法設置排污口。根據《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的規定(東江北干流西岸大墩至新塘一線的排水,應截流處理后引向南崗以下得排水管系統),瑤田污水處理廠尾水必須西調排往南崗以下。本研究經實地勘測,計算分析,確定瑤田污水處理廠尾水可排往新塘境內匯入南崗涌的金紫涌,等同于排往南崗以下。
經過大量實地勘測及計算分析,本研究確定污水西調干管可沿廣深鐵路北側鋪設,后經涵洞穿越鐵路,再沿鐵路南側鋪設,穿過G107國道,排入沙村涌,排入口至金紫涌與南崗涌交匯處加渠化蓋板,在夏浦涌與金紫涌交匯處下游設閘門,防止污水流入夏浦涌主干流后進入離大墩取水口較近的東江北干流。西調干管全長6.0km,西調工程投資估算1.25億元。
污水西調系統建設經費的籌措,可參考深圳、佛山等地采用的BOT模式或準BOT模式;運營方面,可采用委托運營或TOT模式。為保障建設和運營的順利進行,當地政府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考慮到新塘鎮水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是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的飲用水安全,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可借鑒福建九龍江流域和閩江流域的環境保護,嘗試生態補償制度。新晨
(三)應急對策
1、零排放政策。凡入園項目經過評估,具有一定規模,屬于清潔生產水平高的節水型企業,要求其自建中水回用系統,實施零排放。
2、等標排放政策。在嚴格執行用水定額限值的基礎上,污水產生量較小且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的企業,可考慮將自身產生的廢水處理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排放,同時環保部門需加大對其的監管力度。
3、淮河模式。增城市政府必須在廣州市政府下達的總量控制指標下,對現有超標排污單位采取限期治理措施,同時采取“區域削減”措施,給新建建設項目,尤其是汽車產業基地新建項目騰出環境容量。
4、上海模式(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應采取增城市政府牽頭下的交易雙方直接討價還價的方式。同時增城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盡快制定相關配套的制度和程序,使排污權交易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五、結論
通過實地調研及政策環境可行性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污水西調、等標排放等一系列創新思路,這些思路對于新時期下的經濟發展與水環境協調保護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目前,上述對策已被當地行政主管部門陸續采納,并付諸實施,希望能為保護東江北干流飲用水安全,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紅云.江門市主要江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05(10).
2、陳興偉,劉梅冰.感潮河道水環境容量理論及計算的若干問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3、熊風,羅潔.河流水環境容量計算模型分析[J].中國測試技術,2005(1).
4、陳振洪.雙向流模型在感潮河段水環境容量計算中的應用探討[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5(2).
5、鄺生魯.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零排放戰略[J].現代化工,2005(1).
6、馬榮.生態工業園的實踐與經驗[J].經濟研究參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