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目標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目標,體現了森林經營的指導思想,反映著經營者對生物、經濟和社會的價值觀念。因此,不同的經營者有不同的目標。艾爾蘭德(Irland)認為,生態系統經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和加強生物多樣性。美國林學會則把獲得預期的森林景觀狀況作為生態系統經營的一個主要目標[1]。格魯姆賓(Grumbine)則提出經營的總目標是維持生態完整性,具體包括維持生物多樣性、正常的生態過程、物種和生態系統的進化潛力,并在此基礎上協調人類對資源的利用過程。伍德(Wood)和美國林務局同樣認為,總目標是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其不同的是,將生態完整性定義在維持土地的生態可持續性上[2],即維持土地的健康狀態和持久的生產力。上述觀點各不相同,但各種理解均建立在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可持續性這個基礎上。
1.2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內涵
1.2.1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經營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首先要確保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功能的健全以及生態過程的穩定平衡,這是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根本,也是森林為人類社會永續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的前提條件,因此,必須以景觀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恢復。同時,由于生態系統經營的復雜性和涉及領域的廣泛性,許多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都將在經營實施的過程中得到綜合運用,如生物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
1.2.2實現森林全部價值的經營歷史上,人類認同的森林價值的演變一直驅動著森林經營思想的演變,從森林永續利用到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過渡,正是人類對森林的價值觀發生改變的充分體現。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一條生態途徑,使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得到全部的實現。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部分,人類的能動作用可以影響生態系統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所以人類在根據當前的需求而經營森林時,應該保障未來世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至少不低于當前的水平[3]。
1.2.3大尺度的時間和空間上的經營為保證完成經營措施的實行及其對景觀影響結果的觀察分析,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時間應至少延續在100年的尺度上。同時,對系統內部結構和各種影響因子的跟蹤觀察,以及干擾過程及其結果的監測,均要求經營計劃的編制和執行是大的空間與時間尺度。此外,由生態系統經營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必然發生在大的空間尺度上,并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與傳統的森林經營的差別
2.1經營目標不同傳統的森林經營以保證森林持續地、穩定地向人類社會提供最大數量和最優質量的木材產品為主要目標,是以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森林經營活動,而忽視了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其他服務功能。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則是從森林是有著完整結構和整體功能的生態系統這個基本點出發的,以恢復和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和生產力,同時,保證可以向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包括木材產品在內的各種服務為目標。
2.2核心理論不同傳統的森林經營的核心是以傳統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法正林理論,為了實現嚴格永續利用條件的森林,保證采伐量的長期穩定,獲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核心理論是生態學原理,包括景觀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以認識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和過程,解決過度干擾發生后如何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可持續性等問題。
2.3經營對象不同傳統的森林經營其對象是以喬木為主的植物群落,注重保持與提高群落生產木材等物質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對象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包括(1)由生物資源、非生物環境及其生態過程所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2)根據人類的需求,采取一定的經營措施并從森林生態系統獲取各種產品與服務的經濟社會系統;(3)包括上述兩者在運行過程中相互作用的關系。
2.4經營措施不同傳統的森林經營以促進樹木生長為目標,林分采伐以皆伐方式為主,更新以人工造林為主,大多為純林,采取全墾整地、間伐撫育等措施。森林生態系統經營仿效自然干擾機制,采取多種采伐方式,如擇伐、小面積塊狀采伐等。更新上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主,注重培養森林的組成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水平,以混交林為主[4]。
2.5經營尺度不同傳統的森林經營是建立在林班和小班空間尺度上,以林場為經營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是建立在景觀尺度基礎上的區域化、社會化管理組合形式。
3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思想在美國的實踐及其給予我們的借鑒
3.1社會共識的達成與新林業計劃的誕生
3.1.1社會共識達成生態系統經營從一開始就具有國民的積極、廣泛的支持,這種公眾參與是試驗順利進行的最重要的社會基礎。經過長時間的試驗,美國的自然資源管理模式發生了轉變,將生態系統經營作為今后資源管理的基本方針取得了社會的共識。
3.1.2新森林計劃的誕生新森林計劃是經營方針轉向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組織機構改革、資源政策及地方經濟支援政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一個較大面積(1000萬hm2)上,以復雜的生態系統為對象引入生態系統經營的一次大試驗。傳統的國有林經營方針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小范圍的、短期的經濟利益,雖也標榜森林保護和多目標管理,但實質還偏重于木材為中心的商品生產。生態系統經營引入后,經營方針轉向了積極的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
3.2生態系統經營實踐帶給我們的幾點借鑒生態系統經營在美國的實踐,從一開始就遇到很多的反對和阻礙,盡管有些問題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是,還是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
3.2.1經營方針轉變中的問題一是新計劃編制過程中,由于時間緊迫,對社會的影響分析不足,并且相關部門中社會科學工作人員嚴重不足,沒有重視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分析。二是當初的計劃編制僅以研究人員為主,環境評價過程也僅在形式上聽聽市民的意見,沒有通過直接的交換意見,尤其是依靠木材生產的村民意見,從而違反了公正性而遭到起訴。而在實施不同意見交流的嘗試時,基層又不適應煩瑣的法律手續。三是新森林計劃并不是對原有森林計劃的全部廢除,因此國有林場在新舊計劃的整理,統一標準的制定等作業進展不一,造成實施的現場混亂。同時,不同利益團體對新計劃的解釋差異也很大。四是新森林計劃要求開展監測和生態系統修復等比傳統經營更集約的森林資源管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形成的財政體系已無法落實其預算。
3.2.2各部門間的協調問題一是新森林計劃是上層決定實施的,帶有政治性,基層只能等指示,依賴上級;而林務局內部職工專業多樣化,導致工作方向的不一致,為保持組織上的統一和專業的協調,又不得不加強中央集權化。二是由于協調部門的出現,有些原有的組織機構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又使官僚機構進一步復雜與膨大,制定的標準與規程也越來越繁雜,更加不利于計劃的靈活實施。
3.2.3地方政策中的問題一是地方政策部門與資源管理部門的實質性調整進行緩慢,經濟社會問題和生態系統保護只是在形式上得到解決,但地方政策沒有擺脫木材生產為中心的舊框架。二是美國政策的基準點是適者生存。地方支援政策只是一時性的對策,是在地方經濟短期內能自主恢復的前提下制定的,而這對于靠木材生產生存的經營單位是不現實的。
3.2.4組織體制的問題一是咨詢委員會(PAC)的作用發揮不夠,在大區域范圍內實施眾多內容的新森林計劃的咨詢和顧問,PAC難以應付,并且在時間上,委員的任期只有2年,除少數專家外,大多數委員不可能參加到實質性的工作當中。二是缺乏起指導作用的優秀研究員和資源管理人才。三是和共和黨對新森林計劃的實施存在很大分歧,因此,政治的介入使生態系統經營的實施存在極大不穩定因素。四是反環境保護和保護私有財產運動等形成了實施新森林計劃的很大阻力。此外,生態系統經營對聯邦所有土地共同管理,這也包括私有土地等。
作者:伊宏峰 單位:遼寧省林業種苗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