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農業多功能發展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探討了山東省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結構性過剩等問題以及農業經營轉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提出菏澤市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多功能性運作模式。農業不僅有生產功能、經濟功能,還有社會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歷史傳承功能,包括養生、休閑娛樂、體驗、服務等功能。特色農園、專業農場、親子農園、體驗農園、家庭農場等農場發展模式必將成為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符合農業生態文明發展思路。那些善于經營小型農場的智慧者是推動農村建設的重要新活力,因地制宜、合理發展、循序漸進,打造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增長點,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新動能,同時為農業實現多功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應對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菏澤;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多功能;農園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倡導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走多元化道路,因此,農業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業經營體系對當前一定階段農業經濟發展與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具有重要意義。菏澤市優良土地面積大,種植業基礎好,農業從業人口多,但是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發展仍不健全,雖然菏澤市也出現了一些農村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等生產經營模式,但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較少,農業基礎相對薄弱,農業經濟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還較小,農業經濟發展空間大。農民增收、農村城鎮化道路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科技教育等諸多問題仍然是菏澤市農業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1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點
1.1現代農業的內涵
目前我國農業改革正處在從傳統手工農業向新型農業模式轉變階段,現代農業并不是把現有分散的農業資源整合成現代化的農業設施,而是改變現有經營模式,也不是單純增加或者擴大某些農業項目(如觀光休閑、采摘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在于經營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主要是生產型模式,現代農業是發展型模式,是一產、二產、三產一體化融合的鏈條產業模式,是一種良好的生態模式,是集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為一體的產業思維模式;傳統農業主要是純產業,現代農業是綜合開發產業;傳統農業往往注重產量,而現代農業更多地是關注農業產品品質與服務。目前為止,學術界對現代農業概念的闡述和理解雖然沒有較為一致的看法,但是農業專家多數認為:實質上現代農業具有較高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具有創新生產要素、先進經營管理方式、擁有現代科技、集約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農業[1-2];把先進的生物技術、農業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逐步開發有機農業生產模式,既減少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等化學品的使用,又能夠生產出高產、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還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這種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屬于現代農業模式,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職業體系[3]。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環境安全型農業、生態友好型農業、知識農業、精品農業、循環農業、科技農業、未來農業、數字化農業。現代農業的內涵包含農資原料(例如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設施等)、生物(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農產品的產銷供應鏈(例如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加工、儲藏、運輸、營銷及進出口貿易等)3個領域,現代農業不僅包含傳統的種植和養殖,還包括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內容(如農資產業、食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服務業等),是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現代農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與生產、加工、經濟發展、經濟服務等多功能綜合體的產業集群。與傳統的種植養殖農業和出售初級農產品的農業經濟形態相比,現代農業已經儼然成為以農業生產為起點的龐大產業集群[4]。
1.2現代農業的特征
20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首先提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經歷多年發展表現出以下7個特征:一是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結合型產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現代農業既依賴于高科技的應用,又能不斷地創造新科技。例如現代生物技術、遙感技術、分子育種技術、農業設施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高新技術已經融入到現代農業中,高新技術的應用既能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又能改善環境、節約能源。二是現代農業科技人才職業化趨勢明顯。隨著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經營越來越需要種植能手、養殖能手、農業經理人、小型農園企業家等專門人才,農業經濟模式也由原來的一家一戶小農經濟模式轉變為家庭農場型,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農業最大利潤,這部分人成為了農業職業人,現代農業專業人才的職業化趨勢日益明顯。三是現代農業與工商貿業結合化趨勢明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工農商貿一體化趨勢日益凸顯,實現產、加、銷、服相結合的綜合發展體,現代農業已經成為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現代行業。四是現代農業經營形式多元化發展。家庭農場、設施農業、開心農場、屋頂農業、墻壁農業、陽臺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逐步出現,成為具備一二三產業綜合性特征的新型產業。農產品的供給是傳統農業的主要功能,而現代農業除了供給功能外,更多的是體驗、休閑、娛樂、度假、觀光、教育、旅游、智力開發、改善環境等服務功能,同時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五是現代農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現代農業是以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最高理念,還能夠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由現代生產組織方式決定。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是社會規模化生產方式,完全按照產業化標準組織生產,各部門各組織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實現產、加、銷、服一體化。七是現代農業與“互聯網+”理念有機結合。互聯網拉近了農業生產與市場的距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拓展發展空間,因此智慧農業應運而生。使農業產、加、銷、服更加智能化、標準化,從而構建“從生產到銷售,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智能化信息服務體系,為用戶帶來一站式服務的全新智能模式。
2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2.1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土地資源豐富,耕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光熱資源豐富,另外農業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充足,農業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十二五”期間菏澤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現有省級標準化示范養殖場近40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0多個、市級農民合作社近40家、家庭農場20家、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0多個。特色種植業發展已成規模:例如單縣、成武縣、定陶區的大棚和拱棚蔬菜,東明縣的西瓜,巨野縣、成武縣的大蒜,定陶區的大蔥、玫瑰,曹縣的蘆筍、牛肉加工,鄄城縣的中藥材產業,牡丹區的花卉苗木、牡丹產業,牡丹區、單縣的山藥,曹縣的杞條,成武縣的桑蠶經濟作物。近年來菏澤旅游生態觀光農業得到快速發展,例如牡丹區馬嶺崗鎮穆李村成功發展生態旅游莊園、鄄城胡窯花果觀光旅游村、定陶黃店鎮萬畝玫瑰特色種植園、菏澤李村鎮薰衣草種植園區、曹縣黃河故道萬畝荷塘旅游公園等出現了“一村一品一特色”。菏澤市農村電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出現眾多淘寶村、淘寶鎮,2017年菏澤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曹縣數量最多,該縣大集鎮所有村子全部建成了淘寶村[5]。
2.2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飛速發展,農民的收入持續增加,但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上依然存在著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經營模式上,菏澤市農業經營和銷售仍以出售初級生鮮類農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還很小,與工、商、貿、服務業等產業相結合比重小;種植結構上也不盡合理,種植業多集中于糧食作物的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的比重小,養殖業上除了羊以外,其他種類和數量均偏少。二是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農業技術投入不夠。目前菏澤市仍有約55%的農業人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然是一家一戶種植的小農經濟模式,農村實行規模經營的農業示范園區或者農場很少。由于農業經營分散,導致大型機械設備無法推廣使用,農業現代化程度低,有些現代農業技術無法使用。三是農業從業者科學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的農民發展趨勢越來越職業化,農民不單單具備簡單種植技術,更應具備加工、機械、裝備、互聯網、良種繁育、節水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種子技術等科技能力,這就要求現代農業的從業者具有更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未來農業發展必將是知識農業、精品農業、機械農業、科技農業、精準農業、現代農業,因此農民職業化特征日趨明顯。菏澤現代農業從業者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為主體(約占80%),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實踐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四是科技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菏澤農業生產工具由多種農機器具構成,包括手工農具、半機械化農具以及機械化農具等,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仍未大面積推廣使用,如節水灌溉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等,科技在農業中所占比重不高;此外,互聯網信息技術還沒有全面覆蓋。此外,單一家庭種植模式比重仍然很高,農業生產規模狹小,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較弱,制度、政策和市場環境的缺失與制約,農業生產污染嚴重,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農村畜禽養殖排污和農膜殘留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
2.3供給側改革與現代農業發展關系
農業是菏澤的基礎產業,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今后一個時期菏澤農業應積極改變現有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這將成為菏澤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將農業與工業、服務業有機結合,是推進菏澤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也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效途徑,只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改革才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是簡單改變農業生產模式,而是一改現有實體經濟體系,必須跟上市場的發展要求、緊密結合世界領先農業技術和發達國家未來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新一輪農業產業革命,實際上就是要培育出新的農業實體經濟和新動力機制。改變現有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變成現代農業的產加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菏澤傳統農業比重大,主要停留在生產上,種出來的農產品直接出售,這種生產模式太單一、太散亂、抗風險能力太差、附加值低、利潤小。這種小農經濟需要改革成具有抗風險能力、高附加值的新型農業經濟形態。現在做農業經濟,要用經營創新的思想去做,市場化的理念、適度規模經營的理念、標準化生產的理念去指導,再也不是傳統農業經營思想。農業離不開土地,但農業要增值,絕不是完全取決于土地價值,更多的是取決于土地上經營的項目。例如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生態農業,就是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就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所以獲益[6]。
3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經濟模式分析
菏澤傳統農業向農業現代化轉變就要求農業走產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并實行區域化布局,市場化、多樣化、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農工商貿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式經營管理體制,同時努力開發農業體驗、觀光、教育等附加服務功能。目前出現了諸多適合菏澤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經濟運行模式。
3.1農工商貿一體化模式,產加銷服一條龍運營
以“企業+農戶”為依托的訂單農業模式,例如企業提供農戶種苗、肥料、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民負責產品生產,由企業收購、加工和銷售,再由企業返還農民利潤,解決了農民后顧之憂,不會出現農產品大小年現象。這種模式適合菏澤市特色農業產業,例如菏澤牡丹、陳集山藥、單縣的小尾寒羊、鄄城白芷中藥材等菏澤特色優勢農產品,可以運營這種經濟模式,既可以保證菏澤特色農業規模,又能提升品牌戰略,成功后可以推廣至其他農產品。
3.2生態農業運營模式
生態農業是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7],是將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有機組合,把農業種植、養殖、改善環境統一起來,與菏澤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結合起來的模式,以農業附帶旅游、觀光、休閑、科教等功能,在運營過程中,使人與環境、自然與經濟和諧,建立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節約與利用資源的協調統一,例如果園種植-林下養殖-廢物發酵-肥料研制-土壤改良-作物種植等循環農業經濟模式。高效性生態農業可有效利用廢棄物資源,并降低農業成本,顯著提高經濟效益,可以使農、工、商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優化產業結構,相得益彰,協調有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例如曹縣養殖的魯西南黃牛等家畜排泄物-蚯蚓養殖-代謝物發酵-沼氣池-豬禽舍、廁所-蔬菜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達到蔬菜增產、能源節約、生活環境改善的目的,同時帶來巨大社會效益。
3.3都市農業(城郊農業)創意經濟運營模式
都市農業是立足于城市而發展的一種特色農業[8],菏澤市屬于人口偏多的新興發展中城市,亟待提升城市品牌,因此發展都市農業可以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機會。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以休閑、旅游、觀光為主體的農業有農業莊園、民宿農莊、農業公園、體驗農業、銀發族農園、農業高科技園區等;以生產為主體的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園區、屋頂農業、墻壁立體農業等,立足“一村一品”適度規模,集中經營模式,鄉鎮、村有自己的主導產業,深度開發,種養一體化,提高附加值,避免趨同,形成市場優勢。都市農業同時也是休閑農業、文化創意農業,是將傳統農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三者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可透過歷史、地理、人文、產業等來展現農業科技,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的一種新興業態。
3.4白色農業經濟運營模式
白色農業經濟是以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微生物技術、組織培養技術等發展農業產業經濟模式,例如花卉植物組織培養、微生物菌肥、氨基酸肥料、液體肥料等生產,此外,目前眾多花卉、草莓、甘薯等需要脫毒苗,急需產業化生產。菏澤農業經濟基礎雄厚,潛力巨大,擁有菏澤學院、菏澤農業科學院、齊魯工業大學、牡丹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另外農資企業多,充分發揮科研陣地優勢,投身到農業經濟發展中,把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去。農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促使傳統農業逐步與工業化生產緊密結合,農業經濟效益快速增長。
3.5CSA農場發展模式
(社區支持農業、認養農業)CSA農場發展模式是將農業生產與社區居民的需求直接掛鉤,做成訂單式有機生產,直接送貨到家,不需要中間商來操控的一種農產品經濟模式。是消費者預先支付購買有機農產品費用或者消費者成為股東,共同承擔經營風險,開發有機農業或者生態農業的一種規模化種植、養殖模式。CSA模式是認養農業的一種形式,通過直接把消費者與農戶進行對接,幫助農戶有計劃地調整種植量、控制價格風險,同時讓消費者能購買到更優質、更便宜、更安全的農產品,拉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這種模式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為了成熟產業,在國內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人們的認知不斷提高,才能得到巨大發展。
3.6光電農業發展模式
光電農業是一種高投入、高技術、高精裝備的生產體系,是光電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是農業工業化、工廠化生產模式。例如以人為調控植物照明、有機營養液、有機基質、植物生長環境等建造的植物工廠、植物生產實驗室,可以工廠化生產蔬菜、花卉,這種模式可以全年全時生產,同時生產出的農產品能夠達到免洗,從業者脫離了傳統農業的辛苦勞作,植物工廠、實驗室等也提供了更舒適的工作環境。農業光電生產模式是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研發、銷售于一體的光電農業產業鏈,通過科技改變現代生活的高效農業經營模式。這種生產模式是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之一,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家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
3.7小型休閑體驗式農場(農業公園)發展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生態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農業的生理需求比重變得越來越少,更多需求是對農業服務需求,菏澤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用地總量相對較多,經濟相對落后,因此努力開發休閑體驗式農業發展模式必將是菏澤市未來一段時間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核心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主要是以單個家庭或者家庭合作等為單位,進行小規模化種養的生態體驗式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可以選擇某一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種植、特色養殖等為依托小規模化經營,可以附加觀光、教育等功能,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此種體驗式或者教育型農場形式多種多樣,例如:(1)觀光農園。這種農園是開發優質生鮮產品,包括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苗圃、茶園等,讓游客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風光與生態風光。(2)市民農園。這種模式是由農園主人提供土地并劃分為若干個小區,出租給市民用于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者經營農藝等,這種農園適合位于城市近郊,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耕種的樂趣,特別是中老年人,曾經來自農村,后定居城市,他們有著強烈的農田勞動愿望,對于城市兒童體驗也有著強烈吸引力,因此市場前景廣闊。(3)農業公園。這種模式按照公園經營理念,把特色作物的生產、消費與休閑旅游集于一體化的公園模式,比如根據地方優勢創建葡萄公園、玫瑰公園、牡丹公園、薰衣草公園等,將采摘、觀賞、制品品嘗鑒賞、寫作、繪畫、攝影、體驗、慶典活動等多種項目融合在一起,可以是專業性農業公園,也可以是農業公園綜合體,構建服務區、觀賞區、水果區、花卉區多種功能區,這種面積0667~1.234hm2的小型農園會帶來異常景觀。(4)教育農場。這種是兼顧生產與教育雙重功能的經營模式,農園中種植及養殖業極具教育內涵,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創辦室外課堂,供學生及游人參觀種植、養殖方法、操作方式等,不僅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娛樂參觀,同時也是豐富知識、提高素質的教育過程。(5)特色專注人群的農場。這是針對不同群體的需要而創辦的,如針對孕產婦及嬰幼兒的月子農場,它是以純天然、無污染、綠色、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為主體模式的農場,仿野生環境,有機加工,為孕產婦及嬰幼兒提供天然綠色農產品;針對老年人構建的夕陽農場,是以體驗勞動、讓老年人重溫年輕時代經歷為核心的農業公園。總之,體驗農業、教育農業、互聯網農業可以五花八門,農業要充分發揮體驗、服務、教育等功能,突出新、奇、特,注重生產有機農產品。
3.8設施農業、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是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是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的一種發展模式。當前,以生態、觀光與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有機組合為主要特點,集生產、科研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經營模式,規模相對較大,適合于返鄉創業的成功人士,近年來菏澤出現了很多回鄉創業的成功人士,也逐步出現了這種運營模式園區,例如菏澤市阡陌農耕農業示范園區、菏澤市亮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菏澤花鄉農業生態示范園區等。但是現代農業示范園投資較大,仍以地方政府與私人共同投資建設為主,開發模式有較大潛力。設施農業是采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改變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和空氣等環境條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設施農業分為設施種植、設施養殖2個類型,設施包括各類型玻璃溫室、塑料大棚、連棟溫室、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蓋,還包括所有進行農業生產的配套設施,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附加值、高效益等特點,是最具活力的現代新農業模式。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我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田園綜合體依托科技、田園、文化產品、旅游產品等創意的有機融合實現田園農產品變現,延伸農業產業的經營模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依托的田園綜合體、共享農場等經濟發展模式也有一定發展潛力,比較適合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業產業基礎條件較好、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集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為中心,運用“互聯網+”的方法,線上預訂或農場體驗,認購農產品,可成為共享農場會員,最后吃到生態、環保、無污染的生態有機農產品。
4完善菏澤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政策建議
4.1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農業增收、農產品優質高產的重要保障,便捷的農業生產條件是提升農業生產率的先決條件。政府應加大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設施建設等。
4.2加強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培訓,培育現代職業新農人
重視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讓從業人員學科學、用科學,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是近幾年菏澤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新的增長點,政府加大投入,制定相關培訓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菏澤地方高等院校科技優勢,在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貯運、保鮮技術等方面全面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做好科技后盾服務,掌握科學的栽培和管理技術,打造現代職業農民,構建較為完善的職業培訓網絡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4.3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現代化
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戶自發建立的由某種農產品產業為紐帶的合作社組織形式,實行生產、加工、資金、技術、銷售等多方面的合作與互助。政府部門應積極制訂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另外由于群體知識及科技力量的限制,政府應積極做好合作社的農業現代化引導工作,這樣可以少走彎路,以免損失資金、浪費時間。同時,政策鼓勵龍頭企業成立專業的行業協會,構建自我調控和行為自律的現代化組織。
4.4建立標準化的農產品品質監管體系
三鹿奶粉、紅心鴨蛋等事件的發生使得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過去人們主要是注重農產品的營養成分,現在更注重安全性。現代農業有大量的非傳統投入,其中有些工業產品(如添加劑、保鮮劑、抗氧化劑等)危害食品的安全,因此建立標準化的農產品品質監管體系,規范化操作,把威脅制止在源頭上。
4.5現代農業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護
農業嚴重受到自然條件、融資條件、市場條件、科技條件等制約,因此屬于高風險、高投入行業,政府應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包括農業的經營制度、土地流轉制度、財產制度、戶籍制度、農業(農資、農機等)相關補貼制度、信息化制度等相關配套制度,制定激勵制度,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和保護現代農業發展,創造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政策環境。
4.6大數據時代,加強對農業數據的采集,開啟智慧農業新歷程
大數據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找出內在規律性,進而為農業決策提供信息資源依據。現代農業最典型特征就是精準農業,例如農業大數據可獲得農場實時天氣信息、作物長勢等信息,可幫助農民判斷每塊地的播種、收獲、耕作時間等實時信息,大數據進田有助于農業人及時掌握相關信息。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又一新型產業,是對傳統農業的顛覆,是農業經濟跨界發展新起點,是集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為一體的技術,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并指導農業生產的一種現代化手段,具有智能決策分析、在線指導等功能,包括獲取土壤、氣候、水文等生產環境信息、品種資源信息、銷售信息等,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作業、可視化效果的智能農業發展模式。
4.7大力扶持相關企業投身農業經濟發展領域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經濟模式轉型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同時也離不開農業相關企業的參與,企業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力量,提供創新動能、科技動能、資金動能,以市場為依據,以創新來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扶持大型企業投身農業經濟改革中,才能加快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才能更快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農業經濟做強做大,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5結語
農業是基礎行業,農業產業高投入是風險行業,供給側改革就要改變傳統農業經濟模式,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多功能性運作模式,農業不僅有生產功能、經濟功能,還有社會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歷史傳承功能,包括養生、休閑娛樂、體驗、服務等功能。未來農業發展必是兩型農業發展,即資源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型農業,生態文明農業戰略是未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農業經濟的發展必將向著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發展,向著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發展必將是農業綜合體的體現,是大農業、集成農業,農業多元化發展是必經之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整體利潤低下,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廣闊,一三產業結合創新,努力挖掘農業滿足人們吃穿住行以外的功能,倡導體驗式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教育式農園、親子樂園、有機化農場、市民農園、農業公園等更加豐富多元化農業產品,開發農業觀賞、體驗、教育、服務等功能,開展農業文化旅游、養生體驗、觀光休閑、創意教育等運營模式,可有效幫助農業從業者提高收入,改善農村面貌,促進鄉村振興。這需要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農業經營模式研究,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改善供需平衡,開發農業附加功能,對于改善農村面貌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洪艷.現代農業集群式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9.
[2]劉奇.現代農業不等同于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科技,2017(11):13.
[3]袁志清.現代持續農業的概念、特征、體系[J].南方農村,2016,32(2):13-15.
[4]劉遠彬,丁中海,孫平,等.兩型社會建設與智慧產業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12(11):133-135.
[5]菏澤統計局.菏澤統計年鑒2017[EB/OL].
[6]史云,楊相合,謝海英,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實現形式———田園綜合體[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4):320-326.
[7]林東平,張海峰.基于模糊數學的我國生態農業效益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4):277-280.
[8]雷俐麗.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的區域差異與經濟發展研究———基于面板模型分析法[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5):297-302.
作者:王德信 楊曉瑩 單位:菏澤學院學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