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園林植物配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出了高度的社會文明,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全球環境的惡化、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嚴峻現實。這時人們逐步認識到生態環境失調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人類的生存需要一個優美、舒適、協調穩定、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及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1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對傳統園林的繼承和發展,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的植物群落,達到生態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結合。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和建設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從我國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能夠美化環境,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作用,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生態園林的設計原則
2.1統一的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植物的種類、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圍繞共同的主題,保持統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景觀性原則
應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這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并對整個群落的效果有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創造“四季景觀”提高觀賞價值。
2.3生態位原則
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設計和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物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的要求,種植不同的植物群落類型,如在醫院、療養院應選擇具有殺菌和保健功能的種類作為重點;街道綠化要選擇易成活、對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煙塵、樹干挺直、枝葉茂盛、生長迅速而健壯的樹等。
3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與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常綠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
3.2注意層次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
3.3配置植物要有明顯的季節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相創造“四季景觀”,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及其變化。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蒼不蕭條”的設計原則。在樹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4~1/3較合適,枝葉茂盛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
3.4適當補充草本花卉以彌補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繡球前可植美人蕉,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堰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到每個組合內部植物構成的比例及這種結構本身與游覽路線的關系。設計每個組合還應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4生態園林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選擇植物時應注意:以鄉土樹種為主搭配部分已適應本地區環境的外來樹種;考慮植物的景觀性,是否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應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時,宜選擇松柏類,給人以莊重的感覺;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色彩豐富的樹木,帶來活潑氣氛;考慮植物的經濟效果。另外,還要注意選擇無毒、無刺、少花粉、無飛絮的樹木。
5生態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
5.1關于植物群落
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
5.2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互惠共生即2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蘭科植物、云杉、樺木、雪松、核桃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5.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處的各個城市規模不一樣,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園林設計時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為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地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6生態園林產生的效益
6.1生態效益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最終效果取決于綠化面積,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
6.2社會效益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以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自覺性、創造力、想像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所以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單是游憩場所,而應是人類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一塊人工植物群落。
6.3經濟效益
現在植物的養護手段浪費財務、時間和人力,又會污染環境。穩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維護和調節能力,可以將樹葉轉變為植物營養的原料,變廢為寶,減少不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建立深根與淺根、落葉與常綠、針葉與闊葉等混交類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態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又可防止病蟲害,如松櫟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蟲,可從根本上降低管理費用。另外,園林植物具有多種經濟價值,園林經濟效益應從目前第三產業收入向開發園林植物自身資源轉化。
7結語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離不開生態學和美學,園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學科,涉及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因此,生態園林設計要與農業、林業等行業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生態園林設計不能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不能是簡單的返璞歸真,而是在各生態群落的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因此,要繼續認真學習研究中外園林的精髓,把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環境,極大地豐富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