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以湖南省的214位農民作為調查樣本,通過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受訪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受訪農戶的家庭年純收入越低、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越大、所在地農技推廣員推廣服務越深入、農村基礎設施越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越高、土地規模經營越普遍,農民越愿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關鍵詞]
1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逐漸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F代農業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繁榮農村,致富農民的關鍵,也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國內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改革建議等方面,舒爾茨(1964)認為要改造傳統農業,必須要向農業提供現入品,唯有現代化的農業才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并對未來的農業現代化進行了展望。約翰.梅爾(1988)提出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為傳統農業、低資本技術農業和高資本技術農業,高資本技術農業即現代農業發展必成趨勢。速水佑次郎(2003)認為現代農業的實現要依賴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王英姿(2014)認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明顯不足,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的發展質量、發展實力和發展水平都還有待加強。并借鑒舒爾茨“科技+機制+教育”模式,探討將中國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馮獻(2014)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從整體上看仍滯后于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崔奇峰(2012)認為現代農業建設面臨著資金、科技、資源三方面的難題。柏振忠(2010)認為應借鑒歐美等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強調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高萬林(2010)從農業信息化的視角探討農業現代化問題,認為應通過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馮獻(2014)從農村品供給、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支撐保障體系五個方面提出如何更好發展現代農業。現有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從宏觀方面來探討現代農業建設,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湖南省為例,著重從農民個人特征、農民家庭特征、農民心理認知三個方面對農民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為有效的推行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假說
根據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對于是否愿意參加現代農業建設,將會受到農民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假說:H1:農民的個人基本特征影響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男性更愿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因為男性對現代農業的了解傾向會比女性大,也愿意花心思在建設現代農業上;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就越高。H2:農民的家庭特征影響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農民不愿意冒大的風險來做改變,以免影響家庭生活。一般來說,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成年勞動力越少、資金越充足,農民越愿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越高,則農民越可能參與現代農業建設。H3: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越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越高、農村土地規模經營越普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越高;有機化肥的使用也可能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H4:周圍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根據行為經濟學理論,行為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直接或間接影響其選擇偏好和意愿,農民是否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必然會受到其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越高、現代農業帶來的變化越大,農民參與其建設的意愿越高;當地政府重視程度越高、金融機構對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的幫助越大、當地有農技推廣人員,農民的參與意愿就越高。
3數據來源及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
3.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5年1月至2月在湖南省岳陽縣、長沙縣、漣源市、湘鄉市等地帶的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農民的個人特征、農戶的家庭特征、社會環境、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情況。調查采取發放農戶問卷、實地走訪座談和查詢所調查地區的統計年鑒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形式。本次調查共計發放了2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14份,回收率為93%。
3.2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
問卷調查分析表明,樣本農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見表1):第一,受訪農民的性別男女比例為3:2,年齡大多為35歲至50歲,其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水平為主。第二,61.7%的家庭成年勞動力人數為2個。第三,有40.7%的家庭年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在家庭收入構成方面,多數農民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不足30%,也就是說,種糧收入并不是樣本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兼業現象普遍。第四,從受訪農民務農的原因上看,37.9%的農民認為外出找不到工作,在家務農是唯一選擇;有11.2%的農民認為務農收入比在外工作收入高;50.9%的則是其他原因,比如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務農與從事其他工作兼顧。
4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4.1模型設定
農民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意愿,即其選擇投入現代農業建設行為的主觀概率,有“愿意”和“不愿意”兩個端點,每一個農民會在理性地綜合衡量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做出最佳選擇,這是一個典型的二元決策問題。因此,本文選用被廣泛應用于分析此類問題的Logistic二元選擇模型,以確定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1)式和(2)式中,pi為某件事發生的概率,指農民愿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概率,即“愿意=1”發生的概率xj(j=1,2,3,…,m)表示上述三類因素中的第j個自變量,m為自變量的個數。β0為常數,βj(j=1,2,…,m)為自變量回歸系數,可以通過最大似然估計法求得,ε為隨機誤差。βj為正,表示第j個因素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有正向影響;βj為負,則表示第j個因素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有負向影響。
4.2變量選取
本文主要從農民的個人特征、農戶的家庭特征、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四個方面選取變量。相關變量的含義、賦值與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4.2.1農民的個人特征方面。
本文選取農民的性別、文化程度二個變量來反映其個人特征。
4.2.2農戶的家庭特征方面。
本文選取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成年勞動力人數、家庭的年純收入、種糧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三個變量來反映農戶的家庭特征。
4.2.3社會環境。
本文選取農戶認為現代農業對生活帶來的改變、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發展狀況、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是否有農技推廣員四個變量來反映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社會環境。
4.2.4經濟發展水平。
本文選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土地是否規模經營、有機化肥的使用情況四個變量來反映經濟發展水平。
5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利用調查數據,本文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3。在模型的建立過程中,首先把所有可能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因素引入模型,再根據Wald檢驗結果,逐步提出Wald值的最小解釋變量,再重新擬合回歸方程得到模型二。從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第一模型的卡方值是40.385,所對應的概率值為0.001,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分別是0.173和0.302;第二模型的卡方值是29.149,所對應的概率值為0.000,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分別是0.128和0.224,表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可以作為分析和判斷各影響因素作用方向和大小的依據。
5.1農民的個體特征對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
5.1.1農民文化程度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農民的文化程度在第一模型中通過了5%統計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正,表明農民文化程度越高,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越高,與預期相符。統計結果證明,農民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農民樣本中,有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占69.8%,而在文化程度為“初中”、“高中(中專)”的農民樣本中,這一比例分別為88.9%、91.2%,明顯呈上升態勢。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嘗試并吸收新事物,對現代農業的了解程度越深,現代農業建設對其吸引力大,所以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大。
5.1.2農民的性別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無顯著影響。
農民的性別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在農村中,女性由于社會地位及家庭需要,沒有更多的機會外出打工,加之又長期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所以不愿嘗試新事物,相反,男性接觸外界的機會多,視野相比女性要開闊,所以更加愿意接受現代農業;另一方面,農村中的男性由于體力等原因,在外工作的機會多,從事非農工作的工資較高,因此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不高。
5.2農戶的家庭特征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
5.2.1農戶家庭年純收入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農戶家庭年純收入這一變量在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分別通過了10%和5%統計水平的顯著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農戶的家庭年純收入越高,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越低,與預期相符。統計結果顯示,“5000元以下”、“5000~1萬元”的農民樣本中,有參與意愿的比例是90.5%、95.5%,“1~1.5萬元”、“1.5~2萬元”、“2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88.9%、88.6%、75.9%,呈明顯的下降態勢。
5.2.2農戶家庭從事農業的成年勞動力人數、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農戶家庭從事農業的成年勞動力人數這一變量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無顯著影響的原因是:一方面,農戶家庭從事農業的成年勞動力人數少,越希望通過建設現代農業來彌補勞動力不足,獲得更高的農業效益;另一方面,農戶家庭從事農業的成年勞動力人數越多,就希望通過現代農業建設發揮勞動力優勢,獲得更高的收入。農民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無顯著影響的原因是:第一,農戶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越高,說明糧食生產在農戶家庭收入來源中地位越重要,則該農戶越可能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第二,農戶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越低,說明種糧收入低,農戶就越希望通過參與現代農業建設來提高種糧收入。
5.3社會環境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
5.3.1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有正向顯著影響。
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在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分別通過了5%和1%統計水平的顯著檢驗且其系數為正,表明金融機構對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的幫助越大,農民就越容易獲得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資金,參與意愿就越高,與預期相符。統計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為“幾乎沒幫助”、“幫助不大”、“幫助大”的農民樣本中,有意愿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比例為74.7%、91.1%、96.9%,成明顯的上升態勢。
5.3.2是否有農技推廣員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有負向影響。
是否有農技推廣員在第一模型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意愿有負向影響,與預期不符,但在第二模型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意愿無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我國現有的農技推廣體系不完善,有農技推廣員的地區,農技推廣員的工作效率不高,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推廣作用,農技推廣員形同虛設,農技推廣隊伍的業務素質還有待加強。
5.3.3現代農業帶來的變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現代農業帶來的變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很多農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現代農業帶來的變化以及現代農業對改善農民生活的影響;第二,現在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并不完善,很多農民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沒有信心,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認識不清。
5.4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
5.4.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土地使用情況
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有正向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土地使用情況在第一模型上分別通過了5%、10%、5%統計水平的顯著檢驗且系數為正,表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越完善,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越高,土地規模經營越普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就越高,與預期相符。統計結果證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滿意度為“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農戶樣本中,有意愿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比例分別為69.1%、70.3%、82.9%、88.5%;農業機械化水平為“人力為主”、“兩者相當”、“機械為主”的農戶樣本中,有意愿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比例分別為84.3%、86.5%、89.9%;土地是否規模經營為“否”、“是”的農戶樣本中,有意愿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比例分別為69.2%、89.3%,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態勢。
5.4.2有機化肥使用情況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有機化肥使用情況對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意愿無顯著影響的原因可能是,有一部分家庭因為養殖產生的肥料會大部分使用有機肥,而不使用化肥,節約生產成本,這部分家庭不愿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另外有些家庭覺得施用化肥能有較大的產出,而且節約時間和勞動力,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意愿不高。
6結論與政策啟示
6.1結論
本文以湖南省的214位農民作為調查樣本,通過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得出了以下結論:農民的文化程度、金融機構的幫助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農業機械化水平、土地規模經營情況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農戶的家庭年純收入、所在地是否有農技推廣員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愿。
6.2政策啟示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結合現代農業建設的現狀,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政策啟示:第一,政府應該加大現代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政府和媒體宣傳、現場咨詢等多種方式,增強農民的現代農業參與意識。第二,培養職業農民。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第三,完善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加快“兩型”農業技術推廣。不斷增加對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投入,加強農技推廣工作,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促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轉變為生產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第四,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服務,農村微小型金融組織可通過多種方式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第五,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環境衛生、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到實處。第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放寬農機具補貼政策,引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進行機械化作業。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約翰.梅爾.農業經濟發展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
[3]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王英姿.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要重視舒爾茨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14(2):41-44.
[5]馮獻,李寧輝,郭靜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1):11-14.
[6]崔奇峰,蔣和平,周寧.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制約因素的探索與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6844-6847.
[7]柏振忠.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完善的路徑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5):116-120.
[8]高萬林,李楨,于麗娜,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257-261
作者:歐陽濤 龍晶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