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林業困境破解之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投資是林業投入要素的貨幣表現,必然地劃分為產業性投資和生態性投資,是影響和推動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林業經濟的發展,應有利于全社會林業投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轉變。因此,對林業投資與林業經濟增長關系應有進一步的認識。
1對林業投資和林業發展概念的認識
投資是一個較有爭議的概念,一是投資包括生產經營性投資和非生產經營性投資,當投資與資本聯系在一起時,指資本的形成,指投資在一定的資本形成率下形成的資本,而且投資并不單純指資金的注入,還包括非資金的注入而形成的資本,比如林業中以勞代資所培育的人工林所包含的資本量。二是投資既用來指將一定數量的資財(有形的或無形)投放于某種對象或事業,以取得一定收益或社會效益的活動;又指為獲得一定收益或社會效益而投入某種活動中的資財。
因此,可以將林業投資定義為將一定數量的資財投入林業以取得一定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活動;或指投入林業的全部資財。林業投資由經營性投資和非經營性投資共同構成,且后者越來越占有較大的比重。如果我們將我國林業發展用函數關系來表達,毫無疑問,林業投資就是影響和推動林業發展函數變化的主要變量。顯然,對林業含義的不同理解,將直接關系到對林業發展函數及其自變量林業投資的描述和界定。林業的概念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需求的改變,變化發展到今天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林業,而是持續林業、生態林業以及社會林業。林業含義的不同決定了林業投資范圍的不同,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我國的林業實踐中還未真正搞清應從國民經濟角度,還是應從林業部門角度來認識林業,往往把這兩者混為一談,造成林業投資來源不清、投資不足、林業發展困難的局面。林業發展不完全等同于林業部門發展,林業投資的涵義是與林業的涵義相對應的,是隨之而變化的。
在談到林業發展之前,有必要對增長和發展這兩個詞的涵義加以區別。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國民產出的增加,而衡量產出的指標主要是國民生產總值。經濟增長是指經濟系統更高的產出水平,更大的生產能力,它不同產出量的簡單增加,而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產出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而且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上的變革。就發展而言,不僅包括經濟的發展,而且包括社會制度的進步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按照這種觀點,應將林業發展定義為,從國民經濟和全社會的角度看,由林業投資(增量和存量)及相關政策的變化,所引起的后一時點對前一時點林業綜合效益的合理變化。
所以,從合理性出發,應將林業置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地位去討論林業發展的目標模式,去研究林業長期投資問題,從現實可行性考慮,林業發展與部門利益的增強應相互銜接,而有階段性地研究林業發展模式和林業投資問題。
2林業投資機制與林業分類經營
林業發展是相應的林業投資支撐的,而我國林業發展應有賴于社會各界對林業資金支持,而不單純是林業部門的投資。長期以來,我國林業都是由林業部門一家來經營的,這意味著林業部門的投資辦了超出部門范圍的事情,林業投入不足就成了必然。為了解決林業投入不足,推動林業健康發展,我國提出了分類經營發展林業的總方針,對森林進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五大林種的劃分。若按經濟性質分,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的經營可看作商品林業,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經營可看作公益林業,可以說公益林業一直都是完全地或部分地依靠商品林中的用材林的再生產來維持的,這形成了商品林業的沉重負擔,使林業經營資金不能得到足額回收,資金循環發生困難,嚴重阻礙了林業的發展。
林業分類經營是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林業經營水平、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社會效益,是我國林業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林業發展模式。林業分類經營一方面是在技術上從林業兩大體系不同經營目的出發,按森林資源的主體功能進行分類的,包括森林的物質產品生產功能和生態環境功能,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對立性表現為一片森林的采伐就意味著其環境功能的喪失,而統一性則表現為森林資源不管為何種林種其生態環境功能都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認為,應按經濟機制來進行林業分類。在我國現階段,林業分類經營關鍵在于有利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林業投資機制。與上述分類經營相對應,林業投資機制也包括市場投資機制和政府投資機制。對于公益林應由政府解決其價值和效益補償問題,因為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邊界分不清、受益對象難以區分,所以非市場化公益林的建設應歸入社會公益事業范圍之內,通過政府的財政稅收解決其投入問題;對于商用林則完全由市場調節,由市場機制來解決其資金的投入和運行問題。由于商用林也發揮生態效益,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配置資金等各項資源的前提下,輔之以必要的政府經濟支持,也是政府進行生態林業建設投資的重要方式。
3林業投資體制與林業經營思想
我國現階段林業經營思想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工培育林產品興起,森林有價,營林資金也應是一種生產資金,也有補償和增值的問題,而不能再由育林基金替代。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林業投資體制也必須改革,投資主體由單一的政府,變為企業、個人、政府的多元化格局,投資渠道也由單一的國家直接投資變為財政撥款、國內銀行貸款、各種證卷籌資、企業自籌等多樣化格局。
目前我們還存在很嚴重的部門觀念的束縛,林業部門的資金解決林業部門的問題,發展林業是林業部門的事情,各部門分割,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這使林業的發展游離于社會大生產之外,林業并未進入國民經濟,特別是區域經濟的整體,使得林業處于非常孤立的、難堪的境地。因此,應該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轉換林業經營觀念,變過去那種政府辦林業的部門分割局面為社會辦林業、市場辦林業、林業部門辦林業的新型林業發展格局,其林業投資體制也應作相應的變化。
4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在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如何正確認識投資與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從而選擇適應新增長方式的投資方式和政策,無疑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增加物質資本投資、建設新的項目、擴大生產場所和規模的方式實現的。顯然,這種增長方式的主要推動力是大規模的物質資本投入。隨著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靠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人們很容易懷疑投資在新增長方式中的作用,從而忽視投資和投資政策的重要性。在我國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4.1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林業投資效率的提高
衡量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還是集約,主要是看各種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特別是資金利用效率。
4.2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其特殊性,林業投資效率的提高在于經濟、技術與自然力的有機結合之中
與其他行業比較,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其特殊性,即自然生產力的作用和影響,林業投資效率的提高在于經濟、技術與自然力的有機結合之中。根據土地報酬率遞減原理,林業經營集約度是受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制約的,如果一味追求單位林地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將過多的資金和勞動投入這一單位林地上,實現了這一單位林地的集約經營,但這不等于實現了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在目前,基于我國林地資源(比如還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勞動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的基本國情和林情,現階段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林業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化轉變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林業資金利用效率的提高。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僅在于增加林業的投入,也在于遵循林業自然規律,提高林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含量和水平,這樣林業投資效率才會提高,林業增長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向集約化的轉變。
4.3經濟體制對林業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化轉變具有決定性作用和影響
我們所述林業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化轉變所要求的土地、資金、勞動是可以自由流動、替代和組合的。我們認為,只要開放山林市場和土地市場,由市場機制推動各類資源(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等)按其效率高低,有差別地結合到林業生產力之中。逐步形成與這一時期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相適應的一定集約水平的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轉變,必須開放森林市場和林地市場,進行林業企業市場主體改革,在林業行業完全引進市場機制。
4.4林業投資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林業國有企業的改革
調整現有資本存量和生產能力,改善運行機制,發掘其潛在的價值,使低效率利用的資本達到更高的利用水平,這有賴于資本要素市場的建立和國有林業企業的改革。林業企業只要能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即使在目前的投資水平和資產存量基礎上,也因為資產重組帶動的資金結構調整,林業投資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對林業經濟狀況也會大大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