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環境中煤炭企業發展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集團公司煤炭產業現狀
(1)滕州境內及省外煤礦地質和煤質情況。滕州境內主采煤層為12下煤、16煤。12下煤層厚度在1.25~1.33m,16煤厚度在0.6~1.17m;興華煤礦主采煤層2煤和2下煤,2煤平均厚度4.28m,2下煤平均厚度0.97m。煤層頂板多為泥巖。(2)目前集團整體剩余可采儲量7896.78萬t,按照礦井設計能力和核定能力計算可采26a。但是從煤種上說,優質煤種如焦煤僅有100多萬噸,作為動力煤的氣煤雖然含硫較高,也僅有7700多萬噸(其中煤厚0.7m以下儲量3800多萬噸,占到了48.6%)。(3)經過統計,決定企業生產的中堅力量一線職工占比在35.8%,決定企業創新和技術水平的核心力量工程技術人員占比僅為11.1%,嚴重制約著企業的機械化和科技化發展。(4)集團公司煤礦2014年1~8月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6.87%,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下滑。
2當前煤炭板塊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由于國家出臺了控制煤炭產量的規定,使企業通過提高產量增加收入從而降低成本的思路已經不可行;對商品煤質量的嚴格要求,使得我集團高灰、高硫、低熱值的產品已經基本沒有市場競爭力。(2)由于近兩年煤礦效益下滑,各單位的應付賬款增幅較大,社會信譽度有所降低。(3)噸煤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較大,各單位中最小占43.2%,最大占56%,結合當前物價水平和用工形式,降低單位人工成本可能性不是很大。(4)部分干部、職工思想狀態不穩定,現場管理難度增大。隨著人們就業觀念的變化,目前煤炭行情不好,招工難的現象再次抬頭。(5)地質條件日趨復雜。滕州境內煤礦16、17煤煤層薄且底板存在0.2m以上的特殊硬巖(普氏硬度在3.8~8.7之間,平均5.78),普通采煤機無法截割;主采煤層均為強爆炸性,自然發火期短,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高溫、沖擊地壓等災害將嚴重影響礦井安全生產;興華煤礦井田第四系底礫含水層與煤系地層含水層及奧灰含水層均存在水力聯系,加之井田內斷層落差大,具有奧灰突水的危險。
3新常態下煤炭發展思路
面對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在宏觀經濟和煤炭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堅持以煤礦安全高效發展為核心,以干部職工履職盡責為載體,以腳踏實地、勇于擔當、敢抓敢管為動力,突出抓好安全管理、成本管控、煤質提升、技術創新、資源外拓,實現集團公司安全、穩定、健康發展。
3.1加強人力資源整合,實行大區隊管理模式(1)按照“一專多能、一崗多責、精干高效”的原則,對單位職能和人員崗位進行整合,建立“大采掘、大輔助、大后勤”管理模式,打破過去分工過細的格局,將原來為采掘工作面服務的輔助系統相關崗位納入采掘科區,推行交叉作業、一人多崗。(2)整合分流特殊群體,對不能適應崗位需求或無法勝任崗位工作需要的進行轉崗,積極培養和使用有技術、懂管理的人員,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破解“三多一少”的國企通病(地面人員多、女職工多、老弱病殘多、高技能人員少)。(3)鼓勵各單位最大限度減少勞動用工,合理工序安排,優化勞動組織,依靠科學技術和管理創新,合理確定礦井承載能力,實現減員增效。
3.2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實現高效開采(1)聯合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反復論證薄煤層開采工藝,在煤機截齒、滾筒、三機配套等方面做出一些突破性研究,實現薄煤硬巖開采工藝的突破。(2)通過合理調配充填材料比例、尋求新的廉價充填材料替代物、優化充填線路和充填工藝降低礦井充填成本。通過技術革新、修舊利廢、消耗指標管理進一步控制生產材料成本。(3)提前優化開拓布局,調整采場布置,適度加大采面長度,降低現場地質條件和產業政策的制約。通過分采分運、采掘分離、控制割巖量、加大洗選力度等方法來提升煤質,確保洗煤熱值。
3.3強化現場安全管理以履職盡責為主線,充分發揮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職能,重點抓大系統、大隱患的排查治理,緊盯薄弱環節、薄弱地點、薄弱人員,嚴格控制零星事故及僥幸事故的發生。
3.4加強區域銷售合作(1)積極實施分頭銷售和整體銷售戰略,充分發揮各礦及銷售人員的優勢,根據煤種特點和市場需求合理配煤銷售,擴大市場占有率。(2)積極發展現代煤炭物流產業,借助滕州港區位優勢,以河北興華煤礦為基礎,實現冀煤入滕,形成集團公司煤炭品牌優勢。
3.5將經營指標作為主要指標進行考核將經營指標的考核分解到區隊、班組、崗點,使經營指標考核貫穿到生產中的各個環節。
3.6拓展優質煤炭資源(1)深入調研生建煤礦轉企政策。抓住監獄管理局退出煤礦高危行業的歷史機遇,搶占滕州境內資源,延長礦井服務年限。(2)積極拓展省外礦山托管。結合國家兼并重組政策,依托集團公司團隊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組建隊伍托管省外煤礦,增加經濟收入。
作者:曾廣東 韓松 王延霞 單位:山東滕州辰龍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棗莊市留莊煤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