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環境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地進行改革與努力。我國高校也在積極地進行環境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本文對環境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
關鍵詞:環境管理;教學改革;措施
引言
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環境管理課程是一門非工科課程,是由環境工程專業開設的,通過開設此項課程來讓學生掌握環境管理內容、環境管理對象、環境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環境歷知識。同時,通過開展此項課程來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然而,在高校教學實踐中,此項課程安排是以專業選修課的方式,使得此項課程的課時較少,且同學們給予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為此,如何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就成為當下環境管理教學改革的重點。
1環境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教學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環境管理課程會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環境管理內容、環境管理手段與對象,環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環境標準體系,以及我國當下實施的環境管理制度、區域環境管理、工業企業環境管理、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管理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也正是由于此項課程在內容上的廣泛性,對教師地知識儲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實情況是,當下高校環境管理課程的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并沒有開設環境專業,這就會造成環境管理課程教學師資力量的匱乏。
1.2課程獲得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我國當下高校中,此項課程是由環境工程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非工科課程。盡管如此,很多高校,將此項課程安排在了選課課上,會造成此項課程的教學課時較少。同時,由于此項課程偏文科,因此學生們給予此項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甚至于在教學實踐中,有諸多的學生認為此項課程缺乏趣味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1.3教學方式缺乏多樣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工具逐漸的從過往單一的板書授課方式過渡到多媒體授課方式。盡管在教學工具上具有了先進性,但是教學模式上仍然以教師課堂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在課程結束或者臨近考試時,授課教師會將課堂重點或者考試重點告知學生。而學生則簡單地通過背重點來應付考試。即使通過了學科考試,學生們也無法真正地做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因此,此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無法真正地提升教學質量,也無法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環境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2.1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師資力量
作為校方,需要結合課程需要,大力引進優秀教師,進而為提升課程授課質量,以及更好地進行環境管理通識教育打下良好地師資基礎。其次,通過設置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等職稱,來有效地加強此項課程的教師團隊建設。教師可以有效結合當下環境管理工作的現實需要,并充分運用教材,來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內容,并通過互相學習、經驗交流等方式來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2.2有效提升學生以及校方對環境管理課程的重視程度
作為校方,盡管將此門課程以選修課的方式安排教學,但是需要讓學生與教師充分地認識到此項課程的重要性。作為教師,需要結合當下現實的環境管理需求,來科學合理地設置環境管理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需要充分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將過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摒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得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更加具有先進性,教學氣氛更加具有趣味性。作為學生,需要充分地認識到,無論此項課程以選修課還是必修課的方式來教學,都需要以認真的學習態度加入到教學實踐中,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環境管理知識,方可以為后續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3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單一的填鴨式理論教學方法,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也無法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來有針對性地豐富教學形式,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比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者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錄像等,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環境管理知識。或者通過案例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并將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也只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可以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此門課程的重要性,并在環境管理事業中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結語
總之,有效解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就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參與。作為高等院校來說,也積極地開設了環境管理課程。為此,以上內容對此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望能夠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崔喜勤,林君峰.環境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6(31):160-161.
[2]熊開容,劉超.案例教學在環境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08-109.
作者:吳秀青 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