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病與環境心理因素的關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急劇變革,都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這一點已被國內外許多專家所承認。作者通過對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顧性調查,進一步探討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使人們從社會學角度重新估價精神疾病,并從護理角度采取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減輕社會各方面的負擔。
一、材料與方法
資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間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統抽樣的方法(抽樣比=0.04,K=l/0.04=25),抽取樣本1057例,剔除無參考價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應答率)1020例(96•5%),樣本具有代表性。按統一表格,以分組、劃記(將調查資料按項分別列入整理表內,用劃“正”字記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資料整理。調查以病歷為主,對記錄不清的項目進行了核實,資料具有可靠性。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齡、性別與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的關系(表1)從年齡分析,本組病人中,以21~30歲年齡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發病者381例,占本年齡組的92%。這是由于青年時期心理變化多,面臨升學就業、戀愛婚姻、工作學習等問題所產生的社會應激因素較多,精神負荷較重,川特別是期間,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環境不適應、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時安排所造成的壓抑心理有關。從性別看,本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異無顯著性(尸>0.05)。31一40歲年齡組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尸<0.01)。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與婦女在現代化社會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關。我國文化受男尊女卑禮教的影響,婦女處于從屬地位,精神上易受壓抑,在某些農村地區還有一定影響。建國后,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明顯改變,特別是城市,在這種新情況下,婦女肩負家庭和社會工作雙重責任,社會責任和心理負荷重,造成的社會應激有關。
2.精神病病人居住地區與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的關系(表2)表2可見,精神病病人的居住地區為城市高于農村,前者是后者的1.5倍,與國內有的地區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資料一致?!?〕這是受社會環境、生活工作方式不同的影響,如城市工業發達、噪音大、公害、工礦企業中的不良勞動環境、睡眠節律頻繁變動、集體宿舍中單身職工的互相干擾等,都會涉及人們的身心健康,川使人們長期生活在緊張狀態中所致。此外,與社會政治上的動蕩,如期間被隔離審查、揪斗的人城市遠比農村高,使人們恐懼緊張有關。
3.精神病病人的職業與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的關系(表3)表3可見,無職業者因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發病329例,占43.57%,其中以從事家務者為多,發病212例,占28.08%;工人因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發病235例,占31.13%;農民因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發病129例,占17.09%。顯示無職業和知識層次較低人群社會環境心理因素所致發病多.與國內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資料基本一致。這與物質環境差,經濟困難所造成的心理負擔大,社會應激多,影響精神功能有關。二2三4•755例精神病病人因社會環境心理因素致精神病的誘因(表4)在調查的1020例精神病病人中,發病誘因為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的有755例,占本組資料的74•02%。其中以鄰里同事糾紛占第一位(20.29%),顯示了新型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家庭糾紛占13.33%,居第二位,其中以夫妻不和發生的糾紛為多。此外,親人病危、意外、政治上的動蕩和經濟上的變革,都會使人們焦慮緊張,精神受刺激而致病。本組資料中由政治運動所致發病的68例病人中,有51例是在十年動亂中,由于本人、親朋、同事被隔離審查或被批判,使其精神受刺激超過了正常情感承受閨而發病。其次,戀愛婚姻受挫、工作學習不滿意等,都可成為精神病病人的發病誘因。
三、管理對策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特別是對精神衛生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一般而言,引起人們的損失感、威脅感和不安全感的精神刺激最易致病”。川丹麥蘇辛格教授認為:“基因(精神病)+環境(社會環境)分表現型(出現精神病)”。[6j強調了環境因素對精神病的作用,本組調查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對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僅僅依靠醫療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依靠社會力量改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因素可以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因此,對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須改善社會環境,減少不良環境刺激對精神病的影響,從根本上防病治病。首先,要依靠社會力量,加強對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建議在基層(如居民委員會、學校、企事業等單位)建立衛生健康咨詢機構,并通過廣播、電視等途徑,宣傳精神衛生知識,指導人們適度勞動,合理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應付緊張刺激。創造良好的、舒適的、安定的社會環境,把致力于勞動保護、家庭生活、文化娛樂、人際關系、行為習慣等咨詢服務作為社會應盡的職責。其次是改善工作和家庭環境。對病人家屬及有關單位、學校、鄰居做好宣傳工作,改變其對精神病病人的不正確看法,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感情,使他們感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這對精神病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臨床可見,一些精神病病人治愈后,滿懷信心地走出醫院,由于得不到單位的照顧和家庭的支持,有的不給安排工作,有的降職使用,使他們感到孤獨寂寞,產生悲觀和抑郁情緒,致使疾病復發而重返醫院。病人自覺成了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甚至產生輕生的意念。因此,要取得單位和家庭的支持,針對病人升學、就業、工作、晉升、工資、住房等具體問題,盡量給予妥善安排,使其感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為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實行開放管理改善住院環境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經治療后很快緩解,大部分住院生活是處于恢復期,他們具有高級意向活動,生活愿望強烈,希望得到工作學習和正常人的待遇。而目前我國一些醫院仍為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勢必給病人造成不良的環境刺激,病人與社會隔絕,限制了自主行為,使其感到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增加恐懼、不安和煩悶心理,甚至形成住院綜合征。對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須由封閉式改為開放式,這是精神科領域中當前巫待解決的課題。建議以省、市為中心,設立精神病病人開放管理中心,其房屋建筑、設施和環境都要適合開放管理的需要,配備精神科護理專家和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護理人員,通過實踐總結經驗,使開放管理不斷完善。此外,應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對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經驗,盡快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目前,我國有的精神病院實行病房家庭化,川這也是開放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3.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心理環境對康復期精神病病人,不僅要注重物質環境的改善,而且要重視心理環境的改善。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針對疾病:通過與病人交談,使病人了解診斷、治療及預后的有關情況,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指導心理康復。針對情緒: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緩解后,會產生一些想法,怕被人瞧不起,擔心失去工作和家庭而憂心忡忡。護理人員應運用心理學知識,啟發和安慰病人,幫助他們消除疑慮,以積極的情緒配合治療。針對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較大,有些病人畏懼服藥,還有些病人對用藥不理解,怕“把神經麻醉了”,服藥成為心理負擔。護理人員應主動向病人介紹藥物的作用與機理,講解衛生知識,使其消除疑慮。針對職業與家庭:雖然這些問題護理人員很難解決,但可通過交談,指導病人正確認識和處理矛盾,提高對各種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對各種因素造成病人的心理創傷,應從社會環境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針對病人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生活習慣、知識、閱歷以及不同的氣質、性格,因勢利導,因人而宜,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調整病人的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康復,使病人身心處于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