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平原鄉村環境污染近況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江漢平原農村土壤質量評價
據統計數據顯示,江漢平原共有稻田65.10萬hm2,棉花田24.83萬hm2,油菜田46.61萬hm2,商品性菜地21.62萬hm2,農戶自留地約1.87萬hm2。在潛江、洪湖、仙桃和公安4個縣市中隨機抽取稻田、棉田、油菜田、商品性菜地和自留地各1塊,采集土壤樣本,選定鎘、鋅、鎳、鉛、總砷、銅、總汞、總鉻、六六六、滴滴涕作為分析與評價的指標,各指標均按照國家標準和《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進行分析測定,對不同農田類型的土壤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1)棉花田。本次抽樣調查了4塊棉田,結果顯示:仙桃棉花田為輕度污染,超標因子為鎘和鋅;洪湖棉花田為尚潔,超標因子是鋅;公安棉花田為尚清潔,超標因子為鋅;潛江棉花田為清潔,無超標因子。
(2)水稻田。本次抽樣調查了4塊水稻田,結果顯示:洪湖水稻田為輕度污染,超標因子為鎘;公安水稻田為尚清潔,超標因子是鎘;潛江水稻田為尚清潔,超標因子為鋅;仙桃水稻田為清潔,無超標因子。
(3)油菜田。本次抽樣調查了4塊油菜田,結果顯示:洪湖油菜田為尚清潔,超標因子為鎘;潛江、公安和仙桃的油菜田為清潔,無超標因子。
(4)商業性菜地。本次抽樣調查了4塊商業性菜地,結果顯示:潛江和公安商業性菜地均為尚清潔,超標因子為鎘和鎳;仙桃商業性菜地為尚清潔,超標因子為鋅;洪湖商業性菜地為清潔,無超標因子。
(5)自留菜地。本次抽樣調查了4塊自留菜地,結果顯示:綜合污染指數均低于警戒水平,無超標因子,污染水平均為清潔。
1.1江漢平原農村垃圾污染現狀
江漢平原農村垃圾的來源主要有3個途徑:一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包括秸稈、農膜和農藥瓶等;二是來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廚余、廢紙等;三是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本次調研主要采用發放問卷、入戶訪談、查詢資料、稱重計算、實地觀察等方法對江漢平原農村垃圾污染現狀進行研究。
(1)農業生產垃圾污染狀況。秸稈是江漢平原主要的農村生產垃圾,總體看來,秸稈以燃燒為主,田間燃燒占的份額最大,如果加上生活燃料部分,2項份額達到64.7%,是作物秸稈生產量的2/3。本次抽樣調查了4個縣(市)的作物秸稈利用狀況,4個縣(市)的秸稈用于田間焚燒的比例最高,基本都在40%以上;其次是作為生活燃料用途的比例,平均值達到20.3%。被焚燒的秸稈(包括田間焚燒和作生活燃料)平均為65.03%,即超過2/3的秸稈都被焚燒掉了。秸稈丟棄情況在4個縣市不是很嚴重,平均僅有1.9%。秸稈堆肥率很低,平均1.2%。潛江市和公安縣作物的秸稈飼料化利用率較高。秸稈作為原料在四湖流域的利用水平較低,平均0.73%(低于丟棄量),除潛江的利用水平較高,其他縣市利用率很低。關于地膜污染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江漢平原2009年地膜使用量1213.42t,平均殘留率為26.6%。
(2)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狀況。為了解江漢平原農村生活垃圾的種類、數量及處理方式,選擇了潛江市熊口村、潛江市孫橋村、公安縣新崗村、洪湖市南昌村、仙桃市興隆村共5個村莊,每個村隨機抽取15戶農戶,收集他們在7d內產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并進行分類、稱重,記錄數據,由此推算出各村每人平均1年產生的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的數量及生活垃圾總量,再根據該村常住人口數推算出1年全村產生的不同生活垃圾的數量及生活垃圾總量。調查結果顯示:5個村莊的有機廢棄物中廚余和廢紙所占比例均較大。
(3)鄉鎮企業廢棄物污染狀況。采取聽取報告、座談、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取樣分析等方式,調查了6家鄉鎮企業的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養豬場對周圍環境造成了污染。養殖固廢造成的污染很少,然而生豬尿液及干濕分離處理的上清液一般都直接排放到附近溝渠,使得周邊溝渠水質惡化發黑、發臭,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嚴重超標,水質為劣Ⅴ類,喪失了使用功能。
2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江漢平原農村水源、土壤、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出現與該地區自然地理特征、生產生活方式、農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
2.1江漢平原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自然條件限制極易
導致該區域環境污染問題的形成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每年5—9月的汛期大部分時間地面低于江水位幾米甚至十幾米,容易形成外洪內澇;枯水期江河水位低,引水困難,水資源顯得不足,干旱隨之而來,這些災害成為江漢平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血吸蟲病蔓延等問題的誘因。
(1)氣候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導致該地區呈現澇滯相隨、旱澇并存等生態劣化現象。江漢平原屬于北亞熱帶大陸濕潤季風氣候區,降水多,70%以上集中在5—9月的江河汛期,同時過境水量大,長江、漢江等多條大小河流匯集于江漢平原,致使江漢平原地區水高田低、農田受澇面積大,農業生產面臨巨大的防洪壓力。另外,由于圍墾和自然演化,湖泊大量萎縮,調蓄洪水和維持良好生態的能力削弱,加重了抵御洪澇的負擔,導致該地區洪、澇、漬害頻發,作物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2)水資源季節性過剩但總體匱乏,旱澇災害加重了水源污染。江漢平原水源充足,但在時空上的分布很不均勻,豐水年與枯水年水資源相差達10~15倍。該地區地表水、大氣降水和地下水都很豐富,雨季集中,并且與作物生長同季,河流縱橫、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流經江漢平原的境外水數量也很大,這些客水多在汛期到達,很難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洪澇災害頻發,江漢平原中部地區部分農田長期處于高水位狀態,而盲目圍湖造田、填湖開發等人為對自然的干預,加快了湖泊濕地萎縮,湖泊調蓄、行洪能力減弱,淡水儲量減少,水質日趨富營養化,河湖淤塞,澇漬相隨、旱澇并存,導致水質變劣,農民群眾的健康和農產品質量均受到了嚴重威脅。
(3)長期滯水或淹水導致江漢平原農村環境不斷惡化。江漢平原澇漬時間長,土壤潛沼化程度逐步加重,導致大量還原性有毒物質產生,這些有毒物質或滲入地下或排入江湖之中,從而加重了農村環境的污染。由于整個江漢平原澇漬地域農業生態環境不斷受損、退化,圍墾中水利工程與血吸蟲病防擴散措施又不得力,血吸蟲的寄生釘螺隨洪澇災害的頻發而擴展,導致血吸蟲病疫控制難度隨之加大,該地區農民因病返貧人口日益增多,再加上農業投入增加緩慢,農業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2長期沿襲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環境污染加劇
傳統的發展觀以資源可以無限供應假設為前提,忽視了環境、資源、生態等自然系統的承載能力。當前,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就是由于近幾年來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超越了自然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導致環境質量逐步下降。
(1)水產養殖投肥過量嚴重污染水體。江漢平原湖泊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是全國內陸水域最廣,水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水產養殖十分發達,而黃鱔、“四大家魚”等養殖過程會投放大量的餌料,成為加重江漢平原大中小湖和魚塘等養殖水面水體水質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局部區域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據統計,江漢平原目前共有水產養殖面積約10.67萬hm2,水產品年產量約14萬t,年投魚飼料約27萬t,水產養殖業是江漢平原流域農業源COD、總氮和總磷污染的主要來源,占總量的50%~60%。這些污染物直接進入水體,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此外,養殖過程中投撒過量的魚藥也會對水體產生污染。
(2)畜禽養殖固廢及廢水污染周邊環境。據統計顯示:2007年江漢平原僅四湖流域地區畜禽養殖糞尿排泄的總量就達到10929萬t,其中,糞便排泄總量為4853萬t,尿液排泄量為6076萬t。江漢平原部分縣市區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最大的是COD,其次是總氮和氨氮,總磷產生量最小。這些畜禽養殖糞尿排泄物大多沒有經過處理就排入周邊溝渠、河流、塘堰,造成嚴重污染。
(3)傳統的耕作習慣導致環境污染。一方面,種植區化肥使用過量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江漢平原是湖北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糧食產量達到5332kg/hm2,棉花產量達1208kg/hm2,如此高的產量使得江漢平原化肥的投入達到742kg/hm2。化肥流失造成的農業面源氮、磷污染較大,而且流失的化肥多為溶解態,進入湖泊、河流、溝渠及塘堰等水體,極易導致藻類過度生長,形成水體富營養化。另一方面農藥使用不當導致了土壤質量下降。有機氯農藥對于防治病、蟲、草害,保證作物增產方面,有很明顯的作用,但有機氯類化合物制劑因性質穩定和不易消解,易引起農業環境的污染。一些違禁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施用現象仍較普遍,加上施藥方法不科學,造成農產品有機氯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十分突出。已有研究表明:有機氯農藥殘留是六六六和滴滴涕在土壤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2.3農民生活陋習和環境意識薄弱造成環境污染
農村群眾普遍缺乏生態環境知識,環保意識不強,對自己生產、生活環境的安全性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這是引發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原因。
(1)農村生活污水直排導致地表水污染。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環保投入嚴重不足,鄉鎮政府、村委會提供環保公共服務能力較弱,農民環保意識不強,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資機制和政策,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量的不達標污水排入河湖水體,成為地表水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2)生活垃圾隨意堆放污染環境。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村垃圾形態越來越接近城市,然而處理方式卻沒有跟進,大多數農業生產垃圾、農村生活垃圾和部分鄉鎮企業廢棄物隨意堆放污染了水體和土壤。本次調查過程中經常能在農戶淺水井邊的溝渠內發現被隨意丟棄的農藥瓶,垃圾圍村的現象比比皆是。
(3)農作物秸稈隨意焚燒污染環境。江漢平原多數地區秸稈焚燒現象嚴重,由于工業不發達,68%的村民仍以農作物秸稈為生活能源,因此家家冒煙,家家都是一個污染源,對周圍空氣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有關數據顯示,湖北每年夏秋兩季秸稈產生量大,空氣污染最嚴重。在江漢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農業機械化程度高,70%~80%的農作物秸稈未被有效利用,農作物收割后,不待秸稈徹底干燥即進行焚燒處理,由于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濃煙彌散在空氣中,導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濃度增加,不僅嚴重污染農村空氣,而且還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沿公路焚燒秸稈還會造成交通事故。
2.4人為干預生態環境和鄉鎮企業管理不善導致環境污染
江漢平原農村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比較突出,再加上鄉鎮企業管理不善,人為對環境的破壞、長期圍湖墾殖、傳統的生活習慣和不合理的資源利用等導致了環境惡化問題不斷出現。
(1)河流溝渠分段管理,活水變死水。本次調查發現,江漢平原境內河流沿途各不同轄區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攔河筑壩,導致水流不暢,活水變死水,水質變差。
(2)部分鄉鎮企業廢水無序排放污染水環境。原來與長江連通的河流,20世紀70代以前水質清澈,魚蝦成群,兩岸綠柳成行,河面舟船不斷,人們沿河而居。自80年代初造紙廠、水泥制品廠、化肥廠相繼建成投產后,工業廢水排入河內,致使水質惡化而變成了一條臭水河。
(3)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地表水污染影響淺層地下水質量。根據2005年農村飲用水安全調查情況,江漢平原四湖流域農村水質不達標人口有234.0萬人,占全部村鎮人口的60.2%。雖然通過國家和地方不斷努力,特別是隨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的實施,解決了部分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問題,但由于江漢平原內農村人口主要飲用分散式水源,水源地水質多數未經處理,細菌超標、污染物超標。同時,江漢平原為血吸蟲病重疫區,農村居民取水條件較差,導致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較多,目前仍有相當部分群眾喝不上合格的飲用水。村民以前喝的水都是河溝內的水,河溝內的水不能飲用后,以喝淺層地下水為主,據當地鎮干部介紹,超過100m地層以下的水質比較好,但是目前村內水井深度大多為20~30m,有的甚至不足10m,屬于淺水井,因為管理機制以及運行經費等問題,一些村2009年才通上自來水。
3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依據對仙桃、潛江、洪湖和公安等4個縣(市)農村環境污染調查結果,結合農村實際,提出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理念,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目標,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把江漢平原農村環境保護與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保障農產品安全結合起來,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方針,采取源頭控制、過程阻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對策,從而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3.1開展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幾年來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工作,但與其作為國策的要求相比,其宣傳工作力度還遠遠不夠,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還很薄弱。因此,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將是一項基本任務和長遠的戰略舉措。
(1)開展環保知識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一是提高江漢平原廣大農戶的環保意識是當前順利實行退耕還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鎮等政策的重要保障。從宣傳《環保法》入手,采用廣播、電視、網絡、科教片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提高農民群眾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環境質量評價結果應定期向農民群眾公布,對涉及農民群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應當聽取當地農民群眾的意見。積極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2)加大培訓力度,建立農村環保教育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村鎮環保培訓機制。把教育培訓工作延伸到鄉鎮和村莊,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等形式,對農民、各級基層干部和基層環保技術人員進行環保政策、法規、知識培訓。二是編寫農村環保科普讀物。建議組織力量編寫有關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的簡易科普讀物,可采取圖片、宣傳冊、多媒體等形式,便于農民群眾熟悉和掌握相關環保常識,內容包括農村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危害性等。
3.2提高對農村環境的認識,更新環保觀念
江漢平原農村環境問題在于水的布局不合理,導致“澇漬相隨、旱澇并存”。水和濕地都是對人類社會非常有益的資源,季節性富余的水可就近蓄積以備缺水時調用。
(1)轉變觀念,改變舊的思維模式。一是順應自然規律。在現有的江河治理基礎之上,以工程措施為主、生物措施為輔,最大限度地兼顧治理與自然的平衡,有限地還田于河湖,逐步釋放河道承載的調蓄壓力。二是樹立大農業的觀點,整治澇漬地生態環境。按照宜糧則糧、宜漁則漁、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的原則,重新評估現有澇漬地,結合江漢平原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環境治理措施。
(2)立足于系統生態學,科學治理農村環境。一是合理規劃,充分發揮分蓄洪區的作用。加強長江上游植樹造林種草生態工程,以利于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清理中下游河段行洪障礙,如圍垸、碼頭、倉庫、房屋,還灘于河。疏通河道,加強對蓄洪安全區的分洪區內工業、生活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治理。二是將治水、蓄水、用水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由于江漢平原地勢低洼,這不僅導致澇滯低產,而且還影響富余水分的調蓄作用,從而又加劇了江漢平原的澇滯災害,因此只有實行退田還湖,才能有利于蓄水抗旱。
3.3統一制定環保規劃,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由于江漢平原農村環境問題主要是水污染問題,因此應制定統一的規劃,突出治水這個重點,加強綜合治理。
(1)控制湖泊水體污染,治理湖泊富營養化。一是出臺湖泊保護與治理法規,確定最優治理方案,控制污染排放。實施截污工程和引水灌湖工程,消除湖泊底泥污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控制面源污染,運用生物措施,恢復或建立江漢平原湖群濕地生態凈化系統。二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標本兼治。應建成以提防為主,蓄滯洪區、水庫為輔的防洪工程體系,以減輕防洪壓力,同時通過生物措施治本,如利用山—河—湖—江互動規律進行生態環境治理。
(2)構建完善的農村環境可持續發展機制,合理利用江漢平原自然資源。一是加強湖泊管理,尤其是跨行政區域的湖泊管理。建議統一規劃湖泊,必要時調整行政區劃范圍亦保證大湖的完整性。制定大中型湖泊相關的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出臺湖泊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政策。二是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目前,江漢平原人口壓力巨大,而環境的承載力有限。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保護江漢平原農村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議加大恢復森林植被力度,確保水源涵養林用地和防洪堤防用地,做好退田還湖、提高湖泊蓄水能力等工作。調整居民點,退宅還田,增加耕地面積,逐步解決人地矛盾。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中低產田,運用市場規律,結合楚文化底蘊,把防洪除澇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適度開發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促進傳統農業單一性向現代農業多樣性轉變。
3.4構建農村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保障
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管理制度,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工作呈常規化、規范化運行,促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1)建立農村環境管理制度,防治農村環境污染。一是建立湖內撤圍和退垸還湖制度。洪湖撤圍措施實施后水質明顯得到改善,這既是證明也是經驗。因此,要使江漢平原水體水質得到根本改善,必須實現湖內完全撤圍,并與退垸還湖工程相配合,逐步恢復湖泊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為了有序做好湖內撤圍工作,建議按照養殖面積給予撤圍的養殖戶一次性補償。二是建立江漢平原河流水環境管理制度。采用截污、清淤、換水等工程手段,綜合治理東荊河、內荊河、洪排河、等主要河流的,改善重點水域環境質量。通過實行“兩清一建”(清理淤泥,疏通水系;清理垃圾、改善環境;建立長效管理制度,鞏固成果),改善河道水質,恢復和強化河道生態功能。通過引清調度,實現河道生態引水,恢復河流的連續性和流動性,提高水環境容量。在限排總量的基礎上,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供水、節水、排水、治污、排污、中水回用等進行一體化管理,杜絕河流分段管理。在水量方面,統籌兼顧、綜合利用、發揮水資源多種功能;在水質方面,必須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水環境,加強對水污染防治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加強水源涵養與保育,建設水源涵養林,保證河流、濕地、湖泊的生態環境用水。
(2)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制度,構建環保管理體系。一是完善漁業管理制度。湖泊內適度規模的養殖和捕撈不僅可以增加水產品產量,滿足人類食物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湖泊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并有助于改善水質。建議完善捕撈許可證制度,推進有序養殖。長湖和洪湖等大中型湖泊應設定休漁期,嚴格控制捕撈船的數量和網眼大小,通過發放捕撈證收取一定費用,對撤圍下來的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養殖戶減免一定費用。長湖和洪湖等湖泊完全撤圍后,由所對應的管理部門定期實施人工投放魚苗,嚴格選擇投放的品種,并科學計算投放量,進行自然放養,禁止圍網養殖和網箱養殖,且不得投放人工餌藥。二是完善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制度。統一規劃,成立物業化服務機構,由專人負責農村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秸稈的分類收集、處理,生產有機肥,并提供工程的運行、維護和服務,形成以村為基本單位、農戶為基本服務對象、農業服務技術員為基本隊伍的物業化服務體系。建議農村垃圾處理采取城市垃圾管理的辦法,實行垃圾集中堆放和分類處理。根據行政村人口的多少,按照就近、節約、便于運送的原則,建立幾個行政村共享的垃圾分揀場,集中對金屬、紙、塑料等進行回收;對廚余垃圾、落葉雜草、瓜果皮核等有機物垃圾進行堆肥處理并回田;對渣土、磚瓦、沙石等建筑垃圾進行就地堆埋,廢電池等有害垃圾以及廢衣物等不可回收分解垃圾,由縣市級環衛部門統一處理。
3.5改革投融資機制,增加科研技術投入
政府在農村環保投資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協調,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并適當增加農村環保科技應用與推廣的投資比例。
(1)各級政府加強引導,積極推進農村清潔工程。一是加大村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污水管網收集與處理系統、垃圾集中站建設;在人口居區放置垃圾分類桶,垃圾運送配套設施,將垃圾轉運到垃圾場進行處理;定期派專人或安排各戶輪流打掃道路清運垃圾,每家發放環保購物袋以減少白色污染。對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發展配套技術措施進行治理。針對不同養殖種類和不同規模的養殖企業,發展適宜的沼氣池技術、沼液種植技術等。二是結合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采取政府財政補貼的方式,對農民施用有機肥、培肥地力給予一定補貼。加大農機補貼,推進秸稈粉碎還田。江漢平原秸稈田間焚燒量占秸稈總產量的43.3%,應充分利用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對禁燒區內農民實施補貼(補貼標準900元/hm2),充分調動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制定秸稈禁燒管理辦法,在禁燒區焚燒秸稈的,根據情況給予相應處罰,并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同時結合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推廣機械化收獲、推進秸稈粉碎還田。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強農村環保工作的技術支撐。一是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充分發揮科技、農業、環保等部門的技術優勢,聯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環保實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科技支撐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通過試點示范、教育培訓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機制,實行技術有償服務。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以及各類專業性經濟合作組織參與農村環保科技推廣。鼓勵支持科技推廣人員以科技服務、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農村環保產業化經營。
3.6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自然資源有效利用
發展江漢平原現代農業,必須從江漢平原農村實際出發,合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積極探索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新方法,實現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
(1)推廣環保實用技術,合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江漢平原北緯31°以南地區,春季和夏初陰雨較多,地下水位高,對小麥、棉花生長不利。小麥生長后期常因濕害、病害并發導致小麥產品和質量低劣;棉花前期也因漬害導致死苗、病苗、遲發。建議改小麥為蔬菜,利用棉花苗期占地少,推行地膜覆蓋栽培甜瓜,即“菜—甜瓜—雜交棉”連、套作模式。同時考慮到低湖田長期淹水、地下水位高、潛育化或次潛育化等問題,可采取深溝臺田、壟稻溝田、稻田養魚、雜交水稻再生利用這種集工程、生態、農藝措施于一體的方式。實行“麥、稻”或“油、稻”兩熟制,6—7月豐水期間休耕低湖田,如不遇洪水,還可選擇種植周期短的蔬菜抗避漬澇,達到促進高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二是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推廣實用環保技術,發展生態農業。生物浮島技術是通過指導農民種植“水上花園”、“水上菜園”、“水上草原”等,把農村富營養化水體變成可利用的農業資源,從而實現農業與環保的雙贏。同時要建立“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循環農業模式,加快江漢平原地區以戶用沼氣池為重點的“一池三改”建設,推行“豬—沼—作物”、“草基魚塘”等循環農業模式,加強“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大力推廣沼液、沼渣有機肥料。
(2)開展試點示范,防治農村環境污染。一是進行清水養殖技術示范。清水養殖在提高水產品質量,滿足食品安全的同時,可以減少餌、藥物投入,保護水體環境,只要做到優質優價,清水養殖可以提升江漢平原的養殖水平和養殖收益。建議盡快制定統一的清水養殖標準和技術規程,選擇有基礎、懂技術、環保意識好的養殖大戶或者養殖場作為扶持對象,探索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養殖戶的組織模式,形成餌料加工—養殖—銷售一體化的供產銷經營體系。二是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主要從“源頭控制”和“過程阻斷”著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型緩釋肥,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通過減少農膜用量或者使用可重復利用農膜,降低農膜殘留污染。充分利用江漢平原現有垸塘溝渠,建設排水生態溝渠和前置濕地,截留農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優先在洪湖、長湖等自然條件良好,有利于發展有機食品生產的地區建設示范基地。開展生產基地水源、土壤、大氣環境質量定期監測,制定相關監測標準及技術規范,科學配方施肥,綜合防治病蟲害,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安全優質農產品發展,通過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
作者:胡久生邢曉燕康群晏群彭華偉單位: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北省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