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基本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為了系統分析外資、環境污染及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建構了一個3SLS模型,然后引入環境管制水平觀察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提出以下假設:研究假設1: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1-1: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1-2:環境管制保護對東道國環境有顯著影響。研究假設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2-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2-2: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2-3:污染源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2-4:人口密度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2-5:土地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的影響。研究假設3:產業結構對東道國污染有顯著影響。研究假設4:工業總產值加重是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轉移別的地方有顯著的效果。4-1:國內生產總值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顯著的影響。4-2:土地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影響。4-3:內資企業對外商直接投資排擠效果有顯著影響。研究假設5:環境管制水平介入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抑制效果。
(二)研究對象及數據源本文采用2001—2010年中國大陸城市,扣除資料不齊和缺陷的,十年共969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兩大污染源,廢氣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水污染排放量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源。為了更深入分析,本文將中國劃分為二大地帶,即:東部、中西部,另細分以東部、中西部為界線,又分高低GDP四大類,即東部高GDP、中部與西部高GDP、東部低GDP以及中部與西部低GDP。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包括510個相關城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市、自治區,包括459相關城市。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密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內資企業數據來自中國城市年鑒(2001—2010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1—2010年)。環境管制水平(廢氣+廢水為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6—2010年)。
(三)研究模型本研究以STATA1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首先以敘述統計分析對樣本研究變量做敘述性統計,然后再進行共線性檢定,以避免自變量間產生高度線性重合,最后再以3SLS驗證研究假設。本文從環境管制的角度,建構一個同時包含經濟增增長、環境污染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聯立方程模型,分別探討2001—2010年及2006—2010年由環境管制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回歸模型如下:ln(Yit)=α1ln(FDIit)+α2ln(PDPit)+α3ln(PDPit)2+α4ln(DNPVCit)+α5ln(INDOVit)+α6ln(INDSTit)+μit(1)ln(GDPit)=β0+β1ln(FDIit)+β2ln(INDOVit+β3ln(Yit)+β4ln(POPit)+β5ln(LAND)+εit(2)ln(FDIit)=γ0+γ1ln(GDPit)+γ2ln(EVPVCit)+γ3ln(INDOVit)+γ4ln(DOMEN)+γ5ln(LAND)+δit(3)其中Yit代表污染排放量;FSit代表工業廢水排放量;FQit代表工業廢氣排放量;FDIit代表外商直接投資;PDPit代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it代表國內生產總值;ENPVCit代表環境管制水平;INDOVit代表工業總產值;DOMENit代表內資企業;INDSTit代表產業結構(第二產業GDP占GDP比例);POPit代表人口密度;LANDit代表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下標i代表第i個地區;下標t代表第t的年份。
二、實證分析
(一)敘述統計分析針對所搜集的樣本數據,進行敘述統計分析如下(見表1、表2):
(二)共線性檢定共線性是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間具有高度相關性。當共線性存在時,會降低解釋變量能力,而影響回歸模式的有效性。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應先注意自變量間是否存在共線性。本研究以VIF值來檢定是否存在共線性問題。由表3中可知,各項自變數的VIF值均小于10及TOL都大于0.1,表示本研究中的三階段最小平方法模式無共線性的問題存在,因此不會影響到回歸模型中母數估計值的正確性及穩定性。
(三)研究假設驗證見表4~11。
(四)實證分析本研究主要探討五個假說:污染避難所假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競次假說、污染轉移效應,環境管制保護等變量與污染、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間的關系。通過敘述統計、共線性假定與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說驗證。研究結論匯總于表12。本研究共有5個最主要假說,10個附屬假說。其中3個主要假說成立,5個附屬假說成立,另2個主要假說和5個附屬假說,因探討的方式不同亦有不同的看法。
1.環境污染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FDI在1%顯著水平下,對廢水排放量及廢氣排放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假說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會加劇東道國的環境污染,驗證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如表4)。(2)在不同的污染排放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假說2成立,即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如表4)。(3)在產業結構1%顯著水平下,使得環境污染顯得更嚴重(如表4),為了加快經濟結構的轉變,導致產業結構成為影響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實證結果發現,東部、中西部只要是較高的GDP,產業結構都會惡化,西部較低GDP區,廢水污染沒有這類情況。不同的結果取決不同的地理環境,因此“環境競次理論”在中西部較低GDP區有發揮空間(如表11)。(4)較高的GDP區,當工業總產值過高時,FDI是不會想來投資的(見表8)。
2.經濟增長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外商直接投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如表4~11)。(2)“兩種污染源”,廢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氣污染排放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顯著,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犧牲環境利益。(3)“人口”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是會減少的可能(表4),反而在1%東部較低GDP的人口,會使GDP上升(見表8),說明中國面臨地區和城鄉巨大差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資源環境瓶頸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矛盾。(4)“土地面積”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有促進作用(見表4)。
3.FDI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國內生產總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FDI更樂于投資,良好的經濟基礎、投資環境、開放政策及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有利于外資進入(見表4~11)。(2)“土地”在10%顯著水平下,FDI較不易進來投資,有可能考慮的原因是運輸距離,土地越大,距離市區越遠,成本越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會選擇土地面積較小的城市或鄉村的地帶(見表4~11)。(3)“內資企業”在10%顯著的水平下,與FDI具有擠出效應(見表4),當一個市場開始飽和時,就會有人轉移到別的地方投資,我們可以從表8看出,在低GDP的東部區,外資內資就不具有排擠效果,落后之地競爭壓力較小,會產生合作效應。(4)“環境管制水平”在1%顯著水平下,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抑制的效果(見表5),對于FDI而言,當成本高過于利益,這時FDI是會打退堂鼓的。(5)環境管制水平對于中國的污染排放量依舊無法改善,甚至(見表5)在環境管制水平1%顯著水平下,產生正向的顯著性,意指中國正處于發展中的階段,政府并未通過降低環境管制標準來吸引FDI。
三、結論
本文通過環境管制對外商投資、環境污染的影響,剖析了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與外商投資間的相互關系,發現外商直接投資確實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但“污染避難所假說”存在的事實無可否認,檢定證明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現倒U情形。環境管制對污染有了出入性的差異,但是對外商卻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往后會看到“污染轉移效應”產生。我國應堅持合理的環境準入制度,有選擇地利用外資。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環境標準,加快實現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促進環境保護措施的有力實施。
作者:王碧芳單位:蘇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