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13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44.8%。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也面臨不少難題,主要表現在:
(一)城鎮化總體水平不高一是城鎮化質量偏低。西部地區城鎮化模式多為政府主導型,這種模式雖然能夠調動多方資源,在短時間內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其動力明顯不足,一些地方出現了“人的城鎮化”趕不上“土地的城鎮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城鎮化質量亟待提高。二是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例如榮昌縣經過“三創”、“再三創”,城市品質大幅提升,但主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城市承載能力弱,土地利用效率低;而鎮街規模偏小、實力更弱。三是城鎮人氣不旺。由于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吸納就業能力有限,不少農村勞動人口不得不外出務工,榮昌縣常年有10萬人在縣外務工。即便是在當地就業的農民工,也只有20%左右在城鎮居住,大量農民工不得不像“候鳥”一樣在城鄉之間流動。
(二)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脫節嚴重在主城區邊緣設立各類產業園區,是各地普遍做法。然而產業園區與主城區的區位距離使得城市空間布局呈放射狀擴張,由此帶來了產業與城市功能的割裂。西部地區這種狀況也相當明顯,表現在:產城分離,園區入駐企業多為科技含量較低,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宜居條件不佳;重產輕居,重視企業產值和效益,忽視居住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功能單一,缺乏城市生活氣息,形成“工業孤島”,產業園區活力不足。其結果是:產業與城鎮化結合不緊密,城市功能短缺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等。同時,區域內產業園區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既影響經濟發展也制約城鎮化發展。
(三)城鎮化體制機制障礙一是農村土地制度,包括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力度不夠,土地流轉不夠規范,土地權益保障不到位,影響農民進城積極性。二是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直接阻礙農村人口轉化步伐。城鄉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和福利等方面存在明顯政策差異,延緩了城鎮化進程。三是戶籍制度成為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瓶頸。農民工是市民化的主體,如果戶改措施不匹配、不協調、不同步,進城農民不能與城鎮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城鎮化就可能只是一個概念和口號而已。
二、產業新城構建的基本思路
針對西部地區城鎮化存在問題,筆者認為,產業新城是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理想方式,其發展理念為: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以產業人(尤其是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內容,以產業支撐為發展動力,以內涵式增長為發展方式,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機制保障,走產城融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產業新城的發展思路為:
(一)發展定位:產城一體產業新城是集產業園區和生活社區于一體的新型城市,在產業新城居住的每一社會成員都能均等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具體內容包括:一是新型經濟。產業方面,打造“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密集”的產業體系,形成以大企業(企業集團)主導、眾多中小企業配套的企業結構體系。城市發展方面,大力發展科研教育、生活居住、商業貿易、休閑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二是新型社區。產業新城將是以居民構成多元化、行為方式社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包容性強為基本特征的新型社區。三是新型環境。產業新城,既有現代化產業,又有讓人可以慢下來的生活環境,強調人與產業、產業與城市、人與城市三者之間和諧發展。
(二)發展內容:產業人市民化一是以業聚人,促進人口集中。產業是產業新城的基礎,通過科學配置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提升產業新城利用效能;通過整合園區產業和企業,增進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通過科技手段,提升產業新城的核心競爭力。二是以人興城,推進人的城鎮化。產業新城居住的主要有三類人:企業主、產業人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屬。建設產業新城,就是要讓這三類人尤其是農民工享受到同城市戶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務,讓他們愿意、樂意在這里居住生活。三是以城促業,增強發展后勁。建設產業新城,以更好環境,吸納更多人興業創業,防止“產業空心化”,增強產業新城的發展能力,促進產城聯動發展。
(三)發展動力:新“四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簡稱新“四化”)理念,成為產業新城發展的新動力,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的拉動力。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密集的新型工業,成為產業新城發展新的拉動力。二是新的推動力。產業新城在促進工業發展的同時,通過吸收更多農民就業創業,帶動周邊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三是新的源動力。信息化是科技進步的集中體現,具有后發優勢,為城鎮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四)發展方式:內涵式增長主要表現在:一是優化的產業布局。依托產業園區便捷的聯系渠道,提高資源、要素、產業和新城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二是完善的城市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產業新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三是高端的要素資源。利用人力資本和創新要素,實現產業人、城市和產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
三、產業新城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現在搞城鎮化,不能單兵突進,而是要協同作戰,做到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建設產業新城同樣如此,通過產城融合、產城互動,促進新“四化”同步協調發展,遏制“土地城鎮化”蔓延和“產業空心化”出現。為此,需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重視規劃設計,奠定產業新城的基本前提根據全國功能區的劃分,結合本地區實際,對產業新城進行通盤規劃,確保其前瞻性。一是用地規劃。在原有產業園區基礎上,做好產業新城的規劃工作,嚴格用地制度,高效、集約利用土地,防止“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二是產業規劃。產業規劃是產業新城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導航儀”,榮昌縣將“4+1”產業體系作為其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將傳統工業改造、新興產業的培育納入其中,同時注意區域內園區之間的協調,實行錯位發展。三是配套規劃。注意基礎設施、居民住房、環境衛生等方面的規劃工作,提高產業新城承載能力。通過科學規劃,開辟以園造城的新途徑。
(二)重視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新城的產業支撐能力產業是產業新城的支撐點,缺乏產業支撐,產業新城無從談起。就榮昌縣而言,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加快產業新城建設。一是積極培育主導產業。運用好榮昌縣作為重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一優勢,緊緊圍繞“4+1”產業體系,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突出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建設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核心區這一重要平臺,依托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和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發揮榮昌畜牧品種、科教、人才、產業、市場、平臺“六位一體”資源優勢,打造現代畜牧科技總部經濟,提升榮昌畜牧科技在全國乃至全球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城鎮化過程是人口集聚、生活方式變革、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過程,產生大量生活類需求,拓展了服務業發展空間。四是引導民間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資三次產業,鼓勵投資社會公益事業。五是重視招商引資工作。突出產業招商,強化“招大引強”,增強產業新城的發展活力。
(三)重視公共服務,提升產業新城的公共服務水平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一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改革戶籍制度,暢通農民工市民化渠道;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靈活轉續,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和相互銜接;等等。二是當好企業的“娘家人”。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繼續堅持和完善已有的一些好制度、好做法,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例如,榮昌縣積極推行“1小時蓋章通過制度、一站式服務和一周問題反映直通車”等制度,定期召開企業座談會、銀企對接會、重點項目推進會等工作方法,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三是提升產業新城管理水平,創新城市管理機制,發揮社會組織和公民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促進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四是消除產業人市民化的后顧之憂。幫助他們解決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保障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來源,讓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四)重視產業人,提升產業新城的人氣支撐能力產業新城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產業人,尤其是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他們是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的主體,是產業新城建設的領軍力量。通過他們的作用,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做大做強做優產業,吸引更多人來產業新城投資創業興業。同時,加大教育投入,擴大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為產業新城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重視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新城的環境支撐能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升產業新城的品牌效應。一是加強道路網絡建設,促進產城全面接軌。二是加強教育、醫療、衛生、通訊、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讓產業新城居民共享發展成果。三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強PM2.5的監測,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限期整治,直至關停轉遷。榮昌縣果斷關閉兩家水泥廠,開出嘉化廠治污清單,拒絕年產值上百億元的污染項目落戶。四是搞好綠化工作,發展生態宜居產業,走生態環保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作者:李英洲單位:中共重慶市榮昌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