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農村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學習興趣以及智力、個性、特長、技能等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可使用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去實施教學,更不能采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現狀,認清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依照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不同教學內容應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采取“一刀切,齊步走”教學模式,便會出現一些學生“吃不飽”或“吃不消”的現象,勢必會影響信息技術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優勢、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去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要提出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鼓勵他們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對學習一般的學生,教師要督促他們學好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不斷提高他們學習興趣與愛好,不斷地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安排一些層次不同、類別不同的實踐操作練習,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技能實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吃得飽”“吃得好”。
二、注重實踐,精講精練,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較強,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內容上要盡可能地做到“精講精練”,把更多獨立思考、自主合作、上機實踐的時間讓給學生。我們要對學生必須了解掌握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操作難點要“精講”。同時,對一些淺顯、易懂的或易于自學的內容,我們可以交給學生獨立完成。我們還要緊扣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精心選擇、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新穎性的上機操作練習題,讓學生“精練”。如果教師仍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勢必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嚴重削弱了學生自學能力,讓原本生動而有趣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長此下去,學生將會對信息技術失去興趣。教師應注重課堂實踐、精講精練,堅持手腦并用,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與轉化,從而達到建構知識、掌握技能、提升能力、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小組合作,互幫互學,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針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探究活動為主這一特點,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小組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做了多次的嘗試,感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很適宜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我們的合作學習具體通常是由四個知識水平不同學生組成,小組成員包括:一名成績較好的學生,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兩名成績中等的學生。成績較好的學生兼任組長,不但擔當起協調本小組課堂活動的重任,而且還肩負幫助差生轉化的重任。通過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小組內成員都很投入,差生由于得到優生的幫助,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學習進步很大;中等生在活動中協助組長幫助差生,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技能也在不斷提高;優生在活動中幫助別人,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也提高了自我。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互幫互學的良好學習氣氛,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更好發展的目的。
四、以人為本,互尊互愛,建立民主、和諧師生關系
由于教師和學生的社會經歷不同,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師生之間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分歧、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實屬正常現象。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全面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平等地等待每一位學生。我們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多給學生積極肯定、激勵性的評價;課外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多傾注積極向上的情感,多關心學生成長,為學生排憂解難,逐漸地增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實踐證明,只有以人為本,創設一個互尊互愛、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心靈溝通,建立起一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適合我們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模式才是最高效的、最優化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地去實踐、去探索,不斷地去發現、去創新,認真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就一定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和諧。
作者:蘇學藝單位:沭陽縣塘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