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中預警裝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全世界各國對軍事建設的重視力度不斷增強,軍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作為現代世界軍事強國在局部戰爭中首先考慮及重點使用的進攻性武器。彈道導彈對于各軍事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單個傳感器無法提供導彈飛行全階段的所有信息,不能完全滿足不同階段進行指揮和攔截的要求。本文結合彈道導彈預警裝備實現全程預警的角度出發,對預警過程中的功能、信息以及具有關鍵作用的技術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預警裝備工作流程
預警裝備工作流程可以按照每個階段的不同功能,分為六個階段:
(一)早期預警階段。導彈預警衛星在極其短的時間內探測到彈道導彈同時預警信息處理系統接收預警衛星傳輸回的相關信息,并且與天波超視距雷達協同合作,對該預警信息進行驗證,在確認信息真實性后發出警告信號,并且向相應的遠程預警線控陣雷達下發引導信息。[1]
(二)探測與跟蹤階段。當預警裝備接收到預警信息后,會立刻對預警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向遠程預警雷達并提交所形成的數據結果,引導雷達對預警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數據收集。
(三)彈道預測階段系統。遠程預警雷達收集預警目標的相關信息后,將探測數據傳輸回預警系統中,由系統對目標彈道進行估算,并預測預警目標的出發點與落點,這些信息都會被一起再次傳送到預警信息處理系統之中。[2]
(四)識別與分類階段系統。在控制GBR雷達實現成功交接之后,對其已經接受到的探測信息實行精確定軌,同時結合各個雷達上報的預警目標的特征信息,與數據庫內相關信息進行比對,確定來襲導彈的誘餌、類型、真彈頭等綜合信息,并將目標識別的結果進行。而系統在此時就需要向武器系統精確的跟蹤信息,提供攔截導彈的路線等精確數據
。(五)威脅評估階段系統。在預警裝備獲取足夠的目標信息后,就能夠對目標進行威脅評估,將已經獲得的信息和經系統處理后的信息與系統中已有的對應策略進行比對,如果無法匹配,則不屬于威脅目標,武器對其作出攔截計劃;但是一旦匹配,就需要立刻將威脅評估的結果給指控和攔截系統,及時進行攔截。[3]
(六)殺傷評估階段系統。在綜合利用武器系統后,對預警目標的打擊效果進行實時評估并公布評估結果,如果目標成功被攔截,則系統恢復第一步的預警階段;如果目標未被成功攔截,那預警信息處理系統將繼續為武器裝備提供目標的相關指示信息。
二、預警裝備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
(一)系統總體設計和集成技術。由于作為預警目標的彈道導彈具有非常復雜的特性,對于預警探測裝備的要求也非常嚴苛。在預警探測裝備內部,不僅需要廣泛的部署預警探測裝備,而且還需要這些探測裝備之間能夠實現緊密的協作,具有較高的時效性。[4]在預警探測裝備外部,由于對接的裝備、系統較多,需要傳輸的信息多種多樣,對外關系較為復雜,因此需要對系統進行總體設計,并對集成技術加強研究。通過對系統工程思想的結合和系統工程方法的運用,同時輔以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系統分析技術等,對預警裝備內部的各個組成要素綜合集成,建立一體、高效、合理運作的預警系統,實現彈道導彈預警作戰。
(二)數據融合技術。所謂的數據融合技術,就是將多個傳感器或者多個來源的不同信息進行整合并進行綜合處理,以形成最終的較為準確且可靠的結論。[5]由于彈道導彈預警探測的難度較大,在彈道導彈攔截過程中,需要不斷對彈道導彈進行追蹤并獲取實時信息,因此信息量十分巨大,且對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此時如果不能實現有效的數據融合與篩選,就很有可能錯失攔截的最佳時期,甚至導致攔截的失敗。要想實現對其成功攔截,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為重要的信息,這就要求多源信息融合處理技術的不斷提升與增強。
(三)各系統協同作戰技術。在彈道導彈防御體系內,所有作戰信息的綜合處理與作戰資源的協同作戰,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作戰效能,實現作戰效能的做大話,在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提高系統的信息質量與信息利用程度。要想實現作戰效能做大話,就需要加強額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戰技術,尤其是預警探測系統與指揮控制系統的協作,預警探測系統與武器系統的協同工作,前者的目的是為了做大程度上減少作戰反應時間,同時實現作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后者是為了對預警目標進行精確指示,并進行多次攔截。結束語:通過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中的預警裝備進行研究,能夠大大提升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探測距離、信息精度。并且增強防御系統的識別能力與抗干擾性能,促進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準確的得到反饋,實現預警信息的最大化作用,助力彈道導彈預警裝備系統作戰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鴻飛,田康生,金宏斌.淺析戰略預警空天目標與識別[J].飛航導彈,2015(06):30-33.
[2]李陸軍,丁建江,呂金建,馬梁.彈道導彈目標特性研究[J].飛航導彈,2015(06):34-39.
[3]李旭東.彈道導彈預警信息處理系統研究[J].現代雷達,2011,33(05):17-20.
[4]王群.美國新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系統及其能力分析[J].國防科技,2012,33(02):7-12+61.
[5]孫建彬.基于作戰環的反導裝備體系形式化建模與能力評估方法[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
作者:苗澤 單位:空軍預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