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匯率改革商業銀行外匯風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政策,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一系列對外匯制度的改革的策略相繼出臺。本文通過對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商業銀行面臨的外匯風險進行分析,提出對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體制改革;風險;外匯管理
一、我國外匯體制的改革
從建國到現在,隨著外匯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外匯市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的外匯經營管理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沒有自由交易的公開外匯市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匯調劑市場和官方外匯市場并存的階段。此階段實行外匯調劑制度,答應外匯留成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將外匯轉讓給需要用匯的單位來調劑余缺,商業銀行依然游離在外匯市場之外,不參和外匯市場交易活動。1994年我國進行外匯體制改革,建立了銀行間外匯市場,從此商業銀行以市場參和者的身份進入外匯市場。商業銀行為企業辦理結售匯業務后,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外匯頭寸余缺調劑。此時商業銀行完全是被迫進場交易,其行為從屬于政府在經常項目開放情況下穩定匯率的目標,具有政策性業務的意義,匯率變動的風險完全由我國中心銀行承擔。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結售匯體制也逐步從強制結售匯向意愿結售匯轉變,外匯市場逐步活躍,商業銀行和企業的匯率風險隨之暴露。針對這種狀況,2003年外匯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遠期結售匯業務、延長外匯市場交易時間、答應銀行進行雙向交易、增加歐元交易品種。伴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逐步擺脫作為政府實行經濟政策工具的角色,從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出發,積極主動地參和外匯市場交易,以便規避風險、獲取收益。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和自由兌換進程的加快,2005年,我國外匯管理部門對外匯交易市場和匯率形成機制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匯市場做市商制度啟動;7月,匯率形成機制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8月,遠期結售匯范圍擴大,答應銀行對客戶辦理不涉及利率互換的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向靈活匯率制度轉變,外匯交易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必將進一步擴大,逐步和國際金融市場融合,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也勢必和外匯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非凡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影響深遠。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后,匯率的波動幅度比過去增大,變動頻率比過去加快。
二、商業銀行面臨的外匯風險
1.商業銀行匯率風險及其成因
匯率風險指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匯率變化導致的經濟主體資產、負債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因素是引起外匯市場供求變化,造成匯率變動的最根本原因。商業銀行匯率風險主要是由于匯率波動的時間差、地區差以及幣種和期限結構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匯率的波動導致商業銀行持有外匯頭寸的價值發生變化,形成商業銀行匯率風險。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分為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三種類型。
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產生的兩個來源是持有外幣資產負債和進行外匯交易:①隨著國際經濟和貿易往來的迅速發展,提供更多的外幣融資服務使得銀行持有更多外幣資產和負債。②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外匯交易日益成為一個主要的交易品種,銀行根據外幣價格的變化進行投機以獲利,使商業銀行成為外匯市場的主要參和者。為客戶提供外匯服務和在外匯市場上投機都使得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均產生外匯頭寸。隨著匯率的變化,該頭寸的價值發生相應變化,造成銀行收益的不確定,表現為匯率風險。
2.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匯率風險的表現形式
(1)資產負債的匯率敞口風險。我國企業對外匯需求不斷增加,但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資金來源卻沒有相對增加,外匯資金供給緊張,造成商業銀行向主管部門申請人民幣購買外匯以發放外匯貸款的現象,這會導致外匯資產和人民幣負債之間的敞口風險。
(2)引入OTC交易方式后,商業銀行結售匯等中間業務匯率風險增加,可能出現平盤價低于對客戶結算價的情況。
(3)遠期結售匯業務等外匯衍生產品給國內銀行帶來更多風險。
(4)匯率的變動也給商業銀行外匯資本金帶來風險。由國家通過外匯儲備注資、通過境外上市或引進戰略投資者融資形成的外匯資本金輕易受匯率波動的影響,造成折算成人民幣后的資本數量發生變動,從而影響資本充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