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移動支付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的應用領域日趨廣泛,其中移動支付成為支付行業的主流,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近幾年來移動支付發展規模及其規模結構分析移動支付未來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通過建立時間序列模型探索移動支付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溢出效應,移動支付的發展為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注入新的催化劑,但同時也為其帶來挑戰。
關鍵詞:金融科技;移動支付;商業銀行;信用卡;金融消費
一、引言
移動支付是指交易雙方在通信網絡環境下使用手機、移動PC等移動終端設備完成交易過程的一種支付手段,是金融應用到生活場景中的新突破。2013年以前,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各大移動商紛紛試水并相繼推出一系列移動支付產品,甚至在部分地區進行二維碼業務的推廣,移動支付的時代由此開始。2013年后,支付寶的興起使移動支付迅猛發展,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和理財需求,這期間,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具有高收益和靈活度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的用戶。隨后,微信在以交流為主的生活場景的基礎上推出轉賬和微信紅包業務,又一次激發了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的增長。微信、支付寶等生活必備軟件的進一步探索,使線下掃碼支付成為主流,大、中、小銀行也開始投入研發專屬的轉賬服務。時至今日,掃碼支付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遍布各個行業和領域。阿里信用支付業務的上線標志著移動支付正式進入信用支付行業,在互聯網金融這個大背景下,移動支付業務對銀行卡信用業務形成一定的沖擊,也帶來新的機遇。
二、移動支付及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現狀
(一)移動支付發展現狀。自2013年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支付平臺興起之后,移動支付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同比增長率達到391.3%,是移動支付在市場上繁榮發展的開端。隨著金融科技發展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移動支付規模不斷增大,行業亂象頻繁發生,類似于P2P的借貸平臺卷款跑路的現象屢見不鮮,監管不到位的缺陷暴露無遺,移動支付發展繁榮的同時對國家法律監管也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因此,2015年以來,為了遏制部分手續不齊全、不合規的支付借貸平臺的違法盈利,監管機構的監管文件密集下發,監管程序進一步完善,監管尺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移動支付作為受嚴格監管首當其沖的行業,監管政策出臺比較密集,且監管思路和監管口徑也隨著行業的發展和變化進行調整,行業監管對支付企業開展相關業務影響巨大。因2015年移動支付進行大規模整改,該年的交易規模同比增長率大大下降,交易額增長速度放緩。之后,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進一步探索創新和研發投入,對核心技術的掌控強度也愈加提升,科技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故而移動設備價格也相應的下降,手機等智能化設備徹底攻占了大眾生活,移動支付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吸引了大規模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因而,2016年移動支付增速達到頂峰,交易規模亦可觀,如圖1。移動支付方式依附于智能手機等設備便攜的特點,聚集了大量用戶的隨機交易,覆蓋了用戶特別是年輕一代幾乎全部的生活軌跡,使其優勢更加凸顯。隨著移動支付用戶數量趨于穩定,其增長也逐年穩定。2020年上半年,肺炎疫情狀況仍不太樂觀的狀況下,移動支付市場中線下掃碼支付業務的交易規模短時間內大幅下降,但是隨著抗疫需要,支付寶、微信推出了健康碼,為全民共同戰勝疫情作出貢獻的同時增加了用戶對自身App的使用場景,再度增加了用戶黏性及用戶數量。(圖1)伴隨著生活場景在金融應用中愈加全面的鋪設,越來越多的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的企業不斷創新產品,其服務特色不再僅限于支付業務,而是面向生活的方方面面,盡可能地為用戶提供一攬子全包服務。在疫情期間倡導“無接觸式服務”的狀態下,這類線上服務的發展成效顯著,不僅增加了客戶體驗,還能促使以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為主的企業的交易規模受損程度最小化。在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發展方式下,經濟環境經歷了短期的低迷之后開始復工復產,國民更加看好未來的經濟發展境況,股市也開始逐漸復原,漲勢甚好。其中,移動消費和移動金融成為移動支付體系中影響力日益增加的版塊,預計未來在疫情日益好轉之后移動消費和移動金融依然會是市場大趨勢,對用戶的影響力和黏性會持續走高。如圖2所示,目前來看,個人應用包括信用卡還款、銀行間轉賬、生活繳費等等仍然是移動支付結構的重中之重,所占比例雖有小幅減少,但其交易規模仍然不可小覷,依然是移動支付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圖2)
(二)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現狀。世界第一張信用卡誕生在1951年美國紐約市弗蘭克林國民銀行,意味著信用卡時代的開啟。信用卡先在西方發達國家盛行,隨后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20年支付體系運行情況》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7.78億張,同比增長4.26%;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6張,同比增長約3.91%。近幾年來漲幅一直在減小,如圖3所示。(圖3)在當今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已經不再適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人信用卡使用頻率和數額均不低,甚至占據商業銀行銀行卡業務收入來源的大部分。據2018年上市銀行年報統計,從信用卡貸款余額規模來看,中國四大行之一的中國工商銀行位居首位,其信用卡透支余額為6,264.68億元,增長11.1%,且信用卡透支比上年增加916.92億元,增長17.1%;平安銀行次之,其信用卡貸款余額為4,732.95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55.9%,占其個人貸款業務的比重為23.7%。從信用卡業務發卡量和交易額來看,光大銀行為首位,該行信用卡累計在用發卡量為6,052.73萬張,當年新增發卡1,526.40萬張,交易金額為22,886.75億元,比上年增長36.70%;浦發銀行次之,該行信用卡累計在用發卡量5,650.54萬張,當年新增發卡2,105.39萬張,交易金額為18,065.70億元,比上年增長51.42%。為響應的號召,實現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這一偉大目標,我國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旨在降低市場壓力,進一步刺激消費。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逐步轉變為由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模式,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據統計,我國國民消費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全新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超過六成,信用卡業務在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領域中應勢增長。故目前來看,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未來幾年仍然擁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場景。
三、移動支付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影響
金融科技的興起可能會推動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特別地,隨著移動支付在金融領域的全方位滲透,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進一步降低。移動支付通過可追蹤的數據記錄能夠降低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使交易信息更加透明,更實現了消費和支付的便利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信用卡也不再受限于移動終端,商業銀行在不斷提高信用卡的使用感,操作便捷和普惠共享是信用卡移動支付模式的兩大優勢,受益于互聯網用戶黏性的提高和穩定,對信用卡移動支付的客戶數量和交易規模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信用卡業務產生了正向的溢出效應。基于此,本文認為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可能受益于移動支付的發展,故提出假設:移動支付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存在正向的溢出效應。為驗證移動支付的發展規模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具有正向溢出效應的假設是否成立,本文運用時間序列模型進行檢驗。本文選取了2013~2019年區間的數據進行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RAM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等,其中信用卡業務的數據為被解釋變量Y,移動支付的收入規模為主要解釋變量x1,M0增長率為次要解釋變量x2,其余控制變量為隨機擾動項et。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建立模型Y=β0+β1X1+β2X2+et,基于Eviews進行回歸得到的估計結果如下:Y=4.780370+0.013640X1-0.111745X2+et(1)(0.304406)(0.000851)(0.047085)t=(15.70391)(16.02497)(-2.373242)模型估計結果說明,移動支付規模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影響在99%的水平下顯著,且擬合度很好,故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移動支付規模每增長1萬億元,商業銀行信用卡數量增加0.013640億張。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流通中的現金(M0)增長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信用卡數量便減少0.111745億張。由此回歸分析結果可知,移動支付自興起以來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的影響逐年增大,顯而易見,金融科技的狂熱發展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具有正向的溢出效應,本文假設得到了驗證。除此之外,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GDP增長率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有溢出效應。目前來看,幾乎全部的大中小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和經營業績,近幾年內紛紛推出與移動支付體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網上支付業務及自身銀行專屬的電商平臺,同時與各大潮流科技平臺合作,推出一系列優惠服務活動。
四、結論及建議
移動支付手段的進一步優化,使“實卡”交易方式日漸消失,不同支付工具間的邊界日益模糊。市場新的發展趨勢和用戶新的生活習慣方式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提升信用卡服務與多種支付方式的嵌入式整合速度,穩步開發信用卡支付業務在各類生活場景方方面面的融合滲透。2016年《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表明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方向更自由,國家減少了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行政干預,推進信用卡利率市場化,優化信用卡現金服務等,還提高了對持卡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和信任度,信用卡的開卡數量迅速提高。但同時,現下多數科技企業正在加大轉型力度,逐步切入消費場景,相繼推出一系列與消費金融業務相關的產品,如美團App推出美團信用卡與美團借錢等,給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均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起到了分流作用,使商業銀行的信用卡用戶規模縮小,業務收入也相應縮水。本文針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巨大挑戰,提出以下建議:
(一)開放注冊限定條件。為了提高用戶黏性、增加用戶的便捷度,商業銀行首先應不再限定本行用戶注冊,信用卡持卡人可以通過綁定關聯賬戶進行跨行注冊和消費;其次可以通過推出力度較大的優惠活動吸引新用戶、每月的小優惠活動留住舊用戶等有效地拓展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客戶群,進一步豐富完善商業銀行的生態系統。
(二)加大技術研發服務。商業銀行為了推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應該加大研發與移動支付相關的信息技術,如移動支付過程中使用便捷的指紋支付、人臉支付、聲音支付等安全高效的支付手段,并將其運用到信用卡業務中,提高用戶線上開卡的安全性與便捷性。
(三)實施精準推送服務。拓展與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范圍,大力搜集各大合作伙伴提供的用戶數據,整合到原有的客戶數據系統中,然后針對性地對每個客戶的消費習慣和偏好進行預測,為客戶進行精準推送服務,增加客戶對各大平臺的依賴度,從而提高對商業銀行信用卡的使用率。
(四)推動管理轉型。在全民高效率的時代,商業銀行應遵循客戶至上的原則,簡化申請、審批、賬戶管理、客戶服務等服務流程,提高信息技術和運行系統在各個業務流程的效率水平,保障各環節高效運轉。大力應用智能客服等自動化服務并不斷提高服務的精準度,提高電子化水平覆蓋廣度,進一步優化信用卡服務專營體制建設。
(五)統一信息轉接。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用相片刷臉取快遞的事件再度表明,目前移動設備識別的安全性問題仍有待解決。為提高信用卡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避免持卡人的關鍵信息被泄露,建議由權威機構對交易識別涉及的關鍵信息進行統一轉接及儲存。如,信用卡的芯片、交易密碼以及其他相關的移動設備終端均由中國銀聯風險防控系統統一轉接后由各商業銀行進行識別認證,確保用戶信息轉接過程的安全。
(六)推進內部跨業務合作。商業銀行在推廣信用卡業務的同時應積極建立信用卡業務和其他零售業務之間的聯系。對內部業務整體布局統籌,將跨業務合作機制落到實處,必要時應主動調整組織架構,進行商業銀行內部資源整合。根據用戶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消費習慣及消費能力,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服務,形成良性的輸送機制,使用戶在每一階段都能得到舒適的服務,進一步提升客戶與銀行間的黏性。
作者:遲春靜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