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知識結構金融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數學和統計學基礎歷史上,經濟學素有崇尚數理分析的傳統。1690年問世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的《政治算術》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的著作,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在《威廉•配第<賦稅論>出版三百年》一文中明確指出威廉•配第“在現代計量經濟學上的開山祖的地位和他在政治經濟學上的奠基者的地位,是一樣無可爭議的”。"1#1930年歐美經濟學家發起成立計量經濟學會,標志著西方經濟學界對經濟學數理研究方向的集體努力;1969年計量經濟學家拉格納•弗里希(RagnarFrisch)和簡•丁伯根(JanTinber-gen)榮獲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金,在一定意義上進一步強化了經濟學的數理研究方向。經濟學作為一門演化的科學一直沿著數理分析的方向前進。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也強烈認為:一位經濟學家,如果不同時是一位數學家、一位統計學家,特別最重要的是一位史學家,那就不配作為經濟學家。[2]而今,作為應用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學已發展出金融工程學分支。由此,金融學專業研究生應該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統計學基礎。
2.文、史、哲、外語基礎除了上述經濟學基礎、金融學基礎、作為經濟學基礎和金融學基礎的基礎、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外,金融學專業研究生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史、哲、外語基礎。其實,文、史、哲、外語基礎不僅是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一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史、哲、外語基礎。這就是我們的履歷表中不管是學工的、學農的、學醫的、學外語的等等,都在“文化程度”一欄中體現接受教育程度的理由。為了清晰地表述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特簡單歸納。自然,上述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只是我個人心目中金融研究者應該具備的理想的學術修養。不過,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在相同的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理論基礎背景下,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則毫無疑問取決于專業理論基礎之外的數學、統計學以及文、史、哲、外語基礎的厚薄。此恐怕就是大詩人陸游所說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了。對于擴大讀書范圍的重要性,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更有樸實、深刻的說明:“我們研究一門學問,不能說限定在那一門學問里的書我才念,別的書我不念。你如果不讀別的書,只陷于你搞的那一門書里邊,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為你的知識面太窄了,碰到別的問題你就不懂了。過去有個壞習慣,研究生只是選個題目,這題目也相當尖,但只寫論文了,別的書都沒念,將來做學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3#很清楚,王力先生上述話,就是教導青年學子讀書要盡可能廣博些。魯迅先生講:“采了許多花,然后才能釀出蜜”,也有廣泛讀書的意思。就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而言,應該以經濟學、金融學基礎為核心,向外圈逐步推進。并且,向外圈推進的范圍越廣闊、越遼遠,其知識結構越強大。有些博士生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定位為“博大精深”,這種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博士生的學習時間有限,只有3~5年時間,要實現“博大精深”的學術目標不太現實。“博大精深”往往是一切學者終生追求的目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博士生就讀期間,只能追求有限目標,充分優化知識結構,為生平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金融學基礎越牢靠,作為金融學基礎的經濟學基礎越扎實,作為經濟學和金融學基礎的基礎越厚實,文、史、哲、外語基礎越厚重,其研究潛能越強大,取得卓越學術成就的幾率越大,也越有可能成就藏之于名山的學術事業。美國歷史學家史華茲說:“最根本的一點是(話雖陳舊,但說的是實情),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學科背景,他的整體文化素養(或者說他的‘整個教育’)越廣博,越深厚,他就越愿意調動(事實上是越有能力調動———引者注)他所擁有的一切才智來作用于他正在探討的問題。這種才智不論是否來自其學科的‘方法論’,都能夠增加他說出有意義的東西的可能性。相反,如果用獨立自足的(self-contained)‘模式’或‘體系’來狹隘地看待某個孤立的‘學科’,并把它機械地運用于一種文化(無論是當代的還是‘傳統的’),而一個文化修養有限的人對這種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又沒有做過什么研究,就會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甚至是荒謬的結果。”"4#史華茲的話并不陳舊,確是實情,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一切有志于攀登金融科學理論高峰的青年學子,都應該有勇氣最大限度地擴展自己的讀書范圍。
二、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素質要求
歷史學家幾乎公認歷史研究工作者的素質要求是史才、史學、史識、史德,可簡稱為才、學、識、德。此對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素質要求而言,同樣完全適用。我個人理解,“才”主要體現為研究者的天賦和抽象思維能力;“學”體現為研究者的讀書量和知識積累;“識”是統馭“才”和“學”的能力,體現為研究者的洞察力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能力和有效配置“才”和“學”的能力;“德”主要是對研究者個人在品質上的要求,此關乎治學的境界和目的。心胸是事業的容器,心胸的寬廣與否直接關乎治學的氣度和格局。在才、學、識、德的普遍要求下,在經濟學基礎、金融學基礎、作為經濟學基礎和金融學基礎的基礎、數學和統計學基礎,文史哲及外語基礎等五個方面的知識結構之上,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素質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系統掌握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基礎;熟練使用經濟學、金融學的分析方法;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具備“再現”金融研究成果的寫作能力。在圖2中,構成素質要求的四個因素分別是理論基礎、分析方法、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誠然,四個方面素質要求不是等量齊觀的并列關系。其中,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更具基礎性質,它們一起決定后兩個素質要求即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是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的具體表現。
三、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討論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其目的在于達成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那么,什么是創新能力呢?在《王蒙論創作》一書中,著名作家王蒙對一個短篇小說作家應當具備的能力———發現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現力———有過非常精彩的描述。"5#我想王蒙所說的“應當具備的能力”可以理解為創新能力。這里,套用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并結合金融學專業研究生金融研究過程與金融論文寫作實際給予進一步說明。創新能力由發現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現力四個因素構成。
1.發現力著名作家王蒙認為:“發現力是指一種能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之中,發現新的事物,發現特別強烈、很奇妙的東西這樣一種能力;是從平凡無奇的生活當中,發現其所有的驚心動魄的或者感人肺腑的東西的這樣的一種能力;是從一些細枝末節當中,發現那些具有重大的有時代意義的事實的能力,從這些很細小的事物里能夠感受時代的脈搏,能夠看到社會生活,能夠感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的征兆,我指的就是這樣一種能力。”王蒙所說的發現力,同樣是金融學專業研究生需要具備的一種創新能力。事實上,不僅作家需要觀察社會生活,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同樣需要觀察社會生活及其細微變化。所不同者,金融學專業研究生需要觀察的是社會生活的經濟金融方面,而作家的觀察則可能寬泛得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就有令人驚嘆的發現力。正是他準確地預見了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正是由于2008年在美國爆發了席卷全球的比東南亞金融危機更為深重的金融危機,在2008年克魯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應該說,他是當之無愧的。
2.感受力感受力指的是感覺,即對實際經濟金融生活有敏銳的、豐富的感覺。感受力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實際經濟金融生活的感受力;二是指對經濟金融理論的感受力。對經濟金融理論的感受力也可以叫做欣賞力或理解力。這種欣賞力或理解力中包含著分析能力。比如,對一篇金融研究論文或一本金融學術專著,其觀點是否正確?其材料是否可靠、全面?其結構是否合理?其論證是否科學、嚴密、有力?其結論是否準確?若一個金融學專業研究生感受力強,他會做出準確的判斷;若感受力差,作出判斷可能會比較困難甚至很難作出判斷。由此,一定意義上講,感受力制約著創新能力。
3.想象力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金融學專業研究生想象力的強弱,決定了他(她)學術發展的高度。一個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想象力既包括他(她)運用經濟金融理論的能力,也包括他(她)對經濟金融事實、數據的加工能力和重新排列綜合的能力。比如,一個金融學專業研究生能夠熟練地將經濟金融范疇轉化為經濟金融變量,能夠對經濟金融變量進行推導分析,能夠在影響金融運行及其效率的眾多變量當中迅速找到關鍵變量特別是眾多變量當中的外生變量,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那么,他(她)的想象力就是非常強的。學術創新的程度取決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別人走得更遠。
4.表現力你有感受、有想象、有發現,還得有表現感受、想象和發現的能力。表現力的內涵非常豐富,但主要因素是語言能力和結構能力。金融研究論文主要靠語言表達,語言能力或文字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金融學論著還有圖表、曲線、數學模型等表現形式。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結構,結構也是構成表現力的重要部分。比如,一篇論文的研究框架,有的作者寫了一大堆,讀者還是看不太清楚;另有作者畫了一幅框架圖,讀者卻一目了然。再比如,一篇論文的研究結論,有的作者不分段寫了幾頁,讀者讀后不得要領;另有作者條陳,僅寫了半頁,讀者就已比較清楚。此說明結構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結構本身是有表現力的。流傳甚廣的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時的戰報“臣屢戰屢敗”與“臣屢敗屢戰”的傳說,也說明了結構的表現力。有時候,結構本身就是語言,結構本身就是表現力。自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創新能力。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現代哲學史》中多次論及“照著講”和“接著講”這樣一對范疇。"6#依他的本意,“照著講”就是述而不作,就是只有繼承,沒有創新;“接著講”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前進。我非常欣賞馮友蘭先生的“接著講”。“接著講”三個字曉暢明白、精辟極了,它可以理解為“揚棄”“繼承創新”“推陳出新”,也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新能力。四、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知識結構、素質要求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構筑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即經濟學基礎、金融學基礎、作為經濟學基礎和金融學基礎的基礎、數學和統計學基礎、文史哲及其外語基礎等,其目的在于達到系統掌握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基礎,熟練使用經濟學、金融學的分析方法,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具備“再現”金融研究成果的寫作能力等四個方面素質要求。歸根到底則在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養成。由此,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是:知識結構決定素質要求,素質要求決定創新能力。簡言之,知識結構是素質要求的基礎,素質要求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卓越的創新能力是由強有力的知識結構和優秀過硬的素質支撐的。在一定意義上說,創新能力反過來又是綜合素質和知識結構的具體體現。
知識結構、素質要求和創新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簡單歸納為圖4。毫無疑問,我們討論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其最終目標還在于金融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養成。易言之,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建筑在強有力的知識結構和優秀、過硬的素質要求之上,否則,所謂創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話而已。至于究竟如何實現創新,此為科學研究過程中最高深莫測和最令人神往的部分,是激動人心的科學史的研究領域。無數科學家做出了令人敬仰的科學發現,但科學發現過程及其生成機制,甚至連做出科學發現的科學家自己也難說清楚。“眼前有景道不得”,此恐怕也是全球沒有任何大學敢于開辦諾貝爾獎得主培訓班的理由。唯一可能的選擇是,創新能力只有在不斷的科學研究實踐中逐步學習、積累,舍此安有它途!
作者:崔建軍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