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位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契合性的理論邏輯
生態位理論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兩者的發展呈現出高度的理論契合性。(1)從整體來看兩者之間在理論上存在高度契合。生態位理論本質上通過強化生態因子增強環境適應性和資源獲取能力來實現自身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生態因子就必須不斷通過環境選擇機制進行變異,從某種程度看,生態因子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變異的結果。如果把金融系統視為生態系統,那么互聯網金融則是金融系統內部各個生態因子在不斷競合和環境選擇過程中,依靠不斷創新發展而變異的情況;從單獨依靠信息技術發展網絡金融服務到建立專門的網絡金融服務平臺和模式,互聯網金融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曲折歷程,這個歷程從本質上可以用生態位理論給予完全的解釋和描述。(2)生態位理論適應性和資源獲取能力有效解釋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適應性是生態因子在系統內占據有利生態位置的基礎。(3)衡量互聯網金融生態位適應性有兩個重要指標:適應深度和適應寬度。適應深度和適應寬度呈負相關關系,即生態位適應深度越小則更傾向泛化類;相反生態位越窄,而適應深度就越強,更傾向特化類。從目前金融系統態勢來看,傳統金融屬于泛化類,具有很寬的生態位,未來一段時間內,傳統金融還會以消釋狹窄范圍內的資源利用效率(即適應深度)來換取對較大范圍內資源的利用能力。比如,在傳統金融上大力發展網上支付、網絡銀行、網絡理財與互聯網金融不斷合作等,就全面地印證了這一思維。綜合來看,環境的變遷將對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與發展發揮重要的影響,而金融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為了增強自身適應性和資源獲取能力,通過不斷變革為互聯網金融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根本動力。
二、互聯網金融生態位的提升與運行模式
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系統新的生態因子,應通過提升生態位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三種運行方式可供選擇:(1)向上運動方式。向上運動方式是互聯網金融通過自身規模的擴大,沿著金融生態系統不斷變革的需要,通過自身創新和資源整合而提高其生態位的方式。例如互聯網金融結合信息技術發展和顧客需要開展的移動支付業務、自金融的P2P信貸公司模式以及眾籌資模式等。通過開展移動支付業務、構建網絡貸款平臺及創新融資新模式,互聯網金融服務范圍和對象得到極大提升,進一步夯實了在金融生態系統的位置。(2)橫向運動方式。橫向運動方式是指跨越職能邊界橫向運動的方式,是互聯網金融通過與其他產業尤其是同傳統金融的合作來實現自身發展。根據長尾理論,將零散的碎片式的需求綜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互聯網金融通過與傳統金融密切合作,實現橫向運動,提升生態位。(3)中心培育方式。中心培育方式是互聯網金融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特征和不斷改變經營策略來實現。中心培育方式主要是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盈利模式創新等不斷發揮互聯網金融優勢,達到提高自身適應度和獲取資源的能力,從而提升其生態位。中心培育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整合和分化。業務整合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將零散的業務通過整合形成規模市場。業務分化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凸顯自身優勢的業務保留,進行橫向發展,而不具競爭優勢的業務則拋棄。這種方式能盡可能地發揮技術和資源優勢,聚核式的發展更好地彌補了市場空缺,從整體上提高了互聯網金融的延展性和伸縮性。互聯網金融生態位運動模式關系及綜合特征:向上運動、橫向運動、中心培育模式是互聯網金融在提高生態位過程中常用的模式,但是這些模式通常不是單獨運用的,而是綜合運用,因此表現出一定的綜合性特征,具體反映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虛線把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分成許多個區域,每一區域反映了不同環境運行特征。假設圖1中:e1、e2、e3、e4代表不同的生態因子,t代表時間,p代表生態系因子適應度與重疊度。從圖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態因子由于適應性和資源獲取能力不同,處在不同生態位。同時,筆者通過分析認為,圖中反映的是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及其生態位情況,e1、e2、e3、e4描述了互聯網金融作為生態因子采取不同運行模式下的生態水平。發現隨著時間推移,互聯網金融由L0生態位向L1方向漸進,此時采取的模式為向上模式,因為向上模式有助于互聯網金融從萌芽狀態向生長狀態過渡,此時其生態適應性仍然較低,重疊度高。最初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原因是生態因子飛躍式的發展需要能量的積累和競爭優勢的積淀。通過長期積累、特色競爭及速度競爭,互聯網金融生態位從L1提升為L2,此時采取橫向運行模式。在生長階段,躍遷和跨生態位需要在整合自身資源的同時,更廣泛地參與同其他生態因子的競爭,因此橫向運行模式成為互聯網金融生態位提升的最佳選擇。在互聯網金融由L2上升到L3一般采取中心培育模式,事實上中心培育是向上和橫向模式的升華版,意味著互聯網金融不但需要突破環境和資源的限制,同時也要通過創新和整合提高自身適應性。e3處于L1和L2之間,e2處于L2和L3之間的兩種情況,說明互聯網金融發展生態位是螺旋上升的,其具有漸進、反復、跳躍與非連續的特征。互聯網金融在提高生態位過程中不同的運動方式,反映出其在生態系統中生態位構建產生的路徑依賴;不同運動方式反映出互聯網金融作為生態因子在不同階段的非等價性及限制性,為進一步優化其生態位體系提供了思路。
三、全面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策略
在多維度生態框架內,互聯網金融必須要依靠自身特點來提升適應資源獲取能力,在競爭中不斷發展。
(一)金融生態維度:政府監管有效引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合規性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運行模式,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特征,在生態系統內,變革、分化與整合都是必須按照一定規則來進行的。不符合規律、不按照資源與環境維度的內在要求辦事,互聯網金融將注定是曇花一現。我國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對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已經初步形成共識,目前銀監會主要負責P2P監管,保監會負責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監管,中國證監會則負責眾籌資金的全面監管。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有助于確立其金融系統內的地位,引導其良性發展,但在監管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監管的目標是促使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而不是將其“管死”,停止不前。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在早期經歷了星星可以燎原的發展態勢,未來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抱著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既要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又要有從嚴管理的決心。(2)通過建立系統的監管體系,全面控制互聯網風險。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后也蘊藏巨大金融風險,因此在不斷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加強風險監管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點。(3)監督管理系統必須全面契合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特點。在監管上要充分結合互聯網具體特征,在保持一致性原則的基礎上,將現有的規則按照互聯網監管的需要,適當進行延伸和深化。例如互聯網金融服務客戶信息的保護,不但要強調互聯網金融企業對客戶信息的道德性保護,還應該針對技術性保護進行監管。
(二)金融合作維度:互聯網努力提升資源獲取能力,提高與實體經濟及其金融產業的融合力度提高互聯網金融資源獲取能力,并強化服務實體經濟是其主要發展路徑,主要有三種發展手段。(1)移動化服務模式。移動化服務模式源于實現互聯網金融不斷彌補滿足顧客需要的空間和時間限制,通過強化移動服務,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二維限制,比如像微信的紅包、打車軟件等方式。(2)橫向和縱向延伸及矩陣金融服務。最初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對象是草根階層(包括消費能力一般的個體和融資難的中小微企業),從年齡來看主要是80、90后等年輕群體。未來互聯網金融要提升其資源獲取能力,必須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不斷完善金融服務能力,構建矩陣服務體系。從橫向看,互聯網金融應將服務對象從草根向社會各個階層延伸;從縱向看,服務群體應從80、90后向社會全部群體延伸。(3)提升與其他重要產業融合力度。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取決于資源獲取能力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升互聯網與其他產業融合度是關鍵路徑之一,互聯網金融可以將其觸角延伸到諸多產業領域,以為自身發展提供更多能量。例如房地產、汽車、新能源及農業等領域,提高與其他產業融合度將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路徑。在產業融合方面,為中小企業融資是個典型做法,以51資金項目網為例,該網站以信息匹配為特征構建融資服務平臺。
(三)金融創新維度: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增強互聯網金融的環境適應性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在每一層次和層次間都具有不斷向高級生態位演化的趨勢和潛力,要通過不斷進化和演變來保持競爭能力。生態位高則“生態勢”較高,生態位低則“生態勢”較低,生態位的高低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在區域經濟系統中獲取和配置優勢資源及生產要素等能力的大小。因此,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強化適應性,是不斷完善自身定位,實現生態位飛躍,完成進化的關鍵步驟。創新是互聯網金融提高生態位的關鍵因素。全面的創新體系包括:(1)概念創新。要通過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框架,逐漸清晰界定何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產品、第三方支付、云計算等,通過明晰核心概念并圍繞其不斷延伸,構建富有包容性的概念體系是互聯網金融不斷實現突破和發展的基礎與保證。(2)模式創新。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有本質的區別,但又有天然的聯系,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包含電商模式創新、技術平臺模式創新、支付平臺模式創新、監管模式創新等。(3)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模式創新核心,例如支付寶的卡通支付、快捷支付、微信支付等形式,但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仍然沒有擺脫傳統金融服務的范疇,以上這些形式只不過是通過網絡技術平臺提供。筆者認為未來互聯網金融應以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和信息服務構建產品創新生態機制,以全面發揮自身特點。(4)營銷創新。互聯網的普及為互聯網營銷創造了巨大空間,營銷創新可以達到充分利用互聯網線上資源,做到精確營銷和降低營銷成本的目標。例如:騰訊公司新年紅包營銷,通過運用娛樂營銷等手段,在短短幾天就鎖定了數萬張銀行卡,實現了短時間內累積資金的目標。未來應積極構建全面創新模式,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引導顧客需求,做到不斷創新、引導創新,從而提高互聯網金融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
作者:張露曦 單位:四川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