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持續性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經濟在創造了增長奇跡之后的今天,如何創造出持續性的高速增長面臨了巨大的壓力。文章認為,快速從過去的增長模式中實現中國特色的發展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切實可行的做法其實是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有針對性的開發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這種極具排他性的產品的創造必將在全球化市場中獨樹一幟。這一增長策略將為實現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提供可能。
[關鍵詞]經濟增長;文化;市場
1引言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絕對優勢為勞動力便宜且多,而且是比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現代化發展導致所處的大環境下想象到的還要便宜得多且勞動力多得多。并且,中國地大物博,原材料充足。那么,在了解了本國的特色或者說絕對優勢之后,為了激活資本,中國首先進行了資源限價,以在國際上極具競爭力的成本價格配合上勞動力,在改革開放的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間,成功地將本國的絕對優勢放大到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不僅累積了充足的資本,更是因為在國際上的分工,獲得了“中國制造”的地位統一及高度認可。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外的消費力普遍衰退,加之“中國制造”的地位受到了更加新興的別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壓力沖擊,中國因為之前非常明確的在國際上的近乎壟斷的分工與合作的模式而實現了短短幾十年就如此穩定且迅猛地GDP增速的局面開始不穩定了。回顧中國高速增長的歷程,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在之前的快速增長過程中更大部分地承擔了價值鏈的低端角色。增長的繁榮是低端技術,大量勞動力積累的繁榮。其增長效率和質量與增長速度在事實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現為,多年來的自主創新能力并沒有實現與發達國家一樣快速的發展。而更多的甚至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在很多時候,總是對差距有一種聊以自慰的探討。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比之于三十年前缺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進步,在飛機制造和高鐵南車北車上更是大顯身手。但是,整體來看,差距橫向來看,就很容易發現,更多行業的創新發展都是圍繞著低端進行。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甚至形成了對發達國家的某種依賴。值得回味的是,依賴是單向的。中國對發達國家某些技術和產品的依賴,并不意味著對方對中國的依賴。這種增長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我們把中國一直以來的增長依據設定為比較優勢,那么我們甚至愿意說,這里的比較優勢正逐步轉移為了一種劣勢。于是,在中國政府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之后,開始努力的實現新經濟嘗試。比如新興產業或高新技術,諸多領域都在大力推進。這一舉措在邏輯上是合理的,符合了歷史的給與。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阻力非常大。因為在技術和勞動力上巨大層面的差異,還是在短時間極大地影響著這一策略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高新技術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在技術創新上缺乏速度保證,那么很容易一直跟隨在別國的技術創新之后,形成一種路徑鎖定的依賴。這又會在未來影響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章試圖以此切入,探討在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如何實現價值鏈的攀升。
2經濟增長的困境
到底是什么在影響經濟增長?我們會得到很多的結論。比如資本、技術、勞動力乃至于一國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從經濟增長本身來看,單純意義的產品和服務的增長并不意味著經濟的增長,或者我們最多稱為某次或某段時期的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強調的是一種可持續性。從經濟增長的概念來看,一直都致力于經濟實現長期而持續性的增長,這就在客觀上要求產品和服務能夠被快速地消費掉。當然這個過程中,自然需要有效的投資的參與。因此,投資、生產和消費才能在事實上完成增長這個過程,而長期持續的投資、生產快速進行,需要一個巨大的市場支持。回顧中國過去多年來快速的經濟增長,也是如此。各種資本和技術的進入,眾多生產基地的出現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最后在全球市場上大規模的分配,是一個很好的循環過程。但是,這一模式的推進,在客觀上需要如下三點支持:一是資本、技術的持續投入;二是足夠大的生產規模;三是全球化開放性市場。這三點缺一不可。具體來看:第一,資本和技術的持續投入。對于一個欠發達國家來看,其資本和技術的匱乏是不證自明的。那么,如何吸引資本和技術的進入?那就是給資本和技術的投入方更大的利益回饋。資本和技術是非常冷靜的。它會耐心進行評估其機會成本。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區域和國家的壁壘不斷被削弱,資本和技術更是在全球范圍內搜索更大回報的地區。中國準確地抓住了這一契機,準確地進行了設定,提供了低成本的可能。于是,資本和技術蜂擁而入。從全世界來看,很難看到一個國家能夠在短時間里吸引到如此巨大的資本。第二,足夠大的生產規模。生產規模,說到底就是物質規模和人力規模。這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支持。足夠大的生產規模,在中國的實現是很容易的。因為這個國家幅員遼闊,在物質資源的儲備上有著豐富的基礎。所以大規模的開采和建廠對于中國來講,是很容易的事情。基于技術的外來特點,不需要太多自主研發,需要的只是職業培訓和技術推廣。這又恰到好處地和中國儲備的大量勞動力形成對接。第三,全球化開放性市場。市場的基本要素,包含兩個,供給和需求。投資和生產實現了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但是,最后需要市場的推進。足夠大的生產規模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在客觀上強化了產品的競爭力,為全球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產品,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市場中,全世界都是中國制造的消費者。巨大的消費量為中國式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但是,這三個方面在一個動態的世界格局里,并不是一塵不變的。相反,這樣的增長很脆弱。比如,有其他經濟體愿意提供更大的資本和技術回報呢?一國或者不能提供各種產品生產的巨大規模,但是對于某一產品卻可以實現,一樣可以實現某種規模經濟。又如,全球化市場不再開放呢?是的,中國現在就面臨這一問題,如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戰。2018年成為各個國家重新反思合作和貿易的新元年。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出現了多重的動蕩和不安。無論原因多么復雜,在事實上,資本和技術外逃,足夠大的生產規模成為中國一些經濟發展巨大的負擔,如何去產能在一段時期成為某些地區政府巨大的任務。那么,中國應該如何實現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3產品生產與市場
其實,回顧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投資、生產和消費三個階段來看,中國似乎喪失了巨大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說去盲目地跟隨這些國家的步伐,用累積下來的資本去投資甚至是寄希望于這些連風險都無法評估的概念上,還不如以現在傳統所認為的為“退”的制造業,甚至還是偏向低端的,想辦法轉化為“進”,而且還是穩定的,自主的“進”,將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一結論的得出,首先源自中國巨大的市場。過去的經濟增長,在事實上忽視了國內的消費。但是,國內市場非常的巨大。因為,任何一種產品,忽略了中國市場都很難實現持續性的經濟增長。但是,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都將產品的消費場所定位在了國外。那么,在貿易戰的硝煙下,倍感壓力。其實,可以極大的開發國內的市場。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投資和技術。大量資本技術的外逃,給中國的生產活動蒙上了巨大的陰影。但是,這里包含了兩個問題。其一,中國在經過了如許多年的快速增長后,其比較優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換言之,比較優勢是一個動態變化,某一階段的比較優勢會慢慢得到加強也會慢慢退化,這其中包含一種優勝略汰的演化過程,我們無法設定。從今天來看,資本匱乏未必再是中國當前的主要矛盾。而且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刻計劃經濟印記的國家來講,集中各種資源辦事是其一大優勢。第二,生產規模和合作。巨大的生產規模在其過去不斷擴張的過程中累積了各種管理經驗和技術。在事實上具備了巨型生產規模也不是單純意義的資源積累,也是一種技術的學習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開發國內市場具有其基礎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之前按照國際標準,定向于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是不是就是合適于本國的呢?不同的文化影響下,不同的區域對于產品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習慣。因此,客觀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有不同的產品需求和產品要求。中國幅員遼闊,蘊藏了較大的文化差異和產品要求,盲目地提供統一的產品,其實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完全可以在現有產品的生產技術上進行某種符合區域文化的調整,讓產品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這一產品必將造成某一地區的壟斷銷售。事實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更關注的是性價比。因此,不同的消費者,根據自己的資源的不同和產品認知,形成了不同的消費層次。
4文化與產品開發
英國人類學家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于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觀。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精神要素、語言和符號、規范體系、社會關系、物質產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幅員遼闊,也意味著文化上具有較大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碰撞結合就很容易針對本土的產品需求進行包裝,也容易沉淀在特定的需求上,形成一種產品,亦即文化產品或者創意產品。文化產品中包含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方面的積累。而它更能在深層次上投射和滿足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人們內心的渴望,訴求和期待,乃至于某種苦痛都可以通過有形產品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不單單是對于個體需求的滿足。同時也能反映出某種社會關系。它不同于物質產品,它還是某個社會群體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持。由于這一特點,形成的產品極具區域特色,那么很具有某種排他性。而演變出的文化產業則在特定的區域開展,這個區域擁有特定的市場空間和區域人口,會回應這一產業的發展。這一互動過程的相互影響下,消費者得到了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而文化產業也在文化創意的路徑上得到了螺旋式的上升。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在特定的環境下,有著其特定的發展空間,幾乎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外來文化也對它很難構成威脅。文化產業將充分利用好區域提供的各種資源要素條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獨樹一幟。尤其要提到的是,文化產業或者文化產品,是很難效仿和超越的。一國或地區,在文化產業不斷的摸索過程中,會演化出其特定的產業路徑和發展模式。文化產品的這一特點,非常符合中國當前經濟增長的需要。因為這種植根于本土,符合本土人口需求的產品,在技術和創意上,具有某種唯一性。而對于中國的幅員遼闊,為產品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特定的文化產品又可以極大地激發出某種文化力量,推進經濟實現更快的發展。積極開發中國文化的意義,還在于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推動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發達程度和特質內涵,深刻的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制度選擇、政策取向以及各種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水平,從而也就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質量和速度。經濟要取得持久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不單單是創造和推薦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國家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在這樣一個新階段、新時代,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的底蘊、環境和特質,將決定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水平。如果只重經濟,忽視文化,發展就難以持久。
5結語與展望
中國在2018年,經濟增長經歷著巨大的考驗。這主要表現為,在過去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這個國家在積極地發展新興經濟和新興產業。“5G”、人工智能等都在國家發展的重要部署之中。對于一個經歷了多年高速經濟增長,如果增長乏力的國家,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但是,中國也是在過去高速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培養了一大批廉價勞動力,而在低端制造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并沒有取得預想的結果。貿然大力推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未必是符合當前實際的選擇。相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形成了當前經濟增長和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銜接。我們認為,基于中國巨大的市場,我們應該注重國內的產品消費。而面對全球化市場,看似產品越來越具有標準化的特征,而其實是對于消費者個性化消費追求的模糊化。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多年來積累的資本和技術,重新開發培養的巨大的生產規模,生產符合中國人自己需求的產品,調動國內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文化差異較大,可以根據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對產品進行某種程度的改進和革新。這是對于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一種尊重。而正是因為中國文化中勤勞而踏實的文化傳承,這種力量得到有效的開發,又會促進經濟實現快速的增長。當然,注重現有資源的利用,不等于故步自封。我們一樣對于新興產業和新興經濟有著較好的期待。所以,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在各個高新技術領域尋找一席之地。但是我們更建議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在重視中國市場乃至于全球化市場發展的方向上,進行努力和革新。當前來看,我們需要努力,還需要耐心。
參考文獻:
[1]戴維•N.維爾: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江飛濤李曉萍.當前中國產業政策轉型的基本邏輯[J].南京大學學報,2015(3):17-24.
作者:印小正 郭將 單位:福音基督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