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貿易戰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對外貿易依存度最高的經濟大國之一,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受外貿運行影響較大。多年來,就總體而言,其它條件相同,出口部門、出口企業收益狀況優于僅面向國內市場的同行,收入穩定性也相對較佳,因為前者可以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利用其經濟周期不同步“熨平”收入波動。相應地,出口部門、出口企業就業者收入狀況也優于僅面向國內市場的同行。在這種情況下,規模巨大的中美貿易戰必然會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勞動力市場;進口替代;貿易禁運
2018年中美貿易戰發展至今,無論后來特朗普威脅要追加關稅的1000億美元自華進口是否付諸實施,僅美方已經公布清單、中方公布對等報復清單的涉案貿易額合計就已達千億美元(雙方各對500億美元自對方進口加征關稅)。論涉案貿易額,這場貿易戰已經堪稱國際貿易史上規模最大的雙邊貿易爭端個案,采用手段(特別是對中興公司的全面禁運手段)也至少是全世界電信技術產業前所未有,其對金融市場影響在中國對外貿易爭端史上前所未有;稱之為“史詩級貿易戰”,實不為過。由于美方額外對中興公司實施全面貿易禁運,這場貿易戰波及面進一步放大。
一、中美貿易戰沖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第一層次:涉案出口產業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沖擊直接間接體現在以下幾個層次:第一是由于雙方向自對方進口加征關稅而對涉案出口、進口部門收入與就業的影響;第二是這場貿易戰中的貿易禁運、以及由此激發的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產品進口替代趨勢的影響;第三是中美貿易戰對全球貿易體系、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走向的影響,進而對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及結構的影響。在第一個層次,就總體而言,由于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宗貨物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不是很高,最高30%上下,較多的是百分之一二十,而且可替代性較強,如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美國大宗貨物大豆在華市場占有率為1/3左右,但中國能夠比較便利地從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其它國家獲得替代貨源,由于中國實施對等報復而對中國市場相關貨物供給的影響相對較小,相應地對相關就業的影響也較小,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出口部門及其就業的影響。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出口市場。按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出口29103億元(4298億美元),進口10430億元(1539億美元)。在中國對美貨物貿易出口中,主要項目及其2017年出口額(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如下:“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1985億美元;“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197億美元;“光學、醫療等儀器;鐘表;樂器”,106億美元;“賤金屬及其制品”,225億美元;“雜項制品”,510億美元;“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鞋帽傘等;羽毛品;人造花;人發品”,160億美元;“塑料及其制品;橡膠及其制品”,185億美元;“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139億美元。
在美方當地時間2017年4月3日下午公布的建議加征25%進口關稅商品清單中,涉案中國商品分布在機械、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術、機器人、醫藥產品等行業,而且主要是企業使用的資本設備產品、零件附件和中間投入品,少有最終消費成品,在外貿分類中主要分屬以下項目:“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光學、醫療等儀器;鐘表;樂器”,“賤金屬及其制品”,“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根據中國產品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如果加征25%關稅而中國相應出口企業不作任何調整,被加征關稅產品中有一部分可能要退出美國市場,至少是暫時退出。但500億美元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2017年為22635億美元)中占比不高,2017年僅占2%;且涉案中國出口商品多達1300個獨立關稅項目,亦即平均每種受限出口商品受限出口額3846萬美元,分攤到每家企業的貿易額更小,相當一部分當事企業應該能夠自我消化,而不至于要靠裁員等手段度過難關。如果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特朗普威脅要追加的1000億美元涉案貿易額付諸實施,影響面會大大擴大,但對新增當事中國出口企業的收入、就業沖擊程度可能不如500億美元清單涉及企業所受沖擊。因為為了2018年中期選舉,第一份500億美元清單竭力避免納入居民日用消費品,以求盡可能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如這份清單中的84198150稅號下加征關稅商品是“爐灶,爐灶和微波爐,微波爐除外,用于制作熱飲或烹調或加熱食物,不用于家庭目的”;但倘若美方追加1000億美元涉案貿易額,就不可能不納入相當一部分居民日用消費品,而這些“中國制造”商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甚高,即使加征關稅,也難以被替代而退出美國市場,效果只是抬高美國市場銷售價格。如微波爐,筆者走訪過的廣東格蘭仕公司產品出口比例甚高,而且出口總量中一半是銷往美國市場,這家公司以“價格殺手”著稱,倚重價格競爭力,加征25%關稅貌似對其在美國市場競爭力影響巨大。但中國微波爐生產占全球份額極高,僅格蘭仕一家就生產了全世界60%以上的微波爐,加上美的電器,中國占全球微波爐生產份額當在90%以上,絕大多數外國品牌微波爐的絕大多數產品實際上都是在格蘭仕、美的代工的。即使一次對它們的產品加征25%關稅,美國進口商也不可能找到新的供貨來源。
就總體而言,這些中國對美出口大宗貨物市場占有率甚高,普遍在30%以上,過半、甚至70%以上者也不鮮見。如中國制造的家具占美國市場48%,據稱僅廣東佛山一市家具產業就占全世界1/10;中國手機產量占全世界90%以上;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占世界市場36%;……“中國制造”市場份額如此巨大,意味著即使美方加征關稅,美國進口商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找不到新的供貨來源。上述分析隱含地假設中國企業不作任何調整安排,但在實踐中,中國企業肯定會與美國進口商協調合作,開展調整,以求削弱加征關稅帶來的沖擊。短期內,雙方必然會在加征關稅清單公示期內加緊簽約出貨;在長期內,它們會調整生產安排,以求提高效率,消化25%加征關稅影響,以及盡可能規避加征關稅打擊,利用美國原產地規則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美國原產地規則奉行當地成分標準,只要對美出口貨物中使用美國零件、附件和服務等價值達到一定比例(如50%),即使最終生產組裝是在中國完成,也可認定為“美國制造”而享受優惠、甚至免稅待遇進入美國市場。在實踐中,已經見到有的美國企業開始把這次中美貿易戰當作機會運用相關原產地規則進行布局了。同時,也不能低估中國涉及產業提高效率、消化加征關稅沖擊的空間。就筆者2018年初在珠三角實地走訪企業所見,近年中國制造業企業應對人力成本上升趨勢而開展的“機器替代人”設備投資規模巨大,許多屬于全球領先,如格蘭仕建造了全世界第一條全自動微波爐生產線且已運行兩年以上。這種調整的活力也必然會應用于應對貿易戰。而且,第一份加征關稅的500億美元清單涉及產品很多因西方企業壟斷而利潤率甚高,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只要能夠提高效率,即使加征25%關稅,也能在美國市場贏得價格競爭力,只是利潤率低一些。
二、中美貿易戰沖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第二層次:貿易禁運與高新技術
產品進口替代這場中美之間“史詩級貿易戰”發展至今,給世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已經不是雙方互相威脅加征關稅,而是美方對中興公司的全面貿易禁運制裁。此舉在全球信息及通信技術產業界前所未有,由于目前美國在一些高端集成電路(芯片)上還占有壟斷地位,此舉導致擁有8萬員工的世界第四大電信設備企業中興集團頓時陷入“休克”狀態,本來在5G領域與華為共同處于全球領行地位的中興集團可能因為美方貿易禁運而錯失發展良機,國內外不乏輿論認為中興公司可能就此破產。如果中興集團就此破產,8萬員工隊伍全部遣散,在中國勞動力市場上的心理沖擊將極為巨大;但考慮到中興集團研發和生產的高水平(已經連續近10年與華為、松下公司分居世界企業國際專利數量前三名),以及中國該產業的規模與發展速度,即使出現這種極端狀況,其骨干員工、特別是工程師和技師應該也能較快找到新的對口工作。而且,國家不可能坐視中興集團被美國一紙禁令而打垮消滅,即使中興集團實在不能繼續以目前的形式生存下去,也會支持其重組。相應地,該公司員工就業受到的沖擊會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而從中興公司員工隊伍的既往業績、士氣、凝聚力等方面來看,相信上述破產、重組等極端狀況不會出現,這家企業能夠度過難關。福兮禍所伏;倘若從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發展的歷史全局來看,“中興事件”在長期內很可能會是一件好事,因為此事幫助中國國內凝聚了共識,消除了中國國內通往自主研發生產集成電路等核心高技術產品的主要障礙,預計中國將由此迎來核心高技術產品進口替展的一輪新高潮,而這部分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可望創造一大批高質量就業機會。如集成電路,中國2017年進口量就高達3769.91億個,進口額17592億元(2601億美元),即使僅僅替代其中一半,也是接近9000億元的銷售額。考慮到美國同期已經開始在高新技術等領域排擠華人,這給吸引相關人才回流國內就業、創業創造了相對有利的條件。同時,對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新的進口替代高新技術產品而言,“中興事件”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市場商譽,提升了它們在市場立足的成功幾率。因為美方在向中興收取數億美元巨額罰款之后再度制裁中興,由頭是違反了其對伊朗的貿易制裁,且沒有完全履行此前與美方的認罰協議開除某些員工;而美國是20世紀以來全世界使用經濟制裁手段最多的國家,市場參與者不得不認真考慮與美資企業合作可能因美國對外制裁而面臨什么樣的池魚之殃。審視美國實施的經濟制裁數量,不難理解其濫用經濟制裁手段的程度,不難理解別國企業若要與美國企業合作,需要付出在其他國家市場的多大機會成本,承受多么高的潛在風險概率。
在1914—1990年間的116起國際經濟制裁中,美國主導的就有77起;在冷戰結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國參與的就超過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1]在中國電信設備廠商中,中興起碼是最崇信美國技術、美國信用者之一,今天則不得不為自己對“美國信用”的崇信付出巨大代價。目睹這一切,從中國到其它國家,各國企業界必然會尋求從關鍵技術等各方面盡量降低對美國的依賴,這就給“中國制造”創造了機會。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任性濫用自己在供應市場上暫時的優勢地位而制裁對方,其結果通常是損害自己的市場信用,進而最終損害自己的市場份額。
三、中美貿易戰沖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第三層次: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潛在影響
從長遠來看,鑒于中美分別是當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這場貿易戰最大的潛在風險是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顯著倒退,進而導致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過度內向。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貿易戰一度徹底失控,引爆事件就是美國國會1930年5月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TheSmoot-HawleyTariffAct),提高890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其中50種商品從免稅改為征稅),農產品和原料平均進口關稅率提高至48.92%,其它商品平均進口關稅率提高至34.3%,結果1931年美國納稅進口商品的平均稅率比1914年高41.5%。此舉引爆以加征關稅為主要內容的世界性貿易戰,美國提高關稅的法令剛剛付諸實施,就立即有33個國家提出抗議,7個國家采取報復措施。此后不久,共有45個國家提高關稅,對美國實施報復。1931年底至1932年初,美國又先后頒布法令,對一些進口工業品和農產品征收10-100%的進口稅,給貿易戰進一步火上澆油。[2]這場連綿不斷的大規模全面貿易戰給當時的全球貿易與經濟帶來了毀滅性打擊。1876/1880-1913年間,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3.3%,世界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為4.1%,前者落后于后者23.2%。1913-1938年間,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長率僅有0.5%,世界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雖然也下降至2.5%,但前者落后于后者的幅度擴大到36.4%,且在此期間世界貿易額減少了32%。特別是1929-1933年大危機,極大地打擊了世界貿易,1933年世界貿易量下降為1929年的72.2%,貿易額則下降為35%。[3]整個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量始終未能達到1929年的最高點。在此期間,全世界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也極為不利。那么,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倘若失控而極度擴大化,全球貿易顯著倒退并非不可想象。即使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以此為由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內需、特別是國內消費的風險也是現實存在的。倘若出現這種情況,即使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體狀況不惡化,就業質量也會顯著降低,因為這種結果將使中國產業“空心化”,低質量服務業就業崗位增長過多而高質量制造業崗位銳減。由以上分析可見,貿易戰沒有贏家,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相信兩國會以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妥善解決爭端,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阮建平.戰后美國對外經濟制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3]姚曾蔭.國際貿易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作者:梅新育 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