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學邏輯的新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有沒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并取得話語指導權的經濟學體系是衡量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指標。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是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是從“破”中聳立出來的,建立科學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只能以完整的關于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的學說為指導。國外對此學說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十大新進展,總體思路是“回到馬克思”與“發展馬克思”。同時此學說也引發了關于中國經濟學體系框架的若干新思考。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中國經濟學;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學體系主要包括了以下內容:一是在基礎性邏輯層次上,它決定中國經濟學及其中國經濟模式的本質和基本性質,并從抽象層次反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運動,以及在繼起的更高層次上涵蓋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二是宏觀層次,它涉及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主要環節及其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等;三是在微觀層次上,它涉及微觀經濟組織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等;四是側重現象層次和具體層面,即具有綜合化、政策化和寬泛化特征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理論,涉及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等。后三個層次的運行和發展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運動的具體反映,是與一定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關的,并且在第四層次中,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得到最為具體的綜合反映。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為中國經濟學邏輯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分析工具。
一、馬克思的第三個重大發現: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邏輯體系構筑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精髓是什么?它應該與該理論產生和加工的難度緊密相關。而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所獲得的理論加工難題最大的成果,是基本確立狹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結構或范疇體系。所謂結構是經濟范疇的運動形式或各個經濟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它必須用從抽象到具體的復制理論結構的敘述方法,從總體上和諸范疇、諸理論內在聯系中,邏輯地又真實地再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貌、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這就是著名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六冊結構及其《資本論》四卷結構。馬克思十分珍惜這一成果:“在象我這樣的著作中,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整個的內部聯系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這是單個的德國人完全可以承認的,因為這決不是他的功績,而是全民族的功績。”…恩格斯則把它上升到馬克思第三個重大發現和理論貢獻的高度。馬克思的“邏輯方法”、“辨證方法”即“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尤其是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或學說,被恩格斯視之為馬克思第三大發現和重大研究成果——“馬克思過去和現在都是唯一能夠擔當起這樣一件工作的人,這就是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把包含黑格爾在這方面的真正發現的內核剝出來,……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這個方法的制定,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其意義不亞于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成果。而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則是它們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也是“總體”方法論的具體化,或者說,這是“思想總體”再現“生產總體”和“具體總體”,主觀辯證法或“概念辯證法”能動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并從總的聯系和內在矛盾中闡述概念辯證法或主觀辯證法的運動的一門學問。
列寧贊成馬克思這樣一種說法,即作為“大寫的邏輯”的《資本論》是“把辯證方法應用于政治經濟學的第一次嘗試”。并且,他在“辯證方法”一語下加了兩條橫線以示重要。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是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即“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概念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正是從“破”中聳立起來的。其中包括對黑格爾的唯心邏輯學體系的批判和揚棄;對黑格爾學派的有機整體論和德國“新個人主義”(施蒂納)有機整體論的批判和揚棄;對普魯東空想社會主義邏輯體系的“結構陷阱”的批判;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尤其對斯密、李嘉圖和穆勒體系的批評和揚棄。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義和教條主義兩種趨向,強調指出,不能“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也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盡快地構建體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邏輯體系構筑方法散見于馬克思的著述、信函和手稿之中。185—1858年《政治經濟學大綱》,尤其其《導論》篇及其篇末的“經濟學提綱”(8條)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結晶。其主要的規定性如下所述:
(1)結構的規定性和層次性。它包括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本身的結構,思想總體層次上的結構以及外在化的結構。
(2)經濟學范疇轉化或移植的三大規律。一是范疇轉化的動力來自范疇自身內在的矛盾而不能借助于后繼范疇;二是轉化路徑是范疇中介管道;三是具備“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二重性的范疇,在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之間的移植規律。
(3)矛盾分析貫穿于邏輯運動的全過程。馬克思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排斥‘矛盾’的邏輯”觀。
(4)經濟學范疇(邏輯起點)、中心范疇、中介范疇的選擇原則和方法。
(5)抽象法,“內在觀察法”,以及從抽象呈螺旋式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6)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運動的辯證法:主體和客體、歷史和邏輯、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以及具體總體和思想總體相一致的方法。
(7)生產關系兩分法及其派生化、中介性和滲透趨勢。其中包括“國家形式和意識形態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關系”、“國際關系在這里的影響”和“生產關系作為法的關系怎樣進入了不平衡的發展”等。
學術界一些學者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解讀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盧森貝模式,即歸結為科學抽象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三大方法,而忽視在《大綱》《導言》篇經濟學提綱(8條)所揭示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其中包括經濟學提綱(8條)所提出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生產關系兩分法和中介范疇理論等等。而西方學者雖然對《大綱》及其《導言》做了很高的正面評價,例如,美國學者麥克萊倫認為,《大綱》這部手稿為《資本論》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框架,因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幾乎所有要素都在《經濟學手稿》中得到了闡述。然而,既然這些要素在《資本論》中得到了更為詳細的論述,那么對那些并沒有再次展開的內容而言,《經濟學手稿》對巨大著作的各個部分的完整性更感興趣”;
但是,他們大都對“經濟學提綱”(8條)關注不夠。湯姆·洛克曼和加拿大學者馬塞羅·默斯托雖然注意到這一點,但是沒有領會到其要領和精髓。前者認為“《導言》結束語是一系列短小而重要的關于藝術和文化的說明”;后者認為這是“馬克思對他計劃在他的著作中要闡述的八個論點所做的簡短的和片斷性的論述”,“其焦點是物質生產和藝術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關系…,而把其中涉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法思想”亦即“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概念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以及關于生產關系兩分方法等原創性思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而已。
第一,從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學說的本質特征來講,就是構建了生產力一一生產關系這一經濟學邏輯體系的核心結構,凸現“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概念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邏輯運動。由此而規定了中國經濟學體系的本質特征。
第二,區分了原生的生產關系和“非原生的生產關系”。前者是位于抽象層次上的第一級的原生的生產關系,而后者正是上升到具體層次的“第二級的和第三級的東西”、“派生的、轉移來的、非原生的生產關系”,亦即生產關系的表現形式、實現形式或發展形式。雖然,他沒有提出關于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概念和用語,但是,他綻露了馬克思關于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理論的思想萌芽。人們所熟知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實際上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或發展形式。馬克思實際上是第一個以社會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家。
第三,生產關系派生理論或者生產關系兩分法,區分了原生態的生產關系和非原生態的生產關系。后者是橫亙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中介范疇理論。生產關系是不可能直接與生氣勃勃的現實生產力發生作用。我們不能犯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抽象過度的邏輯錯誤。它必須通過一系列中介范疇,例如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發展方式——經濟政策等,即“第二級的和第三級的東西”、“派生的、轉移來的、非原生的生產關系”,亦即生產關系的表現形式、實現形式或發展形式,才能與現實的生產力相結合,并且適應或回應現實生產力的。
性質和革命品性。生產關系——中介范疇——生產力理論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否則,我們可能要犯李嘉圖式的錯誤,變成只會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法標簽的教條主義者。
因此,正確選擇推進生產力發展,誘致生產關系革命、變革或完善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平衡發展的突破口,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說,實施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突破口是已成為生產力發展桎梏的私有化經濟制度,鄧小平發動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那么,現階段的突破口是嚴重影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平衡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應該強調指出:現階段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升級的突破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所要著重表述的問題。
另外一個爭論問題是關于政治經濟學“六冊計劃”結構、《資本論》“大寫的邏輯”,這兩大邏輯結構的相互關系和地位之爭論已逾百年,應該強調指出:
(1)“六冊計劃”,即馬克思從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6個方面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提供了建立科學體系的框架和方法,從整體上代表了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的最高成就;(2)完成“六冊計劃”首冊《資本》篇的《資本論》,是該體系的基礎或“精髓”部分,并形成一個始基性體系,但是并未完全改變其“小圓圈”(抽象層次上經濟學范疇的辨證運動)的邏輯定位;(3)尚未完成的“續篇”(“六冊計劃”第2—6冊)通過經濟學范疇上升到具體現象層次上的“大圓圈”辨證運動,再現以世界市場為最高具體的“總體”;(4)《資本論》和“續篇”,“小圓圈”與“大圓圈”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邏輯體系整體,因此,馬克思期待后人“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資本論》“續篇”,最后完成“六冊計劃”邏輯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把《資本論》邏輯結構等同于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學說的全部內容。馬克思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半截子化”是政治經濟學體系僵化和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極有必要用完整的關于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的學說來指導和建立科學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其意義在于:這是一項“去標簽化”、“去空洞化”,凸現其指導思想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基礎工程;而有沒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并取得話語指導權的經濟學體系,這也是衡量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