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體育經濟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低碳的內涵以及我國低碳未來低碳,簡單說就是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氮)排放,它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生活方式、低碳藝術等,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內容。進入21世紀,國際形式發生重大變化,環境、能源、氣候壓力日益加劇。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中國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下,提出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重大舉措。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個熱點議題,低碳革命開始了,中國無疑也是這場革命的一個重要參與者。低碳的世界,是中國未來的世界,也是中國發展的道路。低碳的時代,各種產業的發展和營銷也需要變革,體育經濟自然而然也要進行自身的變革,才能適應低碳社會的發展,跟上低碳時代的步伐。
2目前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1]。體育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市場主導型和政府參與型。它主要具有兩大方面的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體育經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中國的體育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近階段來,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2.1體育產業的比重逐漸提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體育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經濟發達地區增加值已占我國GDP比重的0.7%左右[2]。根據《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的可知,從體育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來講,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對GDP的貢獻與歐美、日本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的體育消費品占30%左右,而歐美國家達到60%,這是令人遺憾的。但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潛力是巨大的。
2.2體育產業的不斷拓寬和延展我國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寬,并從海外吸納,既包括有形資產的經營,如各種體育用品的銷售、體育場館的建設,也包括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體現在各類重大體育賽事的運作過程當中,同時對商標的使用權、電視的轉播、體育贊助以及體育明星廣告的開發和利用都在逐步發展和完善。此外,NBA在中國的成長,促進了中國體育經濟的發展,打開了一個龐大的市場,豐富了體育的無形資產;另一方面,沖擊了中國的CBA職業籃球聯盟,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和反思。
2.3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框架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框架是由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游市場、體育場館建筑業、體育會展業等組成的并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以體育產業為主體的市場。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的國際馬拉松尤為盛行,并且受到上萬群眾的青睞。其中,北京馬拉松、上海國際馬拉松、大連國際馬拉松以及廈門國際馬拉松合稱為國內四大城市馬拉松,這一賽事的舉行,不僅拉動了地方健身娛樂市場,還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體育無形市場的發展。
2.4國家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了重新調整,修訂后的3次產業劃分將體育產業與文化和娛樂業一起組成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其中體育產業包括體育組織、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3個門類[3]。由此可見,體育產業的地位明顯得到提高。2008年6月18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正式頒布了《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體育行業首個具有約束力的國家統計標準,體育產業再一次被重視以及地方各種體育市場管理條例的頒布,如《重慶市體育市場管理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重慶市實際,制定的條例。另外,作為行業內的第一本學術研究報告——《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09)》的誕生,也凸顯出了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位置。這份報告是以黨和國家政策方針作為指導,描繪了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體育經濟的發展也就有了保障,發展的步伐也將加快。
3低碳時代對體育經濟的影響
3.1“低碳生活方式”進行體育健身休閑運動等到2008年,全國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從業人員15.03萬,實現增加值74.49億元,增長幅度連續兩年超過20%,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是體育產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4]。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且規模會越來越大。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以低碳生活方式進行體育健身休閑主要表現為:(1)“走出去”健身而不是開著空調和跑步機在室內流汗,而是選擇快走或者騎單車的方法來取代跑步機;(2)選擇低碳的交通工具,即在去健身的路上少開甚至是不開汽車,而是選擇騎單車或者電動車或者乘公交車,還可以步行;(3)選擇低碳的運動裝備。耐克、樂卡克、李寧等品牌的部分服飾采用了相對較“低碳”的有機棉、竹纖維、彩棉等材質制成,不僅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也防止了化學劑的二次污染;(4)走“泛輕體育”的發展道路?!拜p體育”是歐美體育界提出的一種體育運動方式,較為適合大眾的健身。輕體育相對于大強度、高能耗的體育活動而言,具有能耗低、強度小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它不僅在負荷上的“輕”以愉悅身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還能以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個人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5]。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下的“低碳健身運動”,如爬樓梯已經成為一種有效且時尚的健身方式,在國內外都有相當大規模的爬樓梯比賽了:美國紐約號稱“爬樓梯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帝國大廈爬樓梯比賽;英國倫敦金融城的“42塔”大樓爬樓梯比賽;國內的重慶CBD城市爬樓比賽以及深圳市的“地王大樓”爬樓梯比賽等,這樣的“低碳健身運動”是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種演化,是低碳發展的需要,理應大力提倡,予以重視,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與鼓勵。
3.2“低碳模式”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場館建筑業等到2008年,全國體育用品從業人員為234.13萬,實現增加值1088.31億元,體育場館建筑業從業人員3.35萬,實現增加值49.16億元[6]。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建筑業的前景更是被看好。如此看來,這既是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機會,但也是體育經濟發展的挑戰。因為在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下所醞釀的產業革命,就是一個“高碳時代”向“低碳時代”轉變的革命。這就要求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首先是開發和采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如棉、麻等天然織物,它們不像化纖那樣是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稱的。因此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污染物相對較少;其次是生產過程的技術改進,這就要求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要把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程度作為最終的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產品在原料獲取、生產加工制造、運輸銷售、使用及回收處理等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影響;最后是要提升體育用品制造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由于在產業的全球化發展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都是從產業鏈條中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的勞動密集型環節起步的。這就決定了僅僅依靠簡單的組裝加工產業,是無法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更無法獲得充分的競爭能力。因此,要求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必須加快技術研發步伐,加速產品升級換代。此外,對于體育場館建筑業,應該科學統籌體育場館布局,合理規劃體育場館規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合理規劃不同規模體育場館建設布局。2008年底,我國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將達到104萬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7.9個[7]。在如此低的個人擁有體育場地比例的情況下,我國很多地方都把體育場館的建設作為城市標志性建筑,致使場館建筑規模過大。不僅造成了大型運動會后觀眾看臺的長期閑置,而且還給政府造成了財政負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體育場館的規劃、建設要處理好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全民健身體系的建設相適應的3個關系。其二是降低體育建筑能耗,引導培育并規范體育場館建筑節能市場。目前我國建筑能耗是十分驚人的,建造和使用直接、間接消耗的能源已經占到全社會總耗能的46.7%,這一嚴重的體育場館建筑耗能問題值得反思,所以提出場館的環保節能是正確的,是符合時展需要的,這就要借助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推動規范性建筑節能市場的形成,促進節能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3.3“綠色渠道”規劃體育旅游業、體育會展業等由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以及體育培訓業帶動起來的體育旅游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健身休閑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博鰲國際旅游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介紹,所謂體育旅游,就是參與體育活動的旅游,或者是觀看體育比賽的旅游,或者是尋訪體育文化景點旅游[8]。體育旅游業是旅游業的一部分,因此體育旅游業與旅游業一樣在其生存和發展上要依賴于自然、社會、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了有關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各地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和堅持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兩條原則。這就要求了體育旅游業同樣要以“綠色規劃,綠色開發,綠色利用”的模式來發展自身。例如,海南的體育旅游業,它依靠自身山、水等優質自然環境,擁有了“亞洲頂級、國際一流”美稱的國際自行車環島賽。此外,它還依靠良好的沙灘資源,舉辦了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和亞洲沙灘排球錦標賽;加上近階段舉辦的國際沖浪賽、海釣賽等休閑體育賽事,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吸引了眾多的旅客。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海南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海南體育經濟的發展?,F有運動項目,對體育場地的調查范圍較為廣泛。如果以后開展新項目只需添加專項指標即可,因此指標體系的發展性很好。
4建立統計指標體系的意義本研究通過訪談法建立初步統計指標體系,并采用專家論證法、專家效度法、因子分析法等對指標體系不斷的修正和完善,建立了安徽省體育場館統計指標體系。其包括基本信息、場館性質、經營狀況、場館類型與基本設施等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安徽省體育場館統計指標體系研究要緊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汲取改革成果,謀求自身的不斷完善,而且要努力通過對“指標休系”的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向題,開拓改革之路,為完成安徽省體育建設目標貢獻力量。建立完善的體育場館統計指標體系,還需要充分發揮省體育局的協調監督作用,使安徽省的體育場館統計指標體系形成一個縱串橫聯、條塊結合、多層次、有序化的模式。此外,體育場館的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還能直接或間接的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結語安徽省體育場館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為眾多體育科學研究者開辟了廣闊的研究領域。今后,隨著“指標體系”的逐步實施,必將為安徽省體育發展戰略決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