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經濟發展對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截至2008年為止,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于5000多億美元,并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而中國的體育產業起步晚,規模小,預計到2010年體育產業的產值可達281.2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可望達到0.3%,但這一比值發達國家已達到1%~3%之間,有的甚至達到5%,可見體育產業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研究其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區地處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從經濟發展程度判斷,研究認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體育經濟發展落后于全國體育經濟發展程度十年左右。
一、西部地區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培訓了從事調查和采訪的專門人員近100人。通過問卷形式調查了西部12個省、市、區約9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902份,回收率87.8%。通過走訪、電話、因特網等方法采訪了183名有代表性的單位領導、教師、社區體育輔導員。
2.文獻法。通過圖書館、英特網等渠道,查詢、翻閱有關專著約20部,論文100余篇,報紙150多份。
(二)調查結果
1.體育人口。若將中國7~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目前中國體育人口總數約為38.2%左右。這一數量低于發達國家,而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體育人口在20%左右,遠遠低于全國水平。性別結構:中國體育人口中男性約62%,女性約占38%。西部地區體育人口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比例與全國水平相吻合。年齡結構:中國西部地區60歲以上年齡體育人口占西部總體育人口的30.2%,15~25歲年齡為18.2%,37~47歲年齡為9.2%,48~59歲年齡段僅為3.3%。這與全國體育的“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類同。全國體育人口16~25歲最高,61~65歲次高,41~45歲最低),這種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不是體育人口的理想年齡結構。青壯年人對體育的疏遠,既不利于中國勞動力主體的健康狀況,也不利于中華民族長遠的體質改善。民族分布:漢族在體育人口中占95.3%,共4億;各少數民族占4.7%,共0.2億,中國各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數民族體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說是低于他們在總人口中的實際比例的。中國西部地區是全國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地區,在調查中有37.4%是少數民族,體育人口為少數民族總人數的8.52%,是一個很低的水平。城鄉比例:由于受經濟、文化、自然環境和思想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城鄉差距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差距。具體表現為:省會城市好于全省,經濟發展程度好的地區好于經濟發展程度較差的地區、城市好于農村。據調查:中國全部4.16億體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約為2.292576億;農村占44.89%,約為1.867424億。而我們對西部地區農村調查的10934人中,體育人口只有514人,僅占4.7%,因此增加西部地區體育人口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廣大農村。以陜西省為例,西安市體育產業產值占全省的近40%,關中地區體育產業產值占全省的68.6%,而城市體育產業產值占全省的86%。
2.體育行為。調查分析認為,西部地區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覺鍛煉的積極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忙、任務重,加上沒有引導與組織,極少參加健身活動。有些人有參加健身活動的愿望,但是由于不懂得鍛煉的方法,缺乏場地器材等,從而影響個人健身行為。
3.體育消費。西部地區大部分人群體育消費意識淡薄。由于受封閉的地理環境制約和傳統觀念以及經濟收入低等因素的影響,“花錢買健康”的觀念還未被群眾廣泛接受。西部地區人們希望承受的體育消費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年平均消費10元~20元和20元~30元。超過50元~100元的體育消費寥寥無幾,其中男性占3.6%,而女性僅為0.3%。據調查,西部地區人民對群體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為:要求建立配套的體育場所,占28%;要求進一步宣傳,占20%;希望能有專人指導體育鍛煉,占15%;希望建立健全群體的法規政策,占10%;希望進一步開放體育場館,占16%;其他有11%的群眾對群體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說不清楚。另外,西部地區體育生產企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形式不規范、經營方式落后、生產和經營產品數量和品種單一、營銷手段陳舊,創造需求能力不足,缺乏與國內、國際著名體育用品制造商的競爭能力。部分體育本體產業進入的門檻高、投資收益率低,投資者信心不足。城市居民對體育的投入主要以運動服裝、器械等實物消費資料為主,占體育消費支出的90%以上。而這種情況下,除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少數項目外,多數項目缺少群眾基礎。體育消費觀念還未完全轉變,消費結構也不盡合理。
4.體育場館建設。中國體育場館的建設由東向西呈逐級下降趨勢。根據2006年全國局長會議公布:中國擁有符合普查標準的體育場地81萬個,全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累計投入432億元。在體育場地建設投資中,東部地區投資占全國總額70%,而占有大部分國土面積的西部地區僅占全國總額的10%。
二、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西部地區體育產業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體育產業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水平低,就目前的情況看,主要是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社會文化背景和傳統消費習慣和產業意識等諸因素的制約。主要表現為: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布局不均衡,體育產業的主體不夠成熟,本體產業效益不突出,體育市場不完善,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度低;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后。
1.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是體育產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從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看,人們的消費走向大體分成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是滿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階段追求文化娛樂;第三階段追求健康,而且追求健康的潮流是經久不衰的。目前,西部地區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經濟發展水平在國內仍處于較低水平,人民生活總體上剛剛達到小康水平,部分城鎮居民尚處于溫飽階段,還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來發展體育產業。同時,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省會城市如西安
、蘭州、銀川、重慶等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相對應這些地方體育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而新疆、西藏整體上則相對落后,廣大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經濟水平相當落后,例如,陜西的陜南地區和寧夏的西海固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發達及不均衡嚴重制約了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極大影響了體育產業的發展。
2.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的制約。外部環境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制約是多方面的,比較突出的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特別是政府在體育領域中體現的行政意志。缺少優惠的體育產業扶持政策,體制單一僵化,法制有待于進一步健全。至今尚未完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育管理體制和產業運行體制,與區域內的文化、衛生、教育產業相比,體育產業劣勢較為明顯。主要表現:一是國家把體育作為福利性的社會事業來辦,導致體育產品難以進入市場,體育領域生產活動及生產要素處于壟斷狀態,體育市場的主體難以確定,市場處于封閉狀態。二是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的職能高度集中,辦事過多,管理過少,單項運動協會、群眾性體育社團的作用被淡化,社會辦體育的熱情受抑制。這種體制造成體育供給和需求都受到抑制。
3.社會文化背景與傳統消費習慣的制約。以陜西關中地區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一種古老而又封閉、保守、自足的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桎梏著西部人的思想,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等傳統的保守觀念,以及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西部人的思想不夠解放,競爭意識薄弱,改革步伐小、力度弱,從而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制約了體育產業的長足發展。同時,受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意識、消費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變,各種傳統的陳舊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注重物質性消費,輕視或根本不懂服務性、精神性的消費。廣大農民還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為體力勞動與體育鍛煉沒有多大差別;大多數城市居民則認為只要購買體育服裝、體育器材、參加鍛煉就行了,而不重視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采取相應的健身方式,缺乏體育服務消費觀念。
4.產業意識的制約。突出表現在產業意識淡薄,人們對體育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福利性事業的觀念上,對發展體育產業重視不夠。據了解,無論是整個西部地區還是各個省、市、自治區乃至各地方省市,體育產業發展都沒有列入國民經濟乃至第三產業發展計劃,體育產業主管部門也缺乏對全社會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規劃,全社會體育產業基本上處在自生自滅、自我發展的狀況。與文化、宣傳、教育產業相比,劣勢較為明顯,缺少優惠的產業扶持政策,缺乏優秀經營人才、法制不健全,致使規范經營行為和市場秩序的工作陷入被動。
三、西部地區體育產業開發的戰略思考
西部地區的體育產業發展不僅晚于發達國家半個多世紀,而且還晚于發達地區至少十年。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的運行機制、市場培育、經營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探討研究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的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解決好下面兩個問題: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是體育產業領域的根本問題。管理制改變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在體育產業發展中政府要管;第二,由誰來管體育產業;第三,怎樣管理體育產業等。西部地區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要階段,轉變政府職能是這一歷史階段的主要任務。轉變體育管理體制,主要應從大一統的體制轉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社會多方辦體育的新體制上來。把體育推向產業化的軌道,體育體制由直筒式向橫向聯系轉變,實現辦體育由只發揮國家和地方積極性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轉變,實現體育投資主體由國家單一化向社會多元化轉變,從而形成多層辦體育事業的格局。改革體育管理體制,使政府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通過機構管理體育,建立健全中介、咨詢和研究機構,從而形成體育產業生產、科研、流通、咨詢服務和戰略研究的完整結構。同時,主管部門要下放權于企業,使之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成為既是生產經營的主體,又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在與國際、國內體育市場的對接中發展壯大,從而建立和發展一大批體育產業賴以形成的體育企業群體。體育產業的運行機制是體育產業領域的重點問題。主管部門要把體育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來開發,把各類體育資源納入市場來配置,構建體育大市場體系,并在不同區域形成極具規模的區域市場和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以牽引體育產業的興起。伴隨著經濟和法律杠桿的啟動,運用金融、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制定和完善體育經濟政策和體育市場管理等權威性、法律性文件,規范政府管理行為,促進體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破除一切束縛體育產業發展的條條框框,形成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政治導向、觀念導向和產業導向,引導和支持體育產業迅速健康地發展。
四、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和完善體育產業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這是加快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確保體育產業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
2.健全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政策,將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納入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通過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投資體育。有了社會的廣泛參與,才能加快體育產業的社會化、產業化。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差別稅率和減免稅政策,鼓勵社會投資體育休閑項目的經營、開發和引進新型體育服務項目。對公共體育場館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營業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稅,充分發揮場館在體育服務業中的基礎作用和實現體育資源社會共享。
3.加快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長期以來,體育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按市場經濟模式來培養的,即分體育競技人才、體育教練人才、體育教育人才、體育科技人才、體育管理人才、體育裁判人才等劃分的,熟悉金融、財會、稅制、營銷、策劃、中介等方面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稀缺。人才的匱乏已經嚴重制約了中國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步伐,也影響了體育市場的開發。因此,應當采取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加快體育經營人才的培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可以是體育系統內部現有的人才,加強體育產業開發管理的培訓,或大膽引進系統外人才,廣納天下賢士。
4.不斷擴展體育產業新領域。由于市場經濟發展對資源發揮著配置作用,能使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潛力,體育產業關鍵要把市場培育好。首先,要著力把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體育旅游市場等作為體育產業的重點來培育。對帶動體育技術培訓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用品市場和體育中介市場的發育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其次,要不斷加強基礎工作的研究,通過制訂行業規范服務標準,切實保障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培育規范體育市場發展體育產業提供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創造有利條件。
5.培育中介組織,加大無形資產開發力度。體育市場中介服務是體育無形資產開發的重要基礎,是中國加入WTO后體育產業面臨沖擊最大的領域,同時也是中國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因此,大力發展體育市場中介組織,推廣、代辦、經紀、咨詢等體育市場中介服務是逐步解決體育中介這個市場“瓶頸”的必由之路。
6.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多元發展體育產業。發展體育產業僅僅依靠體育部門一家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發揮體育部門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揮社會各界的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優勢,多元發展體育產業。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讓民營經濟在投資發展體育產業中唱主角。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謀發展,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參股、收購、租賃等形式,參與體育產業經營開發,參與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參與社區體育服務、體育中介服務,形式不同所有制共同發展體育產業的格局。體育職能部門要抓住體育改革的契機,鼓勵支持在職和富余人員自辦、領辦、聯辦各種體育產業實體,努力營造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發展體育產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