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經濟角度的農業增長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是我國對生態經濟研究的發起人,其后經過眾多學者的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經濟學研究。沈滿洪教授認為,“生態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以生態規律為基礎研究生態經濟問題,以生態經濟系統的內在矛盾為動力,以實現生態社會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其基本矛盾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二是人們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的日益增加與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這兩個矛盾的日益突出,才引起了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對資源生態環境的視?!?王松霈指出,經濟問題是世界范圍內頻繁發生各種生態經濟矛盾的實質;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生態經濟學不僅是簡單地研究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而且也研究生態與經濟作為統一有機整體運動發展的規律問題。社會物質資料循環運動的過程就是人與自然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所以,社會物質再生產與人類占有自然物質的不斷進行的同時也將其廢物返還自然,這也成為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另一種形式,并構成了人與自然之間最基本、最本質的聯系。它們以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和價值增殖為中介,將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進行了有機的統一。可以說,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運動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價值轉移和增殖以及四者內在聯系的一般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我國農業發展的“非生態性”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認識到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綠色措施來促進其發展。然而,我國對生態農業的認識仍僅局限于局部的農業經濟循環發展方面,比如采用種養殖業復合系統、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種加復合模式等,沒有從體制等更深層次來探討實現生態農業的可能性,這大大延緩了生態農業實施的進程。而我國農業基礎的薄弱、落后的發展現狀則成為制約實施生態農業的最大障礙。首先,土地經營規模不大。實踐證明,規模化的土地經營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發達國家的土地經營規模較大,范圍從幾公頃至幾百公頃不等,而我國則由于歷史與現實情況多采取以家庭或農戶為單位的土地經營模式,人均、戶均耕地面積相比發達國家都十分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態規?;r業模式的推廣與展開。
其次,農業資源擁有量不足。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資源,而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則是影響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耕地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糧食供應的減少,全球不得不面對可耕地面積逐步減少的局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有關報告,全球用于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在本世紀80年代初以前的人類歷史上一直呈增加狀態并于1981年達到最高紀錄,從此以后就逐漸減少。倘若世界人口增長率保持目前水平,那么,人均占有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到2030年時將只剩下1.2畝,僅相當于1980年的一半。而我國農業資源擁有量從總量上來看居世界前列,然而,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卻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這兩個指標都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根據國土資源部2010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已從上年的1.43平方米減少到1.41平方米;糧食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糧食不僅是生活資料,更是一種戰略物資。糧食是否安全不僅關乎一國生產生活,更危及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就是糧食可以不斷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2030年,我國糧食需求量預計達到6.75億噸,人均只能維持在400公斤左右的最低安全限度,這種嚴峻的局勢使得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徑就變得急迫且必需了。再次,人口規模的爆炸式增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相關材料顯示,1995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57億增加到98億。而我國至2030年總人口峰值將達到16億,并且這一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
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現有自然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量是8至17億,不斷增長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及農業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壓力。不僅如此,我國人口素質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總的15.88%,文盲率為12.1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4%,大學以上(含相當于大學水平)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人口總數的0.06%。大量低素質的人口不僅在客觀上助推了人口的惡性膨脹,而且還阻礙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科技進步,嚴重制約了資源與環境永續良性循環的實現。
最后,科技貢獻率處于較低水平。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體現在農業方面就是依靠農業科技含量的增加來實現成本的降低以及產量、質量的增加與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經成為衡量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雖然截至2011年,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45%,其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技貢獻率分別為42.4%、31.4%、42%和45%,使我國成為世界糧棉油生產和畜禽、水產養殖第一大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的提升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較大貢獻。但與美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近70%相比,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還很低。究其原因,美國政府對農民自身文化素質教育和農業推廣的投入對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起到了很大作用。農民在美國農村也是弱勢群體,美國政府在教育和推廣服務中提高了農民的生存競爭能力,全美100多家農學院、農業實驗站及遍及各地的縣級推廣站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僅如此,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是衡量科技貢獻率高低的標準。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在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我國由于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大量存在,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不十分普及,現代化水平的較低。2003年,全國農業機械原值達到3362億元,鄉村農戶平均擁有農業機械原值1300多元,占農村住戶年末每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的25%。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04億千瓦,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31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l494萬臺,其中大型拖拉機97.26萬臺。聯合收獲機36.22萬臺。平均每667.102平方米耕地擁有拖拉機數量0.77臺,配套農機具1.18部;每百戶擁有拖拉機數量6.1臺。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3%,其中機耕水平47%,機播水平27%,機收水平19%。
總之,我國農業土地經營規模、農業資源擁有量、人口規模、科技貢獻率等一系列指標都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才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構建生態農業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美國土壤學家阿伯衛奇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他認為,生態農業是將生態學原理與系統科學方法進行有機結合,使用現代農業技術來取得科學成果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沃爾辛頓指出,生態農業在生態上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能量上可以實現自我維持,在經濟上可以保持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以實現可接受的農業系統。與國際學者對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同,國內多數學者認為,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在一定區域內所實施的有利于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是人們自覺地按照生態學規律、生態經濟學規律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起來的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結合而又各有側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識密集型的集約化農業。盧永根與駱世明教授認為,凡是把生態效益列為發展目標,并且自覺地把生態學原理運用于生產之中的農業,都可以稱為生態農業。實踐上,我國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有效地融資為一體,其實質是把農業生產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尋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同步發展,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生態農業將“生態”作為其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內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來把握生態經濟規律,構建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其次,生態農業強調生產經營系統的良性循環以及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再次,生態農業是依靠技術進步,綜合運用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生態與經濟高效良性循環的技術集成型產業。第四,生態農業是充分利用土地、生物、技術、信息等資源,將農、林、牧、副、漁、加、商等諸業有機結合,以資源持續利用為基礎的綜合農業。第五,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形成農、工、商、貿一體化產業化經營體系。第六,生態農業是具有主導性、多樣性、層次性、區域性,即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特點的生物與其環境相適應的良性生產系統。最后,生態農業強調農業環境的配套建設,充分考慮系統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大尺度的農業生產系統。生態農業建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增強我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首先,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生態農業是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逐步發展形成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支持的功能。我國幅員廣闊,地理條件條件復雜,農業資源和生態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區域差異顯著,所適用的生態農業模式各不相同。各地應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特點,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在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模式類型中,加以科學選擇、改造和運用,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而更新、發展,以取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并不斷提高。
其次,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農業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與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態系統和資源的破壞。目前,我國化肥、農藥施用過量,嚴重污染了水體、土壤、大氣,農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過量,土地污染正在加劇,農業生產殘留物如秸稈、畜禽糞便等不合理利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要鞏固、改善農業發展的生態基礎,必須加強宏觀調控與管理,強化環境污染的防治,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合理配置、利用農業環境資源,退耕還林、還草、還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再次,加大科技開發和推廣的力度。生態農業的技術實質是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工程,具有多學科、跨行業、技術密集的特點,需要有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成熟的配套技術來支持,因此要十分重視科技進步,增加科技投入含量。要認真總結各地生態農業模式的成功經驗和研究設計更有效的模式及其配套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地推廣已有的科技成果,使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對于一些重大的關鍵技術難題要組織科技人員進行重點攻關,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高我國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運用能力和生態農業建設水平。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建立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生態農業建設技術隊伍。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及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通過技術攻關和技術組裝配套,建立起一套低耗、高效、優質、安全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運用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推進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肥料、動物疫苗、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制與產業化。最后,加強政府管理與引導。生態農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很多部門,特別是農、林、水、環保和計劃、科技、財政等部門,只有政府的協調下,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才能保證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政府應做好規劃,加強引導,制定和實施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綱要,確定出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和實施措施,做好與國民經濟總體發展規劃及各部門發展規劃的協調。運用生態農業模式要立足本地,實行個人、集體、國家相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農民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要把生態農業建設同農民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結合起來,尊重農民的意愿,用效益吸引的辦法,鼓勵多投入、多產出,增加經濟收入。
結束語
任何一種農業發展理論的產生都基于深刻的時代背景,當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受制于信息化時代與生態背景時,資源稟賦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就應該根據時代的新要求進行動態的調整。因此,在生態經濟視閾下,我國農業發展應該堅持走“綠色”路線,通過有針對性地研究社會、政策、市場等相關要素來順應生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并且通過辨析生態經濟與生態農業的內涵和兩者之間的關系,來尋找生態經濟視閾下的綠色農業發展策略和路徑,為產業及社會的共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牛文浩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