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灰色關聯分析的社會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填海社會經濟驅動因素指標選取
填海規模是指在一定的年期內,逐年通過審批實施的填海面積的累積總和。填海是一種引致需求,受多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1)海岸帶人口增長。填海的原因在于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人口增長是土地資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優越的地理環境,海岸帶一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黃金地帶,2005年,包括大連在內的由24個城市組成的沿海城市帶吸納了全國約37%的流動人口;2010年末,沿海城市總人口約2.4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1%[15]。同時,人口的過度集中往往帶來快速的城市化,有研究表明,1929-1954年的美國每增加1個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增加0.105hm2[16]。本文選取年末戶籍人口和市區人口比例表征區域人口水平,并預期這兩個因素對填海規模有正向影響。(2)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經濟活動的增長帶來了對工業、商業等各種經濟活動的建筑空間需求。我國填海以建設用為主,建設用圍填海計劃指標被認為是海上建設用地指標,是陸地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重要補充,主要用于港口碼頭建設、臨港工業園區建設、城鎮建設等方面。與此同時,填海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又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地區生產總值(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及固定資產投資額表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預期這3個因素對填海規模有正向影響。(3)海洋經濟發展。對于沿海地區來說,海洋經濟逐步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海洋產業發展本身亦有一定的填海需求,以大連市為例,在遼寧沿海經濟帶加速開放開發的大形勢下,其港口建設、臨港工業發展等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填海需求,同時,作為一個旅游城市,隨著大連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游艇碼頭建設、海岸景觀建設等也會產生較大的填海需求。因此,以港口貨物吞吐量表征海上交通運輸業發展水平,以旅游總收入表征濱海旅游業發展水平,并預期這兩個因素對填海規模有正向影響。(4)填海獲取土地成本低廉。我國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轉為建設用地需要實現土地占補平衡,而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護,獲取建設用地比較寬松,且填海成本和形成的土地價值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差,Davis指出填海造地工程對工業化后期的日本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陸地產價格昂貴[13]。填海獲取土地成本相對低廉,面對填海造地后的巨大收益,填海方必然存在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因此,選取綜合地價增長率來表征沿海城市的地價水平,并預期該因素對填海規模有正向影響。
2大連市填海概況
大連市是我國海洋大市之一,橫跨黃海和渤海,大陸海岸線全長1371km,擁有廣袤的海域資源。截至2009年,大連市20m以淺海域開發利用總面積達到466059hm2,其中灘涂占31.6%,0~5m海域占31.8%,5~10m海域占20.7%,10~20m海域占15.7%。1990—2009年,大連市累計填海面積達6328hm2,大連市2009年累積填海區域空間分布顯示填海區域主要分布在大連市區的小窯灣、大窯灣、大連灣,以及位于渤海的長興島。根據大連市通過審批的填海情況來看,大連市填海用途主要為城鎮建設、港口及配套設施、船舶工業、核電等臨港工業、濱海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漁業基礎設施等。其中,港口及工業填海一直占據絕對高的比例,尤其是2008年,幾乎全部新增填海活動都是為了港口建設或臨港工業的發展;漁業基礎設施填海所占比例非常少,僅2006年超過了20%。2005年,遼寧省提出沿海“五點一線”開發戰略,“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和“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區”成為“五點一線”戰略中的兩點,大連市沿海重點發展區域陸續實施填海工程來緩解工業及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緊張的矛盾。截至2012年6月,大連市兩個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獲得國家海洋局批準,圍填海面積合計近5000hm2,同時,5個區域建設用海規劃正在報批過程中,規劃類型主要為港口航運、臨港工業、城鎮建設、工業區等單項或多項復合型用海。
3.1灰色關聯分析法由于填海社會經濟驅動因素之間以及因素與主行為的關系十分復雜、不夠明確,呈現為典型的灰色系統特點,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分析比較困難。同時,由于每年新增填海規模統計相關數據有限,樣本量較少,加之采用遙感手段提取的數據沒有統一的評定標準,使得樣本不盡符合一般定量分析所要求的規律條件。灰色關聯分析可以克服一般統計方法追求大樣本、典型分布、計算工作量大、有時與定性分析大相徑庭的弱點,同時,它還可以對一個系統發展變化趨勢提供量化的度量,非常適合動態的歷程分析。因此,采用基于灰色理論的灰色關聯分析法來分析不同社會經濟驅動因素對填海規模的影響程度。灰色關聯分析法是一種用灰色關聯度順序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次序等的方法,步驟如下:(1)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序列狔0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序列狓犻。(2)對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常用的數據處理方法有初值化處理、均值化處理、極差化處理、極值化處理等,本研究對原始數據采用均值化處理。
3.2數據來源本研究中,參考序列狔0為大連市填海規模,比較序列狓1至狓8為衡量人口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及地價水平的指標。大連市填海規模為每年新增填海造地面積累加結果,從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中提取大連市2006—2011年的填海數據,該指標統計的是大連市每年通過審批的填海面積總數。同時,采用大連市1990年、2000年和2005年3個年度的高精遙感影像提取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兩個時間段的填海數據,1990—2000年,2000—2005年兩個階段中每年新增填海面積取遙感影像分析數據的平均值。2000年、2005—2011年大連市的年末戶籍人口、市區人口比例、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港口貨物吞吐量、旅游總收入、綜合地價增長率等8個指標數據可根據歷年《大連市統計年鑒》及中國地價網直接觀察到,各指標值具體見表1。
3.3結果分析采用均值化處理原始數據,按上述步驟求取灰色關聯系數及關聯度(表2),關聯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大連市填海社會經濟驅動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結果顯示:(1)經濟發展水平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與大連市填海規模的關聯度均超過0.8,說明大連市經濟發展水平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對填海活動有較強的驅動作用。(2)指示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與大連市填海規模的關聯度均超過0.9,說明大連市經濟增長尤其是快速的工業化產生了大量的填海需求,工業化不僅加速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也膨脹了沿海地區的填海速度。雖然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大連市圍填海規模的關聯度相對略低,但也達到了0.882,說明大連市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長對填海造地面積的增加也有較強的帶動作用。(3)指示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中,旅游總收入與大連市填海規模的關聯度略高于港口貨運吞吐量,說明大連市通過大量的填海式的濱海景觀或旅游設施建設來發展濱海旅游業,反之,濱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又進一步催生了填海需求。(4)人口水平的指標與大連市填海規模的關聯度基本相等,約為0.731,說明大連市人口數量和人口城鄉結構的發展基本一致,人口水平對大連市填海活動的驅動作用一般。(5)指示地價水平的綜合地價增長率與大連市填海規模的關聯度僅為0.669,說明地價水平并非是大連市填海活動的主導因素。大連市2005—2011年的綜合地價增長率與圍填海規模的關聯系數在0.335~0.969之間,波動幅度較大,顯然和大連市2005—2011年綜合地價增長率本身變化幅度大直接相關,同時說明地價的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填海活動,但填海行為主體通常并非只是為了獲得填海造地的增值收益。
4結論與建議
(1)2000-2011年,大連市填海規模不斷擴大,其中2010年新增填海面積高達1807hm2,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填海行為主要基于兩點:一是我國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管理從總量上控制了建設用地的供應量,填海造地成為解決建設用地缺口的必然途徑;二是某些臨港工業(如裝備制造業、船舶修造業等)本身有一定的填海需求。圍填海計劃管理辦法出臺后,國家海洋局2012年向大連市下達的建設用圍填海計劃指標1000hm2,大連市應按照節約集約用海的要求,合理安排每年有限的圍填海計劃指標,優先保障國家重點基礎設施、產業政策鼓勵發展項目和民生領域項目的圍填海活動,同時規范及嚴格執行海域使用論證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圍填海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2)海洋經濟是大連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大連物流中心和東北亞航運中心建設、臨海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濱海旅游資源開發、海洋文化建設等方面必然帶來填海規模的擴張。但海洋產業不能盲目擴張,必須根據產業規劃及海洋資源條件合理布局,減少不同產業間的用海矛盾。漁業是最基礎的海洋產業,填海活動不可避免地破壞著漁業資源,近年來,大連市填海規模的擴張使得金州灣南岸的養殖區域,普蘭店灣南岸的養殖區域,謝屯沿海近海養殖區,登沙河口近海養殖區以及長興島沿岸圍海養殖區域逐步取消。在遵循海洋功能區劃的前提下,大連市制定了“遼寧沿海經濟帶大連區域用海規劃(2008—2020年)”,大連市各海洋產業用海應以此為依據,再結合每年的圍填海計劃指標做好空間布局。(3)大連市是一個人口低增長的城市,2000—2011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0.6%,遠遠低于填海規模的擴張速度,因此,人口自然增長對大連市填海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然而人口和生產要素具有趨向沿海地區移動的特征,大連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常住人口為669萬人,比同期戶籍人口多出83萬人,相比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而言,年均增長率為1.28%,超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2倍。在人口向海岸帶地區集中的形勢下,大連市應該按照政府引導與市場調控相結合的原則控制填海進度,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目標。(4)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價格和填海成本之間的價格差會促使有限理性經濟人產生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但追求填海造地形成的級差收益并不是大連市填海規模擴張的主導因素。在現有制度下,經濟主體趨向填海造地更多是因為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護問題,每年轉化為建設用地的指標會比較寬松,從而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因此,從制度方面來說,對于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海域,政府應該嚴格執行建設用圍填海計劃指標,同時要考慮填海造地的生態補償,調整填海造地的收益分配關系,降低填海行為主體比較收益的預期,從而抑制為獲取建設用地而產生的填海造地。
作者:蔡悅蔭王偉偉趙建華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