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由于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建設逐漸完成,電子商務得以在農村地區發展,彌補農村網絡消費市場,各個農村地區構建電子服務站,有利于農村居民進行網絡消費。正是由于消費環境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使得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也發生一定的轉變。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影響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互聯網經濟的主要特征
1.1直接性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中,互聯網自身具備廣泛性與普遍性特點,使得市場活動主體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交易,打破傳統經濟的束縛,市場主體可以直接和其他行為主體構建相互聯系,減少傳統經濟中的中介和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進而提高消費實現效率與經濟運行效率。
1.2便利性弱化傳統經濟中的“距離”影響,這是互聯網經濟的主要優勢和區別點,降低由于距離造成的社會經濟運行效率過低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傳統經濟下,消費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包括購物空間邊界和消費空間邊界,而通過互聯網平臺,打破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消費真正脫離于地理空間依賴性與時間束縛性,便利性較大。
1.3滲透性互聯網經濟的滲透性主要得益于互聯網自身的接納性與滲透性,互聯網經濟具有改善效用、提高效率的功能,市場中的各個行業都可以和互聯網融合,以改變以往的經濟活動運行模式,進而實現國民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融合,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經濟環境的融合,形成適應于互聯網經濟環境的新興產業。正是由于有大量新興產業的形成,大大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而居民消費行為也深受影響。
2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影響分析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普及,增加了農村地區使用互聯網的人數,互聯網在農村居民生活和工作中愈發重要。根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國農村居民上網人數已超過2.95億人,年增長率為9.5%。而單單從雙十一的交易額上看,已經從2009年的5200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135億元,這一大幅度增長,可以看出互聯網發展驅動居民消費增長的巨大作用。對此,本文采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論證分析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影響,在各個分位點上描述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2.1構建分析模型以國家統計局分析方式為準進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種類劃分,主要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和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消費等類別,根據互聯網經濟概念,本文以互聯網普及率(Int)、移動電話普及率(Pho)為主要指標,衡量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同時,選取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指標輸入到實證分析模型中,包括收入(SR)、消費價格指數(JG)、社會保障水平(SHBZ)等,各個指標要選擇取自然對數的方式進行處理,進而消除異方差影響,形成分析模型。InCj,it=ai+β1InIntit+β2InPhoit+β3InSRit+β4InJGj,it+β5InSHBZIT+μit,其中,ai為省份個體效應,而μit為隨機誤差項。
2.2數據描述性統計在數據描述中,參考互聯網經濟數據,選取20032015年的31個省份面板數據開展分析,包含農村居民上述8類消費中的支出項目、收入項目,還有消費價格指數對應的人均消費支出、可支配收入與消費價格指數表示等,根據地方財政社會保證支出和預算支持核算社會保障水平,做好數據篩選和處理,以保證計量結果的準確性。
2.3計量結果分析通過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來估計所得參數,利用R語言編程,獲取農村居民8類消費支出處于各個分位點的參數估計結果。從整體上看,Int、Pho等指標對農村居民消費支持具有正向影響,分析其原因是農村地區交通體系和商業配套體系不健全,而互聯網消費中面臨著種類多、價格多樣等優勢,滿足各類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而相比互聯網普及率而言,移動電話普及率對當地居民消費支出影響更大,即使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也具備智能手機購買能力。由此可得出以下結論。互聯網對農村居民八大消費支出存在正向影響;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主要為生存消費支出方面,其分位點越高,證明影響系數越大;移動電話普及率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更大,其影響特征為先大后小;移動電話普及率對農村居民結構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互聯網普及率;收入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
3依托于互聯網優化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幾點建議
3.1加強基礎建設,促進網絡升級現階段,互聯網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城鄉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差距依然很大,互聯網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影響才剛剛顯現,需要給予重視和關注。對此,為了保證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發展,要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工作,打下良好的網絡基礎和通訊基礎,制定農村地區基礎建設供給制度,加大財政投入,為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建設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同時,要優化建設隊伍,不斷提高建設人員的綜合素養,保證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建設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考慮到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影響,還要構建完善的移動電話服務體系,深化手機消費的作用和優勢,使其成為農村居民主要的上網工具,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
3.2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網絡能力在互聯網經濟不斷發展下,人們可以實時獲得所需信息,而互聯網經濟的價值在于人們獲取信息后得到的各種便利。相比于發達地區或是城市而言,我國農村地區居民所得到的往來信息化收益少,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居民互聯網使用能力不足,大多數農村居民認為互聯網是一種簡單的娛樂工具,缺少對互聯網經濟的正確認知,再加上接觸程度較低,無法發揮出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的促進作用。對此,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和宣傳,改變農村居民的互聯網經濟認知,提高網絡使用能力,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實際演練和知識普及,加深農村居民的認知和使用能力,進而刺激農村居民的網絡經濟消費活動。
3.3建設物流體系,形成經濟支撐物流體系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互聯網經濟消費。對此,政府要發揮出自身的主導作用,利用政策補貼或是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物流企業加入到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中,整合物流資源,推動優勢企業的兼并與重組,進而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物流服務水平。同時,要合理利用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致力于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的建設,形成集現代物流配送與高效信息管理系統為一體的物流服務體系,滿足農村居民網絡消費需求。
3.4完善法律體系,加大監管力度考慮到互聯網經濟消費中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特點,為了規避互聯網經濟發展中潛在的安全風險,必須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對網絡消費中的網絡詐騙或是假冒偽劣商品的銷售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保護農村居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互聯網消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一個良好和諧的互聯網經濟環境,加大對網絡交易過程的監管,構建符合互聯網經濟規律的消費監管體制,規范互聯網經濟秩序,進而推動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
4結束語
要了解互聯網經濟的特征,深入分析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并利用互聯網經濟來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優化消費結構,進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湯才坤.“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經濟結構的影響分析[J/OL].統計與決策,2018(21):117-119.
[2]王彥.互聯網經濟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面板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4):130-133.
[3]趙楠.互聯網對生活方式的影響[D].山東理工大學,2018.
[4]劉湖,張家平.互聯網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與區域差異[J].財經科學,2016(04):80-88.
[5]王艷芬.農村消費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寧波大學,2009.
作者:陳林波 單位:召夸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