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化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完全市場化在全世界所帶來的后果和即將顯現的趨勢已經給這種理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近期國內各個方面的批評和置疑,已經使得過去推行完全市場化理論的不少“名嘴”都噤若寒蟬了。經濟學界的動態被媒體稱為左派大反擊。但是,黃煥金先生依然堅定不移地繼續為自己的理性而鼓與呼,大有完全市場化理論最后斗士之悲壯氣概。
黃煥金先生最近接連貼出幾個帖子,如“貧富分化與國營壟斷經濟”、“計劃經濟是虧損經濟”、“政府執意讓資源價格上漲”等等。
長期看黃先生的帖子,但是,始終不知道黃先生所依據的基礎理論屬于那個門派或自立門派,但是,看多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黃先生是推行完全市場化的。故而,我稱黃煥金先生為“黃市場”。
關于完全市場化,“黃市場”有兩個著名的論調,一是認定完全市場經濟是可以讓民眾共同富裕的;二是認定計劃經濟是錯誤的和毫無用處的。但是,黃先生在論證和解釋自己的主張的時候,卻往往引用的論據和事實完全相左。
黃先生說“計劃經濟是虧損經濟”,而我們知道,幾千年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都是在家庭的計劃之下進行的。中國的農歷就是農業生產計劃性需要的結果,二十四節氣在黃河流域對傳統農業顯得特別的準。小農經濟能穩定地存在幾千年,顯示出這種小規模的計劃經濟在小范圍(家庭、家族)內的完全可行性。如果是計劃導致虧損,早就虧得一塌糊涂了,家庭這種經濟體就不會一直穩定地存在了。
因此,計劃的好和壞,可行與不可行,顯然和計劃的范圍有關,計劃的范圍太寬,就力不從心,無能為力。計劃在一定范圍內的有效性,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認知,家庭大了就要分家,不會一直維系一個龐大的家族存在,因為家庭大到一定程度,就是家長的壟斷權利和計劃管理能力所不能控制的了。
現代企業內部也是嚴格計劃的,沒有嚴格計劃的企業被認為是管理水平不合格的企業。因此,計劃是處處存在的,只是在哪一個范圍內進行計劃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的終結》當中認為國家計劃有其“無能”之處,并不是事事處處都可以由國家進行周密計劃的。但是,完全計劃的不可行不等于計劃經濟的不可行,不等于就此應該倒向完全的市場經濟。
在/news_detail.jsp?keyno=8251“貧富分化與國營壟斷經濟”文中,黃先生把兩極分化和計劃經濟掛鉤。這種做法完全不顧歷史真相和事實了。在中國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時代里,大家的貧富差異有多大?而在推行完全市場經濟的現在,貧富差距又有多大?想必全國人民都是有目共睹的。鄧小平的理性是實現共同富裕,但是現實是出現了甚至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現在社會的許多不和諧之音,幾乎都可以歸罪到貧富差距的嚴重擴大上面。
黃煥金先生在網絡上還有過一個帖子,名字叫做“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為什么貧窮?”,其中包含的事實承認那時就是大家都很窮。既然都窮,自然沒有貧富差距了,怎么又將“貧富分化和國營壟斷經濟”掛起鉤來了?
“黃市場”先生在/news_detail.jsp?keyno=7475《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為什么貧窮?》當中寫道:“將來總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5%的GDP增長率會比9%的增長率更使人富裕,更使人安閑,更使社會文明、和諧、進步。因為5%比9%的增長率所包含的生產率更高。”如此一來,讀者不免疑問:如果5%好過9%,那么2%是不是好過5%呢?零增長是否又好過2%呢?進而,負增長是不是越負越好呢?
壟斷經濟和貧富差距沒有因果關系,家庭小農經濟存在幾千年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在封建家庭里,一直是共產主義式的產權結構,即使是家長壟斷一切財權,通常也不會造成家庭內部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
在完全市場經濟理論產生的原產地國度里,完全市場化也已經受到質疑和實際上的邊緣化。大家不妨考慮一下,為何美國、歐盟要對中國的質優價廉的商品不斷地設限和制裁?為何美國不把先進的武器自由地賣給我們,并且還要反對以色列、俄羅斯和我們做軍火買賣?這時,這些以自由經濟為標榜的國家的自由思想跑到哪里去了?而當他們自己已經實際上違背完全市場化的理論的時候,為何還要以裁判身份對中國的完全市場化地位狀況指手畫腳?
完全××經濟的論調還能持續多久,最終要看這種完全××經濟模式下受益的人群有多少。大家不妨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