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模式哲學基礎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基礎
在人類眾多的關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良性循環、辯證統一的。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合乎自然的個人并不是從歷史中產生的,而是由自然界造成的。”[1]P107人依賴自然界的物質構成自己的生命機體,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誰能脫離自然獨立存在呢?其次我們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財富來源于勞動創造、取自于自然,勞動的本身就是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同時人與自然是最密不可分的,人與自然是相通的。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產生、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二者應協調發展。片面的、目光短淺的只是從自然索取,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破壞環境,必將破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使人類的未來面臨困境。
2010年世界各地普遍遭受了極端異常的天氣:俄羅斯遭遇前所未有的高溫;秘魯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降至多年罕見的低值,首都利馬只有8.8℃,創造了近50年的極值,秘魯全國有數百人凍死;玻利維亞東部城市圣克魯斯氣溫一度降至3℃,為過去29年來最低氣溫。分析人士無不擔憂地指出,這種極端天氣有可能在未來還會持續下去。地球的氣候多變,災害增多原因復雜也多樣,但有一個原因是不可否認的就是自然環境的破壞。面對如此眾多的深刻教訓,恩格斯早就告誡過我們:“不要過分的沉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P519所以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內在的要求人與自然共同進化、協調發展。承認自然的客觀性,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讓它為我們人類服務。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唯物辯證法基礎
傳統工業文明的弱點,是人類的利益驅使,是不顧地球生態圈的整體、全局的發展和自然界的承載能力,帶來了環境的惡化乃至于永久的破壞。發展以低碳經濟為代表的新的經濟模式,就要以唯物辯證法的系統整體論的觀點為指導,注重生態系統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的關系,從整體上考察和評價人類的實踐活動,按照自然生態規律、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
唯物辯證法中普遍聯系的觀點為低碳經濟的實施奠定了哲學基礎。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現象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這就是聯系。聯系是一切事物與現象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屬性之一。“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3]P60所以,我們所處的世界,從微觀到宏觀到宇觀,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因此,人類的長久發展是不可脫離這一外在因素的,不顧自然規律,破壞環境而取得的經濟發展也只能是一時的成果。我國一些地區長時期以來,以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無序開發而帶來經濟的一時發展的代價是巨大的。像生態的退化、環境污染加劇;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抓住聯系與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就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唯物辯證法除了揭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外,還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思維都充滿著矛盾,這也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在我們構建的和諧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最基本的矛盾。我們在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會引起這三者之間的不平衡,那么,如何減少矛盾與不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低碳經濟的實施就為我們提供了這種可能。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在本質上是個自然歷史過程。人們不能任意選擇某一社會形式或歷史前提,他們所生存與其中的社會條件和狀態,是一種既定的客觀存在,人的思想動機、意志、目的,以及人的實踐活動,只有以這種既定的客觀存在為基礎和出發點,體現和反映社會存在的客觀要求,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取得預想的結果,才能對社會歷史發展起積極地推動作用。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失敗的發展模式。因此,發展觀必然要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追求科學的發展、和諧的發展才能被歷史實踐所肯定。
歷史唯物主義還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在發展模式上,也必將是新的、先進的發展是代替舊的、落后的發展模式的過程。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的以物為本發展模式的揚棄。是一種更加科學、更加進步、更符合人性要求的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是科學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和體現,是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進步,這一重大進步集中體現在人們對生態文明的理性自覺和實踐訴求之中。從知識經濟到循環經濟再到低碳經濟,既反映了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完善,也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步。因此,人類社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將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超越的必然歷史過程。對此,人們只能作出順應這種必然歷史過程的選擇,否則就會被淘汰。更新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是歷史辯證法的命令,對此我們別無選擇。
歷史唯物主義在強調歷史必然性的同時,也決不忽視人的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必然性和自然界的必然性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歷史必然性是通過人的自覺實踐活動來實現和表現的。正如馬克思早年所說:環境創造人,但同時人也創造環境。因此,在唯物史觀上,我們在看重歷史規律性的同時,不要忽視人的目的性;在注重生產力標準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民利益標準。以人為本,要求社會以實現最大限度的人性化為發展方向,實現人人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方面要求我們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文明,這既是人的發展前提,也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在發展效率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這種公平,不但是同代公平,而且是代際公平,只有如此,才可稱之為人類的公平。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環境文明和代際公平的根本途徑。只有大力推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才能達到未來人性化社會對我們當代的要求。
馬克思曾經預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的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4]P926-927什么是馬克思講的“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呢?顯然,應該包括有利于人類全面發展的、優良的生活環境。如果由于經濟活動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那是違反人的本性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設想的未來社會是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5]P294可以試想,如果在未來社會中,世界面臨的是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的正常生活經常受到威脅,哪還有什么“自由全面發展”和“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呢?
總之,人類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進而步入工業文明后,一方面加速了社會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更多的人類痕跡。低碳經濟的提出與倡導為摒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探析低碳經濟的哲學基礎有助于我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更好的實現經濟、社會、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