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效益審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效益審計就是審計人員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對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審核、分析和評價,以幫助被審計單位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的一種獨立性經濟評價活動。
一、經濟效益審計的發展
我國審計機關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依照財務審計的方式開展工作。財務審計有時也涉及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對舊體制下的一些損失浪費和決策失誤進行審計,早期的經濟效益審計由此開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1995年《審計法》的頒布實施,經濟效益審計的成分逐年加大。2003年,《審計署2003年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指出,實行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和效益審計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審計分量,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效益審計要以揭露管理不善,決策失誤造成的嚴重損失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為重點,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維護國有資產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效益審計已經成為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
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我國在經濟效益審計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總的來說,審計工作的主導方面還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性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的開展狀況并不理想,多集中在財務成果的分析上,對經濟管理活動本身所進行的審計評價缺乏深度,對政府的經濟效益審計沒有展開,審計手段落后,事后審計居多。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審計環境的制約,影響了經濟效益審計的發展
良好的法制環境和職業道德可以減少虛假會計信息和舞弊現象,為審計機關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提供必要的條件。而目前,我國許多單位管理不善,會計核算基礎薄弱,統計、會計數據失真,違紀、違規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審計的難度和復雜性,也使審計結果的可信度與可利用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影響到經濟效益審計的進一步發展。
2、審計人員的素質,不能滿足經濟效益審計的要求
多年以來,審計機關一直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單一。審計人員多數來源于各單位選調的財務人員和審計、財會大專院校畢業生,缺乏工程造價、計算機、法律、管理學等專業人才,審計隊伍知識儲備狀況難以滿足經濟效益審計的需求。因此優化審計人員結構,建立一支與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相適應的高素質審計隊伍十分重要。
3、審計力量不足,難以顧及經濟效益審計工作
現有的審計機關,除了要完成本單位年度審計計劃外,還要完成上級審計機關和當地政府臨時安排的各項審計任務,審計力量不足和審計任務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審計人員在財務收支審計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假制亂成為審計機關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多余時間精力開展經濟效益審計。
三、做好經濟經濟效益審計的幾點建議
由于我國目前的現狀和經濟效益審計的特點,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經濟效益審計的模式,而要把經濟效益審計作為一項獨立的審計類型,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效益審計之路。
1、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關系。
財務審計是經濟效益審計的基礎。經濟效益審計必須建立在真實合法的基礎上,即在完成對被審計事項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審計并對其不真實、不合法事項進行調整的前提下,才能實施經濟效益審計,按照有關效益標準對被審計事項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和建議。由于當前社會誠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經濟領域還存在大量的虛假會計信息,財經領域中違法違規現象比較普遍,重大經濟犯罪時有發生。因此,經濟效益審計必須以財務審計為前提和基礎。
經濟效益審計是財務審計的延伸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整個社會對審計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以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為例,企業管理者不僅重視審計查出的問題,而且更關心今后如何防范。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能“診斷”,而且會“治療”。經濟效益審計的目的,不是簡單的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而是通過審計,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企業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披露相應的信息,提出整改建議,通過有關各方共同努力,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因此,必須延伸審計范圍,拓展審計領域,加大經濟效益審計力度。
2、選好經濟效益審計的切入點
經濟效益審計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在大規模的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基礎和條件尚不具備的條件下,應根據審計機關現有能力、審計資源現狀、社會的期望程度和被審計單位的可接受程度,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選擇一些財政專項資金和重點建設項目開展經濟效益審計試點,在對其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計的基礎上,著重從決策、分析、使用等環節進行審查,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并逐漸從中摸索方法,總結和積累經驗,為在更大范圍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