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今,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客觀的歷史潮流,它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大大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并深入影響到了收入分配領域。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外資引進及資本積累等因素,對初次收入分配領域的勞動收入份額產生重要影響。深入研究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方向、程度及機制,有利于緩解近年來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趨勢,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有利于民生及社會和諧。國外學者關于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較少涉及發展中國家。主要觀點有:總體實證分析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認為二者間呈正相關、負相關或不顯著關系(Lee&Jayadev2005;Guscina2006;FlorencJaumotte&IrinaTytell2007;Bock-erman&Maliranta2009)。從貿易角度證實貿易與勞動收入份額呈負相關、不顯著關系或取決工資剛性(zlemOnaran2008;BrunoDecreusey&PaulMaarek2011)。從外商直接投資角度證實外資與勞動收入份額呈正相關、不顯著或U型關系(Lipsey&Sioholm2006;Almeida2007;BrunoDecreuse&PaulMarrek2008)。Jayadev(2007)從資本管制角度證實資本賬戶開放程度與勞動收入份額呈負相關。國內學者關于經濟全球化與收入分配差距研究較多,很少將經濟全球化作為影響勞動收入份額的主因進行研究。大部分是從進出口、外資或金融發展等方面分別研究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姜磊和張媛,2008;楊俊和邵漢華,2009;白重恩和錢震杰,2010;周申和楊紅彥,2011;張杰,2012;戴小勇,2014;徐藹婷,2014)。本文通過貿易、投資及金融三個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機制,構建經濟全球化衡量指標體系,運用省級面板數據研究其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方向和程度;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實現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機制
(一)貿易全球化1.要素配置機制。針對中國實際情況,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兩方面具體分析要素配置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出口商品金額及構成進行適當變化,其中勞動密集型商品是由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中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兩部分構成,資本密集型商品主要指工業制成品中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1993-2012年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下降趨勢,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上升趨勢。其中,1993-2004年勞動密集型商品占主導地位,勞動力需求增加,勞動收入份額提高。2005-2012年,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超過勞動密集型商品且占主導地位,增加了資本要素需求,資本所有者收益加大,從而勞動收入份額下降。進口方面,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占比在1993-2012年基本呈上升趨勢,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占比在進口商品要素配置結構中占主導地位。隨著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占比增加,勞動收入份額下降。2.產業結構機制。貿易自由化使我國充分發揮勞動力豐裕的比較優勢和工業基礎潛力調整產業結構。近年來,二三產業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產業所需勞動力規模擴大,導致產業重心由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隨著出口商品結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帶動國內產業結構進步。以制造業為例,1993-2012年,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占進出口總額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隨著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第二產業內部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升級,收入分配格局傾向于資本方,勞動收入份額下降。伴隨產業升級,服務貿易發展迅速。第三產業發展初期,交通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屬于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而勞動密集型行業擁有更高的勞動報酬。由于交通運輸業的勞動收入份額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因而整體上降低了傳統服務業勞動收入份額。現代服務業發展階段,保險、金融等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發展迅速,兩者占服務貿易進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現代服務業的勞動收入份額。3.技術進步機制。國際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有更多機會接觸世界先進技術,但目前我國有很多技術不能自主研發,主要通過模仿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國內相關產品生產能力,從而實現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于生產中使用的技術類型:如果技術的變化使得收入分配中勞動所占比重提高,那么這種技術進步就是節約資本型技術進步,有助于提高勞動收入份額;如果技術的變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資本所占比重提高,那么這種技術進步就是節約勞動型技術進步,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如果技術的變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資本和勞動所占比重都不發生變化,那么這種技術進步就是中性。我國是以非技能勞動力為主的國家,隨著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技術進步發生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提升了密集使用的資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資本收入份額提高,因此,我國基本上屬于節約勞動型技術進步,這種技術進步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二)投資全球化1.行業配置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實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影響了外資流入的行業分布,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1993-2012年,第二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緩慢上升但始終低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較小。從行業來看,1995-2012年,第二產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且相當一部分是以國外來料加工為主,但制造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生產性服務業,房地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居于首位且呈上升趨勢,其次為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如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近年來,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發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基本呈上升趨勢。因此,我國利用外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及第三產業中的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這種行業配置機制提升了勞動收入份額。隨著制造業中外商直接投資重點由傳統制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以及房地產行業投資比例的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傾向于資本方,勞動收入份額下降。2.工資競爭機制。改革開放以來,工人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反映出國民充分享有經濟增長成果,也可能是外資企業進入提升了平均工資水平。隨著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外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顯著,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相對于國內企業可能向員工支付更高的工資。外商高工資策略加劇了國內企業勞動力市場競爭,為了與外資企業進行競爭,國內企業相應提高工人工資,外資進入提升了一個地區或行業勞動者整體工資水平,在就業不變前提下,勞動收入份額增加。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顯著特征是低技能勞動力供給充裕,國內優質勞動力為獲得高工資,會轉向工資較高的外資企業,同時本地企業又會有大量充裕勞動力進行補充。因此,我國勞動力要素充裕供給削弱了外資企業工資競爭效應,緩解了勞動收入份額上升。3.技術領先機制。技術外溢是外商投資對東道國相關產業或企業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和營銷技術等產生的提升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涌入將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帶到國內,使得國內企業和消費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從而提高了國內企業及其相關研發人員對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管理方式的學習興趣。外資企業進入對我國國內當地企業產生示范效應,跨國公司在國內展示其先進產品、工藝與管理方式,通過模仿先進技術和改進自身技術,當地企業實現“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從而實現技術創新。國內企業為了與跨國公司競爭,通過研究跨國公司產品,學習模仿跨國公司技術,提高當地企業技術水平,促進我國本土企業勞動生產率提升。一般地,技術進步大多數發生在資本相對密集產業,因而技術進步將會導致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傾向于資本方,資本收入份額上升,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近年來,隨著資本密集型產業中技術利用比率的增加,資本利用相應減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勞動收入份額。
(三)金融全球化1.長期資本積累機制。金融全球化發展通過國際資本市場促進國內企業資本積累,國外閑置資金通過國際中長期借貸市場投入國內企業生產過程中。我國借用國外貸款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借款總體占主導地位,從2001年開始,中長期借款逐漸減少,短期借款相應增加;商業貸款比重在對外借款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隨著金融全球化發展,對外借款額大量增加,企業獲得更多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濟效益提升,員工工資待遇改善,勞動收入份額上升。另外,金融全球化發展使國外閑置資金可以在國際證券市場中通過投資股票和債券等流動性金融資產轉化為長期資本。我國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發展,將股票和債券投資于國際證券市場,隨著投資資本增加,企業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資本投入相應增加,勞動投入相應減少,從而勞動收入份額下降。2.人力資本積累機制。金融全球化發展促進了資本流動,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發展。金融發展通過向人力資本生產教育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人力資本得到相應積累。人力資本積累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為: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力投入相應減少,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受教育水平越高,投入資本就越多,資本討價還價能力較強,不利于勞動收入份額提升。研究表明,全國及三大地區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率與勞動收入份額增長率呈負相關,表明隨著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率的提高,受教育勞動者素質提升,與之相匹配的資本越多,增加了資本收入份額,勞動收入份額下降。
二、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為勞動收入份額:即勞動者報酬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避免估計結果出現偏差,現將勞動收入份額調整為勞動收入份額/(1-勞動收入份額)。模型的解釋變量為經濟全球化,具體包括:(1)對外出口比率和對外進口比率:指各地區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分商品進口額占GDP比重和出口額占GDP比重,屬于衡量貿易全球化的指標。由于統計年鑒中進出口數值都是以美元表示,現用每年平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此數值換算成人民幣價。預計對外出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呈正相關,對外進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呈負相關。(2)外商直接投資比率:指各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比重,屬于衡量投資全球化的指標。預計外商直接投資與勞動收入份額呈正相關。(3)貸款比率:應指對外借款總額占GDP比重,但由于對外借款數據在2003年以后未單獨統計,且省級數據不全,故用年末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占GDP比重予以代替,屬于衡量金融全球化的指標。預計貸款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呈正相關。(4)資本形成中利用外資比率:應指資本形成總額中對外借款和對外股票發行融資額所占的比重,但由于缺少對外股票發行融資額的省級數據,所以用固定資產中利用外資額占資本形成總額比率來代替,屬于衡量金融全球化的指標。預計該指標與勞動收入份額呈負相關。控制變量包括:(1)產業結構系數:指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之和/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預計產業結構系數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2)技術進步: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對OECD國家的勞動收入占比進行分析是用全要素生產率(TFP)表示,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現用單位從業人員產出水平代表技術進步,指年度名義GDP與從業人員數的比值。預計技術進步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3)資本深化(資本產出比):實際資本存量與實際GDP比值。實際資本存量估計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方法為:Kit=Iit+(1-δi)Kit-1,其中Kit為地區i第t年的資本存量,Iit為地區i第t年的投資,δi為地區i固定資產折舊率,單豪杰(2008)對此進行了估算,現參考其已有成果,各省實際GDP以1993年不變價格指數進行平減。預計資本深化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4)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指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CiPi/Ci其中,i表示各級別的文化教育程度,Pi表示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比重,Ci表示i級別的受教育年限。選取小學為6年,初中為9年,高中為12年,大專及以上為16年。預計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收入份額正相關。本文以1997-2012年31個省級單位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分析經濟全球化對全國及東中西三大地區勞動收入份額影響。其中,勞動報酬來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和《中國統計年鑒》;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來自《城市統計年鑒》;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額來自《金融統計年鑒》;進出口額、資本形成中的利用外資額、地區生產總值、三大產業產值比重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二)分析結果為保證樣本數據穩定性,將上述所有變量取對數。根據單位根檢驗及模型F檢驗結果,選擇個體固定效應一階差分模型估計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根據檢驗,資本深化、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在模型估計中不顯著,故將這兩個變量剔除。1.整體分析。從全國來看,調整后R2為0.900,證明經濟全球化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顯著。其中,(1)對外出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說明對外出口比率每提高1%,勞動收入份額下降0.045%。原因在于2005年后資本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從而導致勞動份額下降。(2)對外進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原因在于技術外溢增加了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從而降低了勞動份額。由于目前我國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貿易,為了出口而進口的貿易模式利用了廉價勞動力,提升了勞動收入份額,導致其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不顯著。(3)外商直接投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正相關,主要是行業配置機制和工資外溢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4)貸款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原因在于對外直接融資比率提高使我國從資本市場籌集到更多資金,投資資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勞動收入份額。通過國外金融機構貸款籌集的資本從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經濟效益的提升改善了勞動者待遇,因而貸款比率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不顯著。(5)資本形成中外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長期資本積累,導致收入分配傾向資本方,勞動收入份額下降。(6)產業結構系數與勞動收入份額呈顯著U型關系,原因在于第二三產業發展資本密集型行業,收入分配格局傾向資本方,從而勞動收入份額下降;隨著近年來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及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迅速發展,資本利用比率有所減少,收入分配格局傾向于勞動方,從而提升了現代服務業勞動收入份額。(7)技術進步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原因在于技術引進。我國引進技術用大量資本替代勞動,加之我國屬于節約勞動型技術進步,因而技術引進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2.區域分析。經濟全球化對東中西部三大區域整體影響顯著。其中,(1)對外出口比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對外出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中部呈正相關不顯著,但對中部影響最大,西部呈顯著負相關。原因在于東部出口商品結構以資本密集型為主,收入分配格局傾向資本方;中部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從而提升勞動收入份額;對東中部影響不顯著在于東部勞動力要素豐裕,出口貿易促進該地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勞動報酬有所提升,中部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數量增加惡化了企業貿易條件,勞動力成本相應減少,因而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不顯著;西部出口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為維持微薄利潤,壓低勞動成本,勞動報酬下降。(2)對外進口比率都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東中部影響高于全國水平。東部對外進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中部對外進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且影響最大,西部對外進口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正相關但不顯著。主要是東部近年來大力發展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勞動收入份額。西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占比低,因此對外進口比率對東西部影響不顯著;中部以工業為主導產業,隨著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大幅進口,收入分配格局傾向資本方。(3)外商直接投資比率都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東中部影響高于全國水平。東部外商直接投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正相關且影響最大,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正相關但不顯著。東部優越的區域優勢和強大經濟實力吸引了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工資外溢效應吸納了本地企業優質勞動力,本地企業為與外資企業競爭,提高了當地勞動報酬;中西部對外開放程度較晚,吸引外資力度不夠強,因而影響不顯著。(4)貸款比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中西部影響高于全國水平。東部貸款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中部貸款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正相關,西部貸款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且影響最大。原因是金融全球化發展增加了西部對外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比率,隨著投資資本的增加,勞動投入減少,勞動收入份額下降;中部通過商業貸款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從而增加了勞動收入;金融深化增強降低了東部信貸門檻,弱勢群體獲得了更多信貸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提高了勞動報酬,因而影響不顯著。(5)資本形成中利用外資比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東中部影響高于全國水平。東中部資本形成總額中利用外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且對中部影響最大,西部資本形成總額中利用外資比率與勞動收入份額負相關但不顯著。主要原因是中部發展資本密集型的第二產業,資本形成總額中外資投入比率增加促進了資本積累,資本收入份額提高;東部近年來以發展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西部外資流入占比低,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較小,因而影響不顯著。(6)產業結構系數都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中西部勞動收入份額影響高于全國水平。產業結構系數與勞動收入份額呈先降后升的顯著U型關系。產業系數提高對中部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最大,原因在于中部第二產業內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行業升級,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傾向于資本方。隨著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升級,第三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收入份額。西部第一產業勞動收入份額最高,產業結構升級使勞動收入份額下降,隨著旅游、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勞動收入份額提升。東部第二產業內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發展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近年來勞動技術密集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了勞動收入份額。(7)技術進步都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且對東中部影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大地區技術進步與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對中部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最大。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外溢效應,中部主要發展第二產業,相比東部更需要先進技術提升經濟,技術進步發生在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生產過程會提高資本收入份額,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西部經濟發展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技術引進對其影響甚微。
三、結論及建議
經濟全球化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三方面影響勞動收入份額:貿易全球化運用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機制影響勞動收入份額,投資全球化運用行業配置、技術領先和工資競爭機制影響勞動收入份額,金融全球化運用長期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機制影響勞動收入份額。實證表明:第一,對外出口比率與全國及西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與東部負相關但不顯著,與中部正相關但不顯著,但對中部影響最大。第二,對外進口比率與中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且影響最大,與全國及東部負相關但不顯著,與西部正相關但不顯著。第三,外商直接投資比率與全國及東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正相關且影響最大,與中西部正相關但不顯著。第四,貸款比率與中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正相關,與西部顯著負相關且影響最大,與全國及東部負相關但不顯著。第五,資本形成總額中利用外資比率與全國及東中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且對中部影響最大,與西部負相關但不顯著。第六,產業結構系數與全國及東中西部勞動收入份額呈顯著U型關系,對中部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最大。第七,技術進步與全國及東中西部勞動收入份額顯著負相關,對中部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最大。針對以上分析,從貿易、投資及金融視角提出增加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份額的建議。
(一)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向高技術產業鏈上游發展,東部將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轉移至中西部,提升該區域勞動收入優化商品貿易結構,引導企業投資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加大中西部出口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鼓勵使用勞動增強型技術進步,突出中部,促進要素稟賦結構,提升勞動收入份額。產業結構上,東部加快發展現代和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加強發展現代物流和商務服務業;中部依靠勞動密集型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加工貿易產業,做大做強資源加工型產業,西部依靠自然資源優勢,承接東部制造業,確立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重工業;中西部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西部發展特色旅游業,實現傳統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政府應加大宏觀調控,加大中西部財政轉移支付及技術投資,將東部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移至中西部,提高中西部勞動力收入水平。
(二)加強引導外資流向,吸引更多的外資到中西部,鼓勵沿海三資企業向中西部擴大投資,促進中西部快速發展優化利用引資結構,加大吸引歐美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投資力度,參與國企重組改造。加強產業政策,整體應發展第二產業中勞動技術密集型行業及第三產業中服務業企業利用外資規模;東部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吸引外資;中西部引導外資投向勞動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將外資與我國產業結構相結合,提升行業勞動報酬。加大對中西部轉移支付力度,增加中西部居民的收入的提高購買力,進而提升勞動收入份額。
(三)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以中小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金融體系,降低中小企業創業門檻,鼓勵微型企業發展強化金融體制改革,鼓勵外資銀行在中西部設立分支機構,提高非國有金融成分在中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積極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支持民營高科技企業和支柱性企業在西部上市籌資并給予相應優惠。發揮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率,在金融機構經營中引入外資金融機構競爭,提高金融體系運作效率。鼓勵增加中部對外間接融資比率,減少全國及東西部金融機構對外直接融資比率;降低全國及東中西部資本形成總額中利用外資比率。
作者:吳振華 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