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放前黨非公有制經濟理論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的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形成
1937年前后是黨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形成時期,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進入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黨的新民主主義非公有制經濟思想也隨著發(fā)展。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通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經濟政策的實施,使新民主主義非公有制經濟思想基本形成。1938年,在《關于抗日游擊戰(zhàn)爭中的政策問題》中,劉少奇指出:“政府應該保護各人的私有財產,保護商人的營業(yè)自由,工廠的開工及地主土地的私有,號召逃跑的地主與資本家回去經營他們的工廠與土地”。隨后,進一步指示:要“保護私人工商業(yè)的自由營業(yè)”。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tài)和經濟結構的構想,比較完整地提出最早是在1939年12月發(fā)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講到“中國革命的性質”時說,特別指出要保存一般私人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社會中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fā)展”,“這是經濟落后的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結果”。1940年1月9日,在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中提出:“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194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指示:“凡私人資本經營工業(yè),政府應予以協助,并對其企業(yè)的發(fā)展予以法律上的保障。”
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發(fā)展
1945年中共“七大”后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中國革命開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個時期是我們黨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發(fā)展時期。1945年4月24日所著的《論聯合政府》,從共同綱領的高度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提出了需要保存一般的私人資本主義,并使之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同月,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進一步指出:未來的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將在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上發(fā)展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以促進中國的工業(yè)化。1947年12月25日所著的《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從經濟綱領的高度強調了現階段我們黨要保護民族工商業(yè)。同時,報告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在解放戰(zhàn)爭取得勝利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仍然要允許存在。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的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外資、發(fā)展外資,保護非公有制經濟。這個時期我們黨已經不再僅限于一般性的政治宣傳,而是開始進入具體的政策實施階段。
這個時期黨對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探索花了很長的時間,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1949年2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報告具體分析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以及他們的性質、相互關系、發(fā)展趨勢和前途。隨后,在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對非公有制經濟不要限制泛濫。之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概括了關于國家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指出“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xiāng)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目的。”綱領的問世標志著黨對中國社會主義非公有制經濟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了一個初步的然而是比較系統的思路。
三、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完善
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如要細分一下,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49年至1952年,稱之為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從1953年至1956年,稱之為“所有制改造階段”。這一時期,時間雖然不長,但無論從黨本身經濟思想來說,還是從黨內領導層經濟思想來說,變化很大,爭論頗多,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時期。
(一)國民經濟恢復階段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
(1949—1952年)黨這個時期的非公有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徹底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及其影響、沒收官僚資本以壯大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繼續(xù)對私人資本主義實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關于國家的總政策,在總綱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關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所有制結構,明確指出“: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私人資本向國家資本主義方面發(fā)展。”關于商業(yè)外貿和金融政策,指出“保護一切合法的公私貿易,對依法營業(yè)的私人金融事業(yè),應受國家的監(jiān)督和指導”。1950年4月,又一次指出“:調整公營企業(yè)與私營企業(yè)以及公私企業(yè)各個部門的相互關系方面,極力克服無政府狀態(tài)。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二)“所有制改造階段”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發(fā)展
(1953—1955年)黨在“所有制改造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政策主要表現為:采取“贖買”等政策,利用、限制、改造非公有制經濟。1953年6月,在中央統戰(zhàn)部部長李維漢給中央的《關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若干問題》的報告的批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批語說:“黨的任務是在十年至十五年或更多的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的改造。所謂社會主義改造的部分: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企業(yè)。”1954年2月10日,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準了提出的這條總路線。同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這條總路線寫入了我國第一部憲法之中。從此以后,這條總路線就成了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最高指導思想和方針。1955年10月27日和29日,兩次約請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談,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改造和贖買政策。
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調整
1956年至1978年間,根據期間出現重大政治和經濟事件的不同,可分為“開始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國民經濟的調整”和“”四個時期。這一時期,對黨的非公有制經濟理論來說,是個復雜多變的時期,出現了兩個發(fā)展趨向:一個是正確和比較真確的趨向,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形成了一些正確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積累并取得了一些正確和比較正確的時間經驗和成果;另一個則是錯誤的趨向,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思想,并給經濟建設造成一定的損害。1958年5月,在北京召開了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會議根據的倡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自此,在公路線的照耀下,全國掀起了“”、“”的熱潮。隨著的興起,提出了破除資產階級權利的問題。1958年8月19日,在協作區(qū)主任會議上說:要破除資產階級法權。例如爭地位,爭級別,要加班費……都是資產階級思想的殘余。中出現的“共產風”所造成的危害,到1958年底充分暴露出來了,全國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qū)出現了缺糧、逃荒現象。對資產階級法權問題,也有了新的認識,他說:“一部分必須破壞,如等級森嚴,居高臨下,脫離群眾,不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飯,而是靠資格,靠權力。這些方面,必須天天破除。”顯然,這里所說的破除資產階級法權,與以前說的破除資產階級法權大不一樣了。
雖然沒有明說,而意思已經表明“看來還得生產商品”。1966年5月7日,的《給同志的一封信》提出:“工人以工為主要批判資產階級”,“公社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商業(yè)、服務行業(yè)……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102)從現在看來,黨當時對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以及對資產積極法權的認識還不深刻、也不全面,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也很快從“利用”又轉變?yōu)椤跋麥纭笨尚行苑治?/p>
作者:張敏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