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低碳經濟結構論文范文

低碳經濟結構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結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低碳經濟結構論文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外在壓力與內在需求

我國同樣面臨著氣候變化日益嚴重的影響。“《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明確指出,我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據我國氣象局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近30年來,我國沿海的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1]近些年我國高溫、干旱、強降水和氣溫異常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增加,同時我國還面臨著能源短缺但浪費很大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整體能源利用效率低于發達國家十個百分點,主要工業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33%左右。據測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3.5倍,是日本的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倍,煤炭的采收和利用總效率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這說明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也表明我國具有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依然是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所以我國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不會停頓。但目前國際社會和低碳經濟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已經成為新一輪的國際競爭。為此,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和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轉型,把發展低碳經濟和構建低碳社會作為長遠的發展目標。我國政府對氣候問題也十分重視,2007年我國頒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發展中國家中首個頒布的方案。2009年12月18日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總理表明了我國的減排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我國低碳發展面臨的困境

低碳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點是強調能源和減排技術創新及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并涉及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國際競爭及發展創新經濟等當代重大經濟問題。但是發展低碳經濟不是不計代價的,對于處于發展中的我國機會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障礙和挑戰。

1、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巨大壓力。

我國目前處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中能源是驅動力,是影響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因素,高速發展決定了我國必然是世界能源的需求大國。十八大根據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比2010年翻一翻。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煤當量,倘若能源消費與GDP同步增長,翻一番后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65億噸煤當量;降低20%依然達到52億噸煤當量,超過了美國的消費量。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翻一番”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目標能否實現。我國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決定了我國經濟具有“發展排放”、“高碳經濟”的明顯特征。我國社科院的綠皮書,從各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過程看:人均GDP5000美元以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費快速上升;人均GDP5000—15000美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費平穩增長;人均GDP15000美元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費開始進入穩定期。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6100美元,我國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排放空間以實現經濟增長。

2、發展低碳經濟受到能源結構的約束。

我國資源稟賦決定了能源以煤為主的基本特征,我國目前的能源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煤炭產量世界第一,能源供給結構以煤為主,而且在未來也難有根本性改變。目前我國能源消費中,2012年我國煤消耗量達39億噸,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煤炭占到了67%,工業用電占到全部用電的65%左右。而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只占24.2%。據測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5%和75%。有資料顯示,我國十大發電集團碳排放超過5.9億噸。排名前3名的集團比英國排放量還要多。估計到2020年煤炭比重仍將維持在60%以上。[3]受資源稟賦的限制,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在未來20—30年還將繼續增長。對比發達國家,其能源結構中,天然氣一般占到30%,天然氣加上石油達60%左右。而我國的天然氣占比只有5.4%,核電占比1.97%,而美國核發電在整個電力當中占16%。由于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大,我國能源結構不夠清潔,“高碳”特征非常突出。

3、產業結構水平低和調整進展緩慢,也助推了高碳發展模式。

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產業結構為10.1%∶45.3%∶44.6%。多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的比重都與2012年情況相似,第二產業比重最高,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占比明顯偏高,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輕重工業資產總計比例,重工業占77.1%。另外,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有色黑色金屬、煤炭、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高耗能行業的資產總計占全部資產總計的55%以上。有些高能耗行業發展過熱,產能過剩,能源利用效率低,加重了我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而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一般都是70%到80%,比如美國就占77%。

4、國際產業轉移后形成的國際分工體系使我國成為碳排放大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制造業在世界范圍進行大規模轉移,發達國家不斷將高排放的制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成為世界制造大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鞍l達國家享受著占據研發、設計、全球營銷等產業價值鏈高端的高額利潤,消費著由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制造出來的實體產品。它們通過轉移高碳經濟產業減少其發展低碳經濟的代價。而我國在不斷開放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承擔這一代價,我國經濟的高排放實際上相當程度上是為發達國家承擔了責任”。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位于產業鏈低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較大比例。據估算,外貿出口的資源內涵凈出口達到4.5億噸標準煤;外貿出口的環境污染物排放內涵凈進口150萬噸二氧化硫和10億噸二氧化碳,我國碳排放總量中約有23%源于出口產品制造。

5、“鎖定效應”的影響短期難以消除。

“鎖定效應”是指固定資產投入形成的大型設備、基礎設施等是長期使用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5年至50年以上。如果短期更新這些設備會造成巨大浪費,所以產生很強的“鎖定效應”。我國工業制造成業數量規模龐大,但是制造業發展水平較低。許多大型投資項目和過時技術被“鎖定”,很難進行“低碳”的生產改造。以能源部門投資為例,根據IEA估算,在參考情景下,我國在2006—2030年期間需要在能源部門累計投資3.7萬億美元,其中74%用于電力投資,其中很大比重屬于火力發電投資。2012年我國固定投資總額達374694.7億元,比2011年增長20%,其中制造業、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占40.1%。目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低碳的標準大多仍沒有建立和完善,可見,我國如何避免鎖定效應的束縛,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任務。

6、缺乏科學有效的促進低碳經濟、低碳技術發展的體制機制。

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我國采取低碳指標的行政發包制來引導地方經濟向低碳轉型,但這一政策機制由于缺乏各級政府間的協商,地方政府低碳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同時地方政府政績觀和轄區間競爭使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過于依賴投資,弱化了產業調整與低碳轉型的動力。目前我國在財政方面對低碳經濟和技術發展制定了一些激勵政策,但是有的政策脫離實際,沒有起來應用的作用,特別是針對企業的一些補貼政策效果不明顯。也有的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進程及管理機構的變化,原有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已難以執行?!拔覈吞技夹g項目特別是大規模的示范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臨時撥款和政策貸款,以及國際機構的捐款和貸款,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低碳發展既要政府引導,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但社會投資進入低碳經濟領域受制于體制和環境不健全,投資規模非常有限。金融系統對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認識不足,對低碳技術項目支持存在疑慮,多數銀行對低碳技術項目融資過于謹慎,設置門檻高,融資條件苛刻,即使部分銀行實施融資,其信貸放款數量不多,對低碳經濟發展支持力度有限,制約了低碳經濟發展。

三、促進低碳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思路

低碳化可以滲透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體系的各個環節,使低碳經濟有很長的產業鏈和明顯的產出效應。在新形勢下,我國應抓住低碳經濟帶來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改變高能耗低收益的經濟模式,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發展低碳產業,推進傳統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轉型。

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現實出發,結構減碳在我國低碳治理行動中要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未來我國低碳發展績效的20%—30%依靠技術和管理減碳,70%來自結構減碳。而我國“十一五”以來的情況正相反,說明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迫在眉睫。低碳產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產業、火電減排、建筑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資源回收、環保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材料等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綠色行業。我國發展低碳產業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通過提高重化工業能源轉化環節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業單位產值能耗來促進產業轉型。二是提倡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淘汰落后技術和落后產能,以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高消耗、高污染型產業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產業轉變。三是通過技術創新逐步改變我國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狀況,推進產業價鏈高端轉型: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的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四是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園和循環經濟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要特別重視對現有產業園區的低碳生態化改造,各地應在不同范圍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循環發展模式,包括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外部效應內部化模式及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等,促進工業園區乃至全社會向循環低碳發展過度。五是建立節能型產業體系,要強化工業節能,推進建筑節能,加強交通運輸節能,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推動政府機構節能,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走中國特色的生物質能源發展道路。六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低碳化。

2、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優化能源結構就是要盡可能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我國目前最迫切的是把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作為重點,加快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積極開發低碳和零碳能源,大力發展天然氣,合理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加快開發風能、太陽能、潮夕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我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學界普遍認為我國應實行分階段的能源戰略:近期,我國應把節能減排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作為重點,持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逐漸減少其使用比例,要加快研究和利用新技術,對煤炭進行綜合清潔利用,減少火電平均發電標準煤耗量。中期,顯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進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以及碳收集與埋存技術的應用;長期,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潔凈煤、先進核能等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加快開發清潔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戰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向“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4.78億噸標準煤(一億噸標煤相當于7500千瓦時),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達到4億噸標準煤,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9.5%以上。《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組織建設100個新能源示范城市、200個綠色能源縣、30個新能源微網示范工程;實施八大重點工程:分別是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建設、海上風電建設、太陽能電站基地建設、生物質替代燃料、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建設。

3、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和制度。

首先,政府應超前規劃和大力推動發展低碳經濟和法律法規、政策環境和技術支持。其次,建立科學的節能減碳、低碳產業發展的財政引導機制,并逐步從傳統控制導向型低碳規制政策逐步向市場導向型低碳政策轉變。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低碳信貸、稅收優惠和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建立碳排放貿易機制和投資機制,推動企業自覺向低碳經濟轉型。再次,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我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完善和發展碳排放交易市場,也將更多地吸引發達國家在我國進行碳排放交易權,這樣有利于我國低碳技術的引進,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步伐。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第一步是鼓勵和規范基于項目的自愿減排交易,我國已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試點工作。下一步重點工作,在各試點省市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所的基礎上,加快平臺的建設和完善,從CDM項目發展到VER(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到區域試點建設最后是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目前北京已成立了應對建設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組建了北京市碳排放交易企業、中介咨詢及核證機構和綠色金融機構三大聯盟,啟動了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電子平臺系統。廣東成立的廣東省低碳企業協會設立碳交易服務中心,是廣東碳排交易市場的建立前期行動,并要進一步開碳排放標準研究、碳中合服務等工作。

4、積極推進市場化的改革,推進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長期以來我國資源的市場價格嚴重扭曲,人們普遍認為自然資源是無價物,或通過政府補貼等手段,使資源價格嚴重偏離其真實價格,形成“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價格扭曲。這是導致我國資源加速耗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思路是:在可能的范圍厘清資源環境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的基礎上,確定環境資源產權交易的途徑、方式和范圍。在原有資源環境價值與自然資源價格基礎上,通過產權交易修正核算出的環境價值和扭曲的資源價格,形成符合價值規律的資源環境的相對價格。這是公共資源環境領域合理利用市場機制解決政府定價偏差的有效方法。

5、大力發展低碳金融。

低碳金融作為金融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環節,對低碳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發展低碳經濟和實現低碳減排涉及到創新、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了讓碳減排與能源效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的資金流,構建碳金融體系勢在必行。但由于認識的局限,我國對發展低碳金融的宣傳不足,對低碳金融發展的前景認識不到位,對低碳金融發展的研究及投入不夠,造成低碳金融運行機制及低碳金融產品單一,嚴重制約著低碳金融的發展,也影響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因此,我國必須深入研究低碳金融的特點,切實將建立碳金融體系和低碳金融機制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推動低碳金融向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趨勢的方向轉變。其中低碳金融體系應包括:低碳貨幣、低碳信貸、低碳證券、低碳保險、低碳基金、低碳衍生工具等。發展低碳金融體系重點:一是政府部門應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業務向低碳領域擴展,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或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如提高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投入比例,并給予一定的貼息優惠;對商業銀行發放的“低碳信貸”給予減免利息的優惠;對銀行用于發放低碳的貸款,增加授信額度等。二是金融機構積極開發新的業務、產品和服務,創新運作模式和風險管理方式。要開發低碳資金融資產品和低碳金融工具,制定差別化的產品政策,開展碳期貨、碳掉期交易、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工具。創新低碳金融的風險控制,如在貸款的審批上,在對企業的固定資產進行抵押的基礎上,可根據該企業節能項目預計實現的碳減排量進行授信,同時,將項目所實現的碳減排量可獲益額作為還款來源,使企業承擔相應環保責任的同時,金融機構的風險也明顯降低。三是進一步引導和鼓勵成立更多的低碳投資基金,新設低碳上市板塊市場,引導擔保機構對低碳企業的擔保。社會上也要多方面、多渠道拓寬低碳資金來源,鼓勵支持CDM項目融資、風險投資和社會捐款等多元化融資方式,拓展私募基金等新的融資渠道,努力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四是推動金融中介服務發展?!疤冀灰醉椖恐刑N含著對金融中介服務的巨大需求,應鼓勵民間機構和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許金融中介機構向項目業主提供融資租賃、財務顧問、資金賬戶管理、購買或參與聯合開發CDM項目等服務”[8]。最后,我們應當深入了解國際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市場的動態,幫助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CDM項目和自愿減排交易,在逐步建立我國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體系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參與碳金融市場的規則制定,爭取更多的市場主動權,為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創造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作者:戴燕艷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j进美女p动态图片| 青青草原免费在线|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灰色的乐园未增删樱花有翻译| 四虎成年永久免费网站| 黑人操亚洲美女|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xarthunter| 教官你的太大了芊芊h| 久久精品电影院| 欧美亚洲777| 亚洲熟妇av一区| 男人进的越深越爽动态图| 噜噜噜在线视频| 超清高清欧美videos|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蜜芽| 91av国产精品|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视频|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斗罗大陆动漫完整免费|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好紧好爽好大好深在快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免费| 欧美一级黄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不封国产毛片AV网煮站| 亲子乱子xxxxxx| 男女午夜特黄毛片免费| 全部免费a级毛片|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99|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色图第三页|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2017狠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