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調整的項目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繼沿海開放之后提出的跨世紀發展戰略任務,是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全國經濟社會協調共進的又一重大決策,也是向約占國土面積2/3、人口近1/2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騰飛吹響的進軍號。這些地區能否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快速發展迎頭趕上,事關改革開放的成敗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對于我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尤為重要。
根據多年來在市、縣工作的實踐和體會,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作為國民經濟首要基礎的區域經濟單元——縣域經濟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大系統中屬于中觀層次,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充分激活這一區域經濟主體,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點和市場競爭力,可以推動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帶動的區域經濟,對于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騰飛是至關重要的。
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由于受經濟基礎、地理環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約,呈現出的特點主要有:經濟起點低,發展速度慢,規??偭科?,市場化水平不高,區域特色不明顯,財力有限,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顯弱,經濟增長質量有待提高。就拿朔州市來說,全市國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2萬,1998年六個縣區的GDP僅為59.46億元,財政收入3.37億元,人均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地區的60%和45%。六個縣區現有工業企業5154個,總資產48億元,工業總產值48.9億元,平均每個企業資產和產值分別為93.2萬元和94.9萬元;煤炭工業占總資產和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8%和4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4417元和2306元,人民生活水平同經濟發展程度一樣不夠理想。目前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支柱產業受到嚴峻挑戰,后續的多元特色支柱產業尚未形成,發展出現了低速徘徊狀態。造成這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觀念落后。長期以來受封閉保守、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僅滿足于對自然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吃老本,坐吃山空,抱殘守缺,形成了一種惰性經濟。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經濟工作主動性、創造性不夠,沒有很好地發揮、挖掘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形不成向外拓展的區域性特色產業群體,在市場環境變化的新形勢下,使原有的資源優勢萎縮甚至喪失,劣勢卻更加明顯,經濟發展處于被動局面。另一方面是受物質基礎的局限,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造成與外界經濟交往的負面影響,失去了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信息流與外部環境交換的大好機遇,使自身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經濟發展的差距愈來愈大。
縣域經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社區,是宏觀與微觀、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部。因此,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中,應該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堅持“固農、強工、興商”的方針和“協調發展、重點突破、總體推進”的原則,堅持以比較優勢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形成區域經濟極具活力的增長極。具體來說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找準一個切入點——潛力項目
振興縣域經濟必須調整經濟結構,由過去的“資源指向、短線定位”轉變為“市場導向、競爭定位”,從發展潛力項目入手,在產業上求特色,在項目上求突破。這里所說的項目概念是廣義的。內涵包括開發項目、引進項目、調產項目、科研項目、扶貧項目、技改項目和社會公益項目等。項目作為經濟工作的載體,覆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頭戲來抓。要通過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工程建設,推動縣域經濟向高層次發展。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熱情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項目。
對于衡量項目的好壞,應該有個正確的長遠的觀點。要立足市場需求和自身的資源優勢來評價和選擇項目。尤其是產業投資項目要瞄準市場,服從市場,通過對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和需求規模的深入調研去選擇項目,把握項目的發展定位,并結合縣情作出科學決策。因為項目建設的成敗功過是市場說了算,要經得起國內外市場的鑒定和檢驗。市場需求是周期性變化的,任何項目都不可能是常勝不衰。這里的關鍵在于選擇項目要迎合市場需求周期性變化的節拍,否則就會造成風險和損失。這就是說項目建設應是動態性的。目前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主要靠傳統產業,而且多為“夕陽”產業。因此,要發展,要擴大經濟總量,就要積極進行項目儲備,做到“儲備一批、建設一批、開發一批”,否則就會坐失良機。當前發展的關鍵是要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以高新技術來改造和嫁接傳統產業,高起點地建設一些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骨干產業投資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再造新優勢;同時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機遇,加快農林水利、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重要項目的建設,以增強縣域經濟的實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突出兩大基本點——特色產業和“雙非”經濟
“十五”期間和未來十五年間,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一體化大潮的到來,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一樣處于戰略性大調整階段。因此,產業優化調整是全國面臨的大問題,也是縣域經濟應當解決的突出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區域經濟,一個地市、甚至一個省的產業結構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體系,自求平衡,更何況縣域經濟這一層次。而且如果這樣做既不合理也不經濟,無法獲得比較經濟優勢,也無法得到區域分工所帶來的好處,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因此,不應該把一、二、三產業的均衡和行業門類是否齊全看作考察縣域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依據。而應是在吃透縣情,面向國內外市場,搞清優勢的基礎上,宜重則重,宜輕則輕,宜農則農,宜商則商,追求“?!?、“精”、“特”、“優”,切忌別人抓啥我抓啥,從而走出產業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在特色抓對了之后,要通過產業整合把人、財、物等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上,努力把產業鏈中關鍵的一段做優、做好,并長期堅持,鍥而不舍,不斷開發新產品,靠品牌拓展市場,靠質量贏得市場,就會在區域分工中獲得比較優勢,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市在煤炭支柱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堅持地下地上并舉的方針,以發展“龍頭企業特色縣”為重點,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山陰乳業、應縣梨花春、右玉匯源果汁、朔城區亞麻等龍頭企業,夯實了縣域經濟的基礎,壯大了經濟實力,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全國先進發達地區的成功實踐來看,“雙非”經濟發展快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強。目前,欠發達地區縣鄉財力困難,部分國有經濟萎靡不振,因此應按照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原則,改變國有經濟戰線拉得過長的局面,降低國有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份額,推進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努力把“雙非”經濟作為縣域經濟增長的內動力和生長點。擔當起發展縣域經濟大舞臺的“主角戲”?!半p非”經濟不僅機制靈活,不用政府投資,生產成本不高,是一種富有效率的產權制度,而且是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老百姓有一句話,“增加一個企業主,就養活一批特困戶,增加一個個體戶,就減少一個貧困戶?!币虼?,要大膽并善于發動群眾舉辦經濟實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啟動民間投資,擴大引進外資。不失為縣域經濟發展開出的一劑良方。就拿朔州市來說,1998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384億元。這是一筆可觀的社會投資,如何把儲蓄轉化為投資,放“虎”出籠,從而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是縣域經濟應該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這里的關鍵是政府要搞好積極的引導,通過調控市場來推動縣域“雙非”經濟的發展。當然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投資門檻越來越高,要以股份合作方式推動民營經濟進行資本積累和體制創新,不斷增強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強化內部管理和機制轉換,推動由商貿流通、社會服務向產業投資領域的轉換,實現“雙非”經濟質的飛躍。在生產力布局方面,要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雙非”經濟特別是鄉鎮企業向小城鎮的集聚和規模發展,發揮好中心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三、抓住三個支撐點——政策、資金和人才
首先是政策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除了部分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外,多數地方資源較為豐富。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國家在一些地方投巨資建設了一些重點工程和大中型企業,對支援全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由于中央與地方的分工和利益關系處理不夠協調合理,中央企業的稅收全部上繳,中央企業所在地受益不上,使得當地財力得不到應有的份額,中央企業具有實質意義上的帶動作用發揮不了。例如朔州市作為能源基地的優勢區位,有年產1500萬噸洗精煤的平朔露天煤礦和裝機235萬千瓦的神頭一、二電廠,服務由地方搞,但在稅收上地方享受不上。因此,建議中央財政按照一定比例以轉移支付方式反哺縣(市),同時,要加大政策性貸款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在產業布局上,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長遠考慮,在國家重點建設的同時,與之相配套建設一些關聯產業項目和資源加工延伸轉換項目,比如在“十五”期間神頭二電廠二期擴建的工程中,應對朔州三元碳素等高載能項目予以支持。同時對地方擬建的硅鋁合金、爭取日元貸款建設的1100萬噸洗煤廠項目予以優先考慮和重點傾斜安排。對生態環境建設、交通通訊等項目也應予以適當的補助投資,以形成中央企業和地方經濟“雙贏”的格局,這不僅是對中央企業的支持,也是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另外,要選擇有區域特色的縣(市),進行試點、示范,賦予其特殊的開發、開放政策,為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探索新路。
其次是資金保證。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有穩定的資金投入和資金來源。從目前來看,資金缺口較大,瓶頸約束明顯。因此,如何籌措大量的發展資金已成為迫切要求。在當前市場化程度愈來愈高的形勢下,國家財力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投資的比重占到95%以上,這就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國家投資。因此,要改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要把經濟發展的重點建立在依靠自身發奮圖強和開拓進取的基礎上。為此,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巧辟蹊徑。一是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吸引民間資金加盟,引導和扶持農村合作基金會、職工股金會等民間融資形式,將社會資金吸引到縣域經濟發展上來;二是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縣外、省外和國外資金,靠外力啟動內部的經濟活力,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道路;三是用足用活國家掌握的政策資源,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項目投入和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
第三是人才開發。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短缺是制約因素,但相比之下,企業家資源、科技開發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卻更為突出。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誰擁有了人才便擁有未來。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當務之急。我們建議中央加快東部加工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橫向轉移的步伐,實行東西互幫,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加強對口產業扶貧和“產、學、研”聯合,結成“隊子”,增強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制定區域經濟聯合政策,積極鼓勵東部人才、技術向西“位移”,鼓勵科研人員到欠發達地區領辦企業和興辦科研經濟實體,結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體,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提升;縣域經濟還要把開發人力資源,啟動“跨世紀人才工程”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激活作為生產力內生力量的核心要素——知識,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在產品開發、研究、創新上取得突破,為縣域經濟注入知識含量和新的活力,才能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四、攻克四個突破點——政府職能轉變、企業體制創新、居民需求擴大、硬件環境優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成為必然趨勢。政府逐步改變了過去既扮演組織者又扮演實施者的角色,身份由資產所有者轉變為社會管理者,變為縣域經濟的調控者、引導者和推動者。因此,要結合地方機構改革,把政府從宏觀到微觀、大事小事都要管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真正把職能轉變到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強化監督、增強保障上來。工作重點要從抓項目、抓企業轉向構建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經營環境,更多地運用經濟杠桿和法律手段來調控社會經濟運行,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有作為的政府。
企業體制創新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h屬企業采取包、租、股、賣等放小改制的有效辦法的同時,要加強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培養和壯大懂經營、會管理、善營銷、素質高的企業家隊伍,還要通過產業聯合、兼并重組和資本運營等方式,實現企業組織結構的整體創新。要在國有資產的運營改革中,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做法,建立起資產管理層——資本運營層——生產經營層為構架的新的縣域企業管理體制。
居民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縣域經濟發展中,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農副產品,目前都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銷售難。因此,如何加強市場開發,是關系縣域經濟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加強市場網絡建設,開發農村市場潛力對縣域經濟發展十分重要。同時要積極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加快房地產開發和住宅建設,使之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農村電網改造、村村通廣播電視、修路、引水等方面的建設,通過以工代賑、退耕還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等措施改變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五、緊扣五個著力點——增長極、開放度、競爭力、市場化、調控
(1)增長極: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還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化過渡階段,因此,按照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的縣域經濟發展軌跡,要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同時,把工業經濟作為縣域經濟主體的意識仍需進一步強化。這是縣域經濟一個重要增長極。要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推動鄉鎮工業的集聚和擴散,不斷提高輻射帶動作用。同時,要結合城鎮規劃、投資建設、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努力開拓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2)開放度:“入關”在即,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縣域經濟要積極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一方面積極繼續爭取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資,加強同跨國公司和大財團的合作,通過老企業掛靠嫁接外資,改造老產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強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同時,拓寬利用外資領域,優化外資投資導向,擴大向基礎設施和技改項目投入。另一方面還要借鑒和利用國外的信息、技術,特別是管理模式和經驗,提高對國際市場的親和力,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和全球經濟競爭,盡快形成新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巴庖焙汀皟嚷摗睂η钒l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同等重要。因此,要做好國內的開放,加強同發達地區的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為我所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3)市場化:經濟市場化程度是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h域經濟應結合區域資源特點,建設有特色的商品流通大市場,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發展各類商品交易專業市場,不斷擴大市場容量,增強對周邊經濟的吸納和吞吐能力;同時要加快建立要素市場,促進技術、人才、勞務、金融等中介市場的發育,增強廣告、營銷等行業協會的管理能力,形成功能完備的新型服務業。在產業領域,農業要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市場與農戶的有效對接,減少農民發展種植、養殖和加工業的市場風險。工業產品銷售要更多地吸納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營銷策略和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訂貨會、交易會、展銷會、用戶聯誼會、新產品信息會,組織民間銷售機構,壯大民間銷售隊伍,發揮民間能人的作用,擴大區域銷售網絡的滲透,提高產品的產銷率和市場占有率。商貿領域要通過發展連鎖、直銷和超市等方式,增加銷售,繁榮和活躍城鄉經濟。
(4)競爭力:所謂競爭力就是確??h域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能夠保持并擴大一席之地,從而遏制停產、半停產企業不斷增加的局面。在目前的市場狀態下,縣域經濟首先要求得生存,這是因為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名牌產品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外國跨國公司的產品也已打入我國市場,紛紛搶灘占地,使得競爭加劇,縣域經濟發展市場壓力加大。因此,要不斷增強競爭力,就要靠大力發展下游潛力產品,壯大高科技企業,培植起優勢產業。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發展“夾縫經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也就是把產業鏈中關鍵的一段做優、做強,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產業鏈的延伸與拉長,要把品牌做大,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強強聯合”,采用借殼上市、捆綁上市的方式,向大企業、大集團靠攏,打破行業界限和地域分割,實行資產聯合重組,不斷增強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5)調控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調控。一要加強規劃引導,通過制定科學的規劃和發展思路,引導縣域經濟健康發展;二要強化投資引導,通過政府資金的貼息,引導全社會資金向優勢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流動;三是信息導向,借助政府的各類信息網絡,引導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服務社會公眾;四是政策導向。運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提出區域性新的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明確發展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