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標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應當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通過案例互動教學法、雙語復合教學法等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法律實務技能與滿足國家涉外經濟法律政策需要相結合,解決教學方法單一、重理論輕實務等問題,實現法學教育與涉外法律實務的銜接,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應用型法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國際經濟法學;教學改革
面對日漸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國際經濟法方面人才的社會需求量也迅速增多,但目前既掌握外語又熟諳國際貿易規范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數量卻難以滿足需求。這種情形的出現與國際經濟法教學實踐所反映的內容龐雜、學生平時接觸案例較少等學科特點存在密切關系。首先,國際經濟法課程內容涉及面較廣,與其新興學科的特性存在密切關聯:國際經濟法是當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這組傳統分類無法涵蓋國際貿易法律規制實務時,基于實踐問題探究發展而來的。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發展背景,使得國際經濟法體系性偏弱、內容龐雜,從而為課程教學帶來體系化安排授課以及教學進度深化等方面的困難。其次,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學生基于日常經驗理解難度較大的國際經濟法課程內容,能夠接觸到的相關實務案例渠道和數量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國際經濟法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晦澀難懂,在相當程度上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和深化理解形成制約。可見,在推動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當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掘和總結教學活動中所出現問題的特征,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在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銜接問題的同時,能夠提高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相關課程內容的理解。
一、國際經濟法教學問題特征
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常規方案是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素質教育,但缺乏針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培養。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教學活動著力審視國際經濟法課程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及教學效果等方面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要求存在的差距,并以此為基礎提煉出相關問題的主要特征。(1)教學方式單一。國際經濟法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涉及內容范圍較廣,包括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WTO組織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等相互獨立的模塊內容,并往往被安排在臨近畢業的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課程范圍及安排時間特點,使得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于課堂教學內容。面對這種情況,部分教師未能在授課時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而僅局限于課程進度,傾向于對全部內容按照教材編寫順序平鋪直敘地“灌輸式”教學,過多依賴于板書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對相關知識理解不深刻,難以適應未來社會實踐。教學方式單一還體現在國際經濟法傳統教學應用語言為中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目標的實現。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國際慣例以及各國涉外立法,其中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幾乎貫穿了國際經濟法的始終,而這些法律原始文本均采用英語,由于語言的符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這些規則譯為中文時總是很難做到完全表達原意。國內教科書多為翻譯版,有些翻譯和原文含義有偏差,甚至同類中文教材就同一專業術語的翻譯也有差別,對學生準確掌握相關知識制造障礙。(2)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部分教師鑒于以往課程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在授課時依然強調理論的規范性,擔心授課過程對理論框架的講述不夠完整。然而,國際經濟法的學科特點是以實踐問題為導向,以指導應用為目標。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由于受歷史上注釋法律傳統和大陸法系國家法學教育的影響,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方式,多注重法條闡釋以及理論知識的講授,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純理論”“經院式”灌輸概念,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于被動學習,上課忙于記筆記,而不是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1-2]。重理論而輕應用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僅會使學生對理論學習產生畏懼心理,還會使學生在步入社會進行實踐應用時找不到頭緒。與此同時,重理論、輕實踐的法學教育方法可能會減少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國際經濟法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問題的特征,并吸納從事該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長期積累的經驗,不難發現作為教學改革對象的問題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所提出的教學改革方案作為一個整體應當具有體系性,基于這種思路,提出如下可操作的改進措施。1.注重互動式教學方式為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應當優化教學手段,注重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教學實踐角度來看,要結合教室環境、教師能力以及學生水平等多方面具體情況,將啟發式、探索式等多種互動教學方式進行結合,并在課堂上將板書與多媒體等形式進行適當比例地穿插運用,進而豐富教學方式。例如,在啟發式互動講授“國際貿易術語慣例”這一節時,對E、F、C和D組貿易術語的分布情況和規律描述可采取板書結合講解的方式,以便學生能夠生動地理解國際貿易術語的基本含義、特征及它們之間的演變規律;而四組貿易術語分布的全部特征列表則可采取多媒體展示的形式,不僅能讓學生將對板書規律圖示的理解引入對列表知識的全面掌握,還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將感性的規律圖示與相對抽象的文字列表形成關聯記憶,實現學科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理解。探索式互動教學方式更多應用于教師與學生的問答溝通環節中。教師在此過程中推進教學進度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與學生互動的目的在于激發其學習熱情并調動其積極性,交流時要多使用贊揚性、鼓勵性話語。2.重視“二元一體”教學方法國際經濟法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法律淵源的豐富多元性,既包含國際公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等國際法,也包含各國涉外經濟法、判例法國家判例等各國國內法。中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雖然判例不作為法律淵源,但典型判決依然為重要的學習參考資料。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在對國際法和國內法進行比較時,應當注重將涉外經濟的成文法及典型判例與國際法中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同類成文法及判例進行比較,是為“二元一體”教學方法的“二元”。以往重國際法輕國內法的教學習慣,使得學生對法律部門之間知識體系的認知割裂,限制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司法實踐問題的能力,應站在國際經濟法教育“一體”的高度對國際法與國內法加以整合。“二元一體”意味著國際經濟法教學應當緊跟時代步伐,在日常教學中,重視通過引入比較方法,把本學科內理論和實務問題分別置于國內法和國際法、英美法和大陸法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通過“二元一體”教學方法的運用,使課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和充實。譬如,講授“國際貿易法”這一章節時,在介紹與國際貨物買賣相關的國際法過程中,由于國際貿易糾紛可能發生于任何法系國家之間,引導學生從法律應用角度出發,充分理解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以及國際公約的規定,教學內容應著重介紹不同法律框架在諸如合同法等其他法律部門之間的知識比較,能夠有利于學生未來適應不同法律適用環境,有利于學生從系統學習法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角度,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合同法與國際貿易法相關內容的實質。此外,“二元一體”教學法還體現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將所講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應用緊密聯系。既能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可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以作為國際商業慣例的“國際貿易術語”教學為例,該部分是每年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原司法考試)的重點知識,然而由于這部分知識與國際貿易實踐相關聯,距學生日常生活較遠,是講授過程中亟待突破的重點和難點。對此,可將國際貿易術語以圖示方式,按其排列規律將E、F、C、D四組貿易術語的各方面特征完整呈現,有助于學生用關聯性記憶法將其他特征快速而準確地掌握。針對具體某方面特征還可以聯系生活經驗進行關聯講授,如針對在法律實踐和職業資格考試中最常出現的三個貿易術語FOB、CFR和CIF的價格規律特點,可以分別對應于日常網購價格方式中的一口價、包郵價和含險價(送運費險):一口價與FOB相對應是指賣家向買家所開出的價格僅含貨品本身而不含運費等其他周邊服務費用,買家需要另與承運人結算運費;包郵價與CFR相對應是指賣家開價除了包含貨價之外,還包含運費項目,這就意味著賣家負責安排運輸事宜,不過價格也較一口價更高;含險價與CIF相對應是指賣家開價不僅包括貨品價格和運費,還包括運輸過程中的保險費,這種情況下,賣家除了負責提供貨品和結算運費,還需要負責結算保險費。其他部分教學內容也可運用“二元一體”教學方法進行實踐。3.增強教學內容的復合性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國際經濟法的“國際”主要體現在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方面,在日常教學內容中從外語教學角度注意增強其復合型,主要體現于中英雙語教學。服務于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的雙語教學培養方案有兩種:一是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法律教材。鑒于國際經濟法糾紛通常發生英語環境中,采用此方案有助于學生按照法律原文的詞義和語境理解,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涉外國際經濟法糾紛解決的關鍵問題所在[3-4];二是綜合運用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中文教材為主修教材,英文教材作為輔助教材,該方案綜合考慮課程需求與學生英語基礎,條件允許下嘗試小班教學能夠更加突出其教學效果。綜合而論,第二種方案更加合理。4.增強教學內容的應用性以雙語教學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法案例教學,可以更準確地學習和把握英美法系的先進法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為“踐行了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兩大要旨,主要做法是采用案例教學法和法律診所教育”[5-6]。首先,從案例教學的指導思想來看,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以學校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充分收集與理論知識相關的實際案例,同時參照培養方案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通過案例的講解,促使學生更直觀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并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運用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從案例教學的基本目標來看,指導學生通過充分研讀案例,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則,借由案例教學貼合實際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特別是通過對案例情節的分析和討論,帶動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親身體會到法律概念如何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7]。最后,從案例教學具體安排來看,在上述指導思想下,根據案例教學基本目標,參照英美等國典型案例教學經驗,結合中國傳統法學教育特點,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切入完成課程設計。(1)課前準備。就教師而言,國際經濟法案例教學實踐效果的根本保障是課前準備。課前準備的案例及討論材料質量取決于教師日常科研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課前擬定的課堂教學計劃取決于教師對于案例教學內容應用性的具體把握。教師在基于經驗精心挑選能夠涵蓋相關章節知識點的案例之后,從中提煉設計適合學生分析和討論的問題。學生方面,需要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堂討論準備。(2)案例呈現。將案例呈現于課堂,要求教師提前做好相關案例剪輯和整理工作,可靈活選擇以下幾種形式:第一,通過超星等網上輔助教學平臺實時案例電子稿在線共享,適應當下信息時代教學安排;第二,通過互聯網多媒體播放已有教學資源;第三,組織部分學生將相關案例作為模擬法庭素材組織庭審,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第四,分發打印好的案例材料并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局限性較大,僅限于小班教學。(3)課堂討論。課堂討論環節的效果如何將直接決定案例教學法的成敗。具體安排方案示例如下:將全體學生分為10個學習小組,由學生根據興趣和意愿自由組合,自選一名小組長負責組織本小組討論。教師到學生身邊,結合各小組在討論中所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圍繞案例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討論,進而學會分析案例,抓住問題焦點進行討論。(4)課末總結。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分析思路、推導結論以及分析方法進行綜合點評和講解,做出分數等級評判,對討論案例所涉及的相關專業理論或知識點加以明確,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理論知識的掌握。(5)重視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相互銜接。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思路,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應相互匹配、相互銜接。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在從課前到課堂的全面掌控,課前設計安排好課堂教學案例以及雙語教學方案,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組織學生有序發言、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總結出法律的原則、規則以及各種法律之間的關系。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課前自主研習教師布置的案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積極投入教師所引導的問答式、對話式及討論式授課環節,與教師共同分析和討論案例,并在課后對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三、結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針對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和應用性不足的問題,深化教學改革應通過綜合措施予以解決: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下,結合法律英語教學特點,運用“二元一體”教學法將國際法與國內法、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兩組教學內容有機銜接,整合于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注重結合案例對課程知識加以鞏固,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在落實教學改革措施過程中,重視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相互銜接,以期使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效果達到最優。
參考文獻:
[1]李健男.論問題引導型法學教學模式[J].時代法學,2010,8(1):109-113.
[2]甄貞.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7.
[3]任英欣.雙語教學在國際經濟法教學中的運用[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113-114.
[4]董慧慧.國際經濟法教學改革新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9):182-183.
[5]石慧.國際經濟法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55.
[6]尚國萍.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與經濟,2010(1):119-121.
[7]李勛.論《國際經濟法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J].柳州師專學報教育教學論壇,2008(3):85.
作者:王俊峰 張曉彤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