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環境下的綠色營銷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當前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量,推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緩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促進我國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低碳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應該積極實行綠色營銷。低碳經濟強調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通過開發新能源、創新制度和技術以及產業轉型等方式,盡可能的減少生產過程中能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的排放量,盡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對于人類來說屬于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巨大創新,企業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實施綠色營銷策略屬于滿足產業自身發展訴求、緩解全球經濟環境壓力和適應時展需要的必由之路。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對低碳經濟環境下的綠色營銷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產業轉型和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低碳經濟;企業;綠色營銷
要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對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絕不能走先粗放后集約、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低碳經濟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實行低碳經濟也有利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改善,因此其是一種具有較強可持續性的經濟。企業要適應低碳經濟環境,就應該積極開展綠色營銷,然而綠色營銷在我國還未得到廣泛的推行,主要表現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綠色消費需求,企業也沒有將綠色營銷的理念建立起來,一些企業在實際的銷售過程中仍然片面地看重眼前利益,再加上我國本身不健全的法制,因此使得我國企業的綠色營銷之路仍然存在著較多的阻礙。
一、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重要意義
(一)綠色營銷是適應低碳經濟的營銷方式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根據聯合國的相關調查,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氨等等。所以,嚴格控制碳排放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已經變成了全球的共識。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的遵照和探索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法。我國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09年通過一項決議:與2005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到2020年要達到40%至45%的下降幅度。要實現這一目標,對二氧化碳對排放量進行控制,就必須改變企業的經營、管理和銷售模式。因此企業積極推行綠色營銷除了能夠積極地回應國際社會倡導的節能減排和我國制定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還能夠在經營和銷售的過程中植入低排放的環保措施,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環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將降耗的公眾形象樹立起來。
(二)綠色營銷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資源,現階段我國各個企業都開始積極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而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國際上的很多企業也紛紛地參與到了國內市場的爭奪戰之中,這樣就導致我國很多企業在競爭中變得越來越被動。我國企業面對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企業都開始進入到了微利時期,企業必須對企業的經營和銷售成本進行嚴格控制,不斷地開源節流。現在企業經營的中心任務就是在使客戶需求得到不斷滿足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為了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提高經營利潤,企業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對自身的經營渠道進行大力拓展,全面地增加收入;其次,有效地控制企業的經營成本。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成本費用屬于一項直接和可控的因素,在企業具有同等收入的情況下,其經濟效益與成本費用成反比。在企業的日常經營中能源消耗屬于一項非常重大的支出,如果企業立足于低碳經濟的理念,大力推行綠色營銷策略,能夠確保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最終進一步實現開源節流的目標。
二、低碳經濟環境下的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缺乏必要的宏觀管理盡管我國政府大力強調低碳經濟和綠色營銷,但是推行綠色營銷仍然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由于政府缺乏必要的綠色營銷宏觀調控,沒有對企業進行有效地鼓勵,再加上不完善的法律體系,導致企業面臨著市場進入和流通困難、市場秩序混亂和綠色產品標準模糊等一系列的問題。
(二)企業自身淡薄的環保意識在具體的營銷過程中,我國很多企業仍然在采用傳統的營銷模式,片面地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實施綠色營銷的過程中具有較低的積極性。由于企業自身淡薄的環保意識,在經營中沒有重視環境保護的作用,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最終導致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消費者淡薄的綠色消費意識由于我國消費者普遍缺乏綠色產品消費意識,因此直接導致我國市場中的綠色消費需求不足,很多消費者并沒有深入地了解什么是綠色產品,也沒有在消費預算中納入綠色產品,在具體的消費過程中存在著綠色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隨意性過大等一系列的問題,全社會性綠色消費需求在我國并未真正形成。尤其是一些消費者只是從衛生和安全兩個方面關注綠色產品,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人們身體健康與環保之間的密切關系、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一些消費者只關心自己不要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卻沒有形成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適應低碳經濟環境,實施綠色營銷的具體措施
(一)以低碳為目標,優化綠色營銷組合①在進行產品設計和產品生產時,企業都應該以低碳、環保為準則,打造綠色產品。綠色產品指的是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的全部生命周期都應該與環保要求相適應,盡量做到環境無害,或者盡量減少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不斷提高產品設計、生產、銷售、使用和報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在產品策略方面,企業必須做好調查和研究,對低碳消費市場進行實際考察,依據低碳消費市場的相關信息為根據積極的研發提升效率、避免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的環保技術或者低碳產品。②企業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循環經濟嚴格控制企業的研發費用和產品成本。企業要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心理進行調查,例如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認知水平和感興趣程度,低碳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成本之間的關系等等,以此為依據進行定價。要對人們崇尚自然、求異、求新的心理進行考慮,合理地評價消費者的“察覺價值”,從而制定價格。企業應該認識到綠色產品的價格不僅關系到其品質的提升和環保費用的支出,還與消費者對該產品的理解程度有直接的關系。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消費者對于綠色產品的價格較高的情況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我國消費者具有普遍較弱的綠色意識,所以政府應該積極的扶持企業,使綠色產品的價格變得更加合理。③在具體的銷售策略方面,企業要依據產品的屬性和自身的實力,從而將集團產品的分銷渠道網絡建立起來。同時,企業要在營銷的過程中不斷的強化渠道成員的集團意識,充分地做好回收使用產品包裝物的工作,要加大開發網絡渠道等短渠道的力度,縮短渠道的流通環節,通過對各項新技術的利用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和流通費用,從而將價值讓渡給消費者。
(二)走綠色營銷之路,樹立企業形象傳統企業都是將以獲益為中心作為自身的營銷理念,并沒有充分地關注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沒有理性地認識到全球資源枯竭的現狀,因此其生產經營活動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就要求企業應該樹立全新的綠色營銷理念,將綠色文化、環保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形成完善的綠色管理體系,大力研發綠色產品,通過綠色企業的形象拓展市場、吸引消費者。
(三)建立健全產品可回收體系以可回收原則為依據,企業應該對產品進行科學的設計,在設計時還要充分考慮產品各零部件和材料是否能夠回收處理,是否具有一定的回收價值和可能性,以此為方向選擇材料和零部件,盡量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時也減少回收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要采用可回收材料制造產品,盡可能地采用同一種材料制作零部件,要將可回收標志和材料名稱標明在可回收零部件上。對于個別含有有毒物質的零部件,為了避免回收過程中造成污染,必須對其進行密封設計。
(四)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監督管理職能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與監督管理職能,不斷完善相關的管理條例,建立完善的綠色產品行政管理機構,進行專事專管,對各種造假行為予以大力打擊,從而使綠色營銷市場具有良好的市場秩序。政府還要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大力扶持推行綠色營銷的企業,通過相應的法律和政策做好對企業的監管工作,從而對企業的綠色營銷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與此同時,政府要使稅收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其對企業的行為進行規范,比如征收排污權交易稅、包裝稅、環境稅等;與此同時,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都要大力推進環境立法和執法工作,對于企業營銷活動中的一些負外部性,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推動企業對傳統的營銷模式進行改進,促使企業提高對綠色營銷模式的重視。政府與企業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在政府采購和消費行為中都要向綠色產品傾斜,做好引導和示范工作。
四、結語
在低碳經濟環境下,企業大力推行綠色營銷,能夠有效的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提升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并且建立綠色的企業文化。為此企業必須要,快轉變自身的經營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產品生產、銷售和稅收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使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同時政府還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對企業的綠色營銷進行大力扶持,最終確保我國社會經濟能夠實現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文倩,魚文英.淺析延邊酒店業綠色營銷現狀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5(02)
[2]俞博文.綠色營銷與可持續發展探析[J].當代經濟.2016(04)
[3]張凱波,陳雅婷.低碳時代下杭州房地產綠色營銷策略研究[J].智富時代.2016(02)
[4]劉芳寧.國際綠色營銷——我國企業進占國際市場戰略選擇[J].商業故事.2015(18)
[5]張茂磊,鄭英群.淺談對我國綠色營銷的幾點思考[J].山東煤炭科技.2010(02)
[6]倪龍松.煤炭企業綠色營銷模式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
[7]劉宇涵.論我國企業綠色營銷的發展戰略[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01)
作者:蔣玉霞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