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經濟發展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基礎:底子厚,調整鑄就成長
涪陵區依靠原有國營的工業基礎,大膽的改革創新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業,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夯實。數據資料表明,重慶直轄以后,涪陵經濟發展進一步“硬化”,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1997年工業產值為21.6億元,2011年增長至310.7億元,在重慶市所有區縣中僅次于渝北區,排名第二。從占GDP的比重來看,涪陵區1997年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為38.8%,高于重慶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1.7%。2011年,涪陵區工業產值占GDP比重高達55.8%,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近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近16個百分點。從發展軌跡來看,1997~2003年,涪陵區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與全國工業經濟比重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以后,涪陵區工業經濟迎來第二波高漲,這與全國工業經濟比重下降的趨勢相反,與重慶市工業經濟實力整體走強的趨勢保持一致,但高于重慶市平均發展水平。
(二)意識:觀念變,思路決定出路
工業已經成為涪陵區發展的“引擎”,是全區經濟的核心支撐,這與“工業強區”的觀念意識是離不開的,涪陵區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工業興則涪陵興,工業強則涪陵強。“八五”以來,涪陵區工業先后實施“過億超千”、“5135”、“三個一”工程和“工業涪陵”建設,工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涪陵區堅持“內培”與“外引”并舉,繼續深化重點發展戰略,發展和催生了一批支撐力強的骨干企業。全區重點工業企業及預備隊企業由2005年的14戶增加到2010年的35戶,201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9.5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82.1%。相繼有涪陵卷煙廠(重煙公司)、太極集團、建峰工業集團、中化涪陵化工公司、東升鋁業等7戶企業躋身重慶市工業50強之列,重點企業群體中已擁有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6個市級技術中心,創建中國名牌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涪陵榨菜”成功上市使全區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0戶。到2011年,培育了100億元級企業1戶、80億元級企業1戶、40億元級企業1戶、30億元級企業2戶、20億元級企業5戶、10億元級企業9戶,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901.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775億元。目前,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實現涪陵工業轉型升級大發展,特作出實施“十百千萬”工業強基工程的決定,這對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涪陵區與全國百強縣工業經濟的比較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與自己比,可知進步,與他人比,方知差距。涪陵區在過去十多年里,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工業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重慶市所有區縣中,已經成為了佼佼者,但放眼全國來比,仍然還有很大差距。下面以全國百強縣作為參照,對比分析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為了便于比較,分別從東、中、西部選取10個具有代表性的全國百強縣,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江蘇江陰市、福建晉江市、山東榮成市、浙江義烏市;中部地區的湖南長沙縣、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西部地區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四川雙流縣、新疆庫爾勒市。通過對比,涪陵區在人口規模和行政面積上與縣域經濟體相差無幾,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2011年,涪陵區地區生產總值為557億元,僅為全國百強縣之首江蘇江陰市的1/4左右,但超過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的總產值。10個全國百強縣經濟總產值的平均水平為798億元,高出涪陵43.3%;2011年,涪陵區工業經濟總產值為902億元,不到江蘇江陰市的1/5,但高于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以及新疆庫爾勒市,10個全國百強縣的平均水平為1596億元,高出涪陵區76.9%;涪陵區人均工業總產值為每萬人8.2億元,遠遠低于江蘇江陰市的33.69億元,但高于河南偃師市,全國百強縣平均為17.62億元,是涪陵區的2.1倍;涪陵區地均工業總產值為每平方公里0.31億元,不到江蘇江陰市5.52億元的1/18,僅僅高于地域遼闊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和新疆庫爾勒市,全國百強縣的平均水平為1.45億元,是涪陵區的4.7倍。由此可見,第一,涪陵區整體工業經濟實力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差距明顯;第二,涪陵區的工業經濟密度很低,僅為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4%,這對于土地資源并不寬裕的涪陵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提高地均工業產值是涪陵未來工業經濟戰略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第三,涪陵區工業經濟的勞動力生產率偏低,不足全國百強縣的一半,這是當前涪陵工業經濟的主要劣勢。從全國百強縣經濟發展模式來看,工業經濟仍然是其主旋律,工業經濟強,則整體經濟實力強,工業經濟弱,則整體經濟實力弱。從上述10個縣域經濟體的發展特征來看,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是以江蘇江陰為代表的“蘇南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產業結構以鄉鎮企業為主;經營機制以市場調節為主。其工業經濟主要從鄉鎮企業脫胎換骨而來。第二是以義烏為代表的“小商品生產———商貿”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小商品組成大市場、小城市進行大物流、小政府實施大服務,以產品生產支撐市場,不做純中介性市場。第三是以內蒙古準格爾旗為代表“資源型產業開發”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資源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對比之下,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第一是它不同于江蘇江陰的鄉鎮企業模式,涪陵區以“抓大放小、突出龍頭”的發展模式起家,以原有國有企業作為家底,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引進大型企業,擴充工業經濟實力。第二是它不同于以義烏為代表的小商品生產商貿模式,涪陵區知名工業產品“小商品少,大商品多”(如變壓器、船舶制造等)、“生產制造多、商貿物流少”;第三是它不同于內蒙古準格爾旗資源開發型模式,涪陵區自然資源比較缺乏,依靠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工業極少。鑒于此,涪陵區工業發展模式注定不同于其他地區,如何在國家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大背景下,促進涪陵區工業經濟走出自己特色,更上一層樓,是當前地區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每個涪陵人關注的熱點問題。
三、涪陵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一)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的調整和優化。國外很多傳統工業基地都經歷過從輝煌到衰退的過程,有些又從衰退中振興,有些至今還沒有恢復過來。例如德國魯爾區在19世紀50年代,以占全國的1.3%的面積,生產了德國40%工業產值,其支柱產業是煤炭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和化學工業。但20世紀60年代后,德國魯爾區的工業經濟優勢逐步被其他地區所代替,魯爾區的經濟開始衰落,很快成了“沒落的貴族”,其中既有資源依賴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過于依賴原有的產業結構,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此外,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等都遇到了類似情況,不過這些地區經過后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如今又從衰退中恢復過來。而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我國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區域分割,產業類型趨同、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有效協調;經濟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缺乏活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主導產業衰退,后續產業青黃不接等原因,東北老工業基地逐漸走向衰落,至今都沒有恢復過來,如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呼聲很大,但仍然是有“振”無“興”。目前,涪陵的工業產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行業,第一是醫藥食品產業,如太極集團、葵花藥業、華蘭生物、三海蘭陵,食品以煙草、飲料、酒類、榨菜等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如稻花香高檔白酒、南方集團紅酒、榨菜集團等;第二是裝備制造產業,如亞東亞變壓器、美心曲軸、錢江摩托車及配套件、越盛軋輥、國奧電梯、三愛海陵等;第三是材料產業,如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水泥生產、鋼鐵薄板、鋁型材(線材、線纜)等,如攀華萬達薄板、歐尼克新型環保材料及房車、科王公司高壓電瓷、劍濤鋁業、東慶鋁業、東發碳素等。第四是化工化纖產業,化工以現代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氯堿化工為重點,如華峰化工、龍海石化、建峰工業集團、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蓬威石化等。第五是電子信息產業,如亞東亞、深圳特發、波士頓鋰電池、上甲電子、科寶電纜、波士頓鋰電池工業等。第六是能源產業,以太陽能電池、生物柴油、生物質能源為重點,如博奧江森車用蓄電池、水投集團、涪陵電力等。涪陵目前的這些支柱產業中傳統產業居多,毋庸置疑,這些產業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支撐涪陵工業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來看,每一個產業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歷史使命,這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涪陵的工業發展不能死守現有的“家當”,必須要及時調整,培育潛在的支柱產業,積極促使產業不斷優化。以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江蘇江陰縣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江陰的鄉鎮企業就發展得十分迅速,以村為單位的企業集團不斷涌現,如華西村、長江村等成為全國代表性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隨著周邊地區的不斷發展,江陰的工業經濟優勢不斷弱化,江陰人發現,依據原有的模式,已經很難再有所發展,企業是很多,但是很零散,很難在與外面的企業競爭中獲得優勢。
此時,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第一是對企業進行產業重組。以村為單位,組建企業集團。整合供應鏈,重組產能,對外競爭時,不再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廠,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團。今天,江陰的很多村,本身就是集團公司了,長江、三房巷、倪家巷、華宏、華西、周西,等等。第二是國企改革。江陰作為一個經濟大縣,幾個大型的國有企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企的機制已經不再適合市場的需要,而且這些企業還壟斷了很多資源,限制了民企的發展,因此,國企改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如“紅星”等大型國企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被改制完成的;第三是產業升級。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產業逐漸轉型。如紡織,在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江陰的繅絲廠、紡絲廠還很多,但是紡織供應鏈下游的這些企業,附加值已經很低,只能賺到血汗錢,江陰政府及時作出了規劃調整,企業要么做上游高附加值的產品,要么就進行產品轉型。今天,這些繅絲廠在江陰已經銷聲絕跡,取而代之的是陽光、海瀾之家、紅豆、蘇派這些品牌服裝的巨頭。21世紀以后,江陰又尋求規模經濟向資本經濟轉型,目前江陰已經產生了32家上市公司,依然成為資本經濟最發達的縣域經濟體。依據西方的發展規律,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經濟必將向資本市場轉移,在這一方面,江陰又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讓人不得不佩服。針對涪陵的工業經濟現狀,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其一是立足涪陵的農業資源優勢,做強以榨菜為首,以特色種養殖、果蔬飲料、食用油等為輔的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目前涪陵榨菜已成氣候,在全國很多大中城市形成了銷售網絡,但涪陵其他的農業產業品牌還很缺乏,因此不妨借鑒和利用涪陵榨菜的品牌效應、銷售渠道和發展模式,重點打造幾個涪陵農產品加工行業,再造一兩個農業品牌。第一是加大力度重點打造涪陵的葛根產業,搶先占領葛根保健品品牌高地;第二是打造涪陵黑豬養殖加工產業品牌,形成母豬繁殖,幼仔銷售,黑豬肉、皮、毛加工等養殖產業鏈。其二是在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選擇突破口,打造幾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業,以點帶面促進涪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目前涪陵區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并不具備與重慶市主城區相抗衡的實力和基礎,因此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循序漸進,找準一兩個突破口,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技術高端人才,打出一個“拳頭”,先在某些領域立足,再以點帶面鋪開。比如可以借助長江師范學院和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的人才資源,同時引進國內外動漫產業的高端人才,重點打造涪陵動漫產業。其三是研究涪陵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或“再生”機制。面對區域之間激烈的工業經濟競爭,不進則退,如不能在技術、生產和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就不如及早退出,轉向其他領域,尤其是傳統的工業產業。材料產業、化工產業等是涪陵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這并不說明這些行業本身具有多么強大的競爭力。
涪陵這些行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涪陵電力系統享受了國家的優惠政策,電力成本要低于周邊一些地區,從而形成了一個原始的成本優勢。因此,如涪陵化工、金屬冶煉與加工、裝備制造等行業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或是原料和銷售渠道的創新,否則就要加緊研究退出機制,或是從常規產能的生產轉向精細化生產,不然的話,遲早會面臨危機。總體上,涪陵區目前的工業經濟發展正處于“規模經濟”階段,享受規模經濟的“紅利”“涪陵制造”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支撐涪陵工業的發展。但死守這一點也不行,必須抓住時機促使產業結構的優化,變“涪陵制造”為“涪陵創造”,避免走入工業經濟陷阱,這樣才能在區域激烈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產業布局“合理化”
涪陵產業布局的“合理化”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是促進產業布局與自然環境、城市及人口分布相適應;第二是促進傳統優勢產業集群的出現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出現。眾所周知,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原材料、能源和良好的交通條件,世界上最早的工業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都是依靠河流而布局,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沿交通干線的工業布局得到快速發展。涪陵區目前的工業布局主要是沿長江干線和烏江流域。按照《涪陵十二五規劃綱要》,涪陵的工業布局有六大塊,涪陵區工業園區(A區)、龍橋工業園區(B區)、船舶制造基地、清溪銅鋁產業園區、能源保障基地沿長江自上而下分布,白濤化工園區沿烏江分布。這種產業分布既有原有產業分布的歷史原因,也凝聚了產業布局規劃者的智慧。據此,我們認為:第一是避免在涪陵老城區和新城區的長江上游地區布局水污染較重的產業。從涪陵六大工業基地的布局來看,A區和B區處在涪陵主城區的長江上游地區,目前其工業產業主要是機械裝備、醫藥食品、新能源、電子信息、輕工產業、石油化纖紡、食品醫藥產業。整體上,這些產業的廢水廢渣排放比較少,對下游涪陵城區的水污染影響不會很大,但石油化纖紡產業對水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從保護城區居民生活用水以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這些企業最好是布局在涪陵城區以下的長江流域沿岸;第二是在北部、東北部、東南部減少布局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工業企業,根據《涪陵市志》的記載,涪陵全年的風向主要有東北風,頻率為7%;北風,頻率為6%;7月、8月有東南風、9月偶有西風,靜風頻率為57%。可見涪陵工業布局的風向因素主要是東北風、北風以及夏天的東南風。目前涪陵城區的北部沒有工業布局,東北部主要是能源和鋁銅產業布局,廢氣排放不大,這種布局是合理的。但是白濤工業園區處于涪陵城區的東南部地區,其主導產業是化工企業,空氣污染壓力很大,對涪陵城區人居環境會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將空氣污染較重的化工企業布局在白濤的烏江西岸地區。這樣的話,在夏季東南風向的影響下,可以有效減少化學有毒氣體經過涪陵城區的空域面積。第三是盡量減少涪陵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的化工企業數量。按照該地區的地形條件和風向,該地區的化工污染氣體將影響到李渡新城區的空氣質量以及人居環境。隨著李渡新城區的加快建設,涪陵新城與老城之間的地帶將形成“亞城市”狀態,其功能定位主要是發展商貿、金融、物流、地產、旅游、休閑娛樂等服務業,這片地帶將成為涪陵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
目前涪陵長江二橋附近的化工企業污染氣體排放量并不少,已經影響到當地的居民生活和健康安全,且其“負外部性”效應正在蔓延,如恒大山水城的地產行情不如馬鞍師院附近的商業地產,其關鍵原因就在于化工企業的空氣污染。因此,從產業布局來講,這類企業應布局在常年盛行風的垂直郊區。從涪陵工業發展效率以及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講,要大力促進涪陵傳統工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涪陵目前的“園區式”工業布局已經促進了產業集聚的形成,當前涪陵區已經享受到了產業集聚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紅利。但這從長遠來看,僅僅只是產業集聚是不夠的,應往“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產業集聚的重點在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集聚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從而降低成本,享受規模經濟。從國際上看,產業集聚是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它屬于初級階段。在工業發達國家,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類產品與某個城市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如美國西雅圖的飛機制造業,硅谷的電子產品,等等。而產業集群的重點是大量的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它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傳統產業集群(如意大利的新產業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如美國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群)。目前涪陵的“園區”工業經濟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產業“集而不群”的現象,園區只是一個“框”,企業往里面“裝”,企業之間的上下游聯系,橫向聯系并不是太緊密。一個完整有效的產業鏈,包括若干大、中、小型產業鏈,在一個地區匯集,它就如一個有效的生命體,能夠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因此,涪陵應借助現有的基礎,著重打造傳統工業產業集群,培育和引進各類相關企業。另外,從工業經濟的新陳代謝來講,要大力發展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借助現有的電子和部分IT企業,爭取在幾年以內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出現。
作者:熊正賢單位:長江師范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