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分工下加工貿易發展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l、吉林省加工貿易概述
總的來講,我省加工貿易相對薄弱,其規模遠遠落后于一般貿易。2009年l一6月,加工貿易額為3.58億美元,占全省外貿總額的7.4%,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分別環比下降了27、27.3和26.5個百分點,其中木制品、紡織品等大宗加工貿易品進出口下降了18.1%、29.5%。2010年吉林省外貿總額達168.4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僅15.94億美元,比重為9.5%。2012年全省外貿總額245.72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8.86億美元,所占比重為7.6%,同比增幅18.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我省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全球貿易護主義抬頭、省內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削弱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約了我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省加工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加工貿易產業多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低端,且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貿易造成了我省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自然資源的低效率開發。
2、影響吉林省加工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2.1不利因素。
2.1.1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海外需求下降。自關貿總協定、WTO建立以來,全球關稅稅率不斷削減,有力推動了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卻一直存在,特別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但卻一直存在以技術標準、衛生檢驗檢疫標準、綠色標準為主要內容的新保護主義日趨明顯。新保護主義導致了我省加工企業產品出口環境的惡化,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省企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省企業頻繁遭遇“雙反”調查以及技術、環境、勞工標準等壁壘的限制,加工貿易訂單明顯減少。比如我省的加工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市場,而在2009年全省對這四大市場的加工貿易額分別下降了21.7%、26.7%、38.6%及23.9%。
2.1.2政策和制度因素。由于我省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相對滯后,計劃經濟的痕跡依然很深,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價格信號機制仍未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造成了對外加工企業缺少創新動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從比較優勢角度出發,我省的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理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但政府政策的重心始終放在了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上面,包括了作為省內支柱產業的汽車和石化等。這就造成了制定的政策與比較優勢理論的悖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而受到限制,我省加工貿易的緩慢發展也反映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落后,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這也造成了我省對外加工貿易規模偏小。
2.1.3勞動力比較優勢逐漸下降。近些年來,我省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逐漸削弱,這其中包括了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因素,內部因素是指: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省的工資和人均收入水平增長較快,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此外,我省的二元經濟特征比較突出,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這部分收入水平幾乎沒有增長的情況下,非熟練勞動力供給出現了短缺。因此,加工貿易企業只有增加工資來吸納勞動力,而我省加工貿易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從而使得原本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維持的加工貿易優勢必將逐步削弱。外部因素是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日趨成熟,如墨西哥、東歐和東南亞國家,與我省的加工貿易產業形成競爭局面;另外,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高級要素(人才、知識、技術)的作用日趨突出,而資源、勞動力等初級要素的作用則相對下降。因此說,我省現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難以成為加工貿易長遠發展的依托。
2.1.4其他因素。我省地理位置并不十分有利,交通運輸能力有限;此外,由于長期實施相對封閉的政策,導致我省對WTO規則不熟悉,以及專業外貿管理人才的短缺,這些都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我省加工貿易的深層次發展。
2.2有利因素。
2.2.1制造優勢和人才優勢。吉林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一員,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設施,包括石化、冶金、汽車等重工業部門。比如,一汽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其產量約占20%的國內產量;長春客車廠作為“一五”期間重點大型國有鐵路客車生產企業,是國內最大的鐵路客車及地鐵電動客車的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亞洲頭號軌道車輛生產基地,以及全球客車年產量最大的制造企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光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5大戰略產業也在蓬勃發展。除此之外,發展加工貿易有利于我省科技資源優勢的廢發揮。例如我省擁有全國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包括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東北電力設計院、應用化學研究所等,這對我省在生物技術、汽車制造、光學電子等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為開展深層次加工貿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2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全球經濟迄今共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尤其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制造業大規模向我國內地的東部沿海地區集聚,而伴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也陸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吉林省憑借著雄厚的制造基礎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繼續了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加工貿易的巨大潛力。
2.2.3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的歷史機遇。2009年8月國務院批復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一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確立了長吉圖地區作為面向東北亞的重要開放門戶,以及技術經濟合作平臺,為我省擴大對外開放開啟新路徑,使得長吉圖先導區在未來有望成為我省招商引資的最重要保證,從而對我省加工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對策與建議
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模式為我省進一步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增加與跨國公司在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銷售方面的合作,實現分工層次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培育加工貿易方面的動態比較優勢。具體對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推動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從我省現有的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來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仍然占據很高的比重,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研發密集型產品相對比重較小。這樣的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導致我省對外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如果不能推動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將會使我省長期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徘徊,被鎖定于所謂的“比較優勢陷阱”中。因此,我省應大力發展高新戰略性產業,如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業、低碳產業等,提高研發和高附加值環節的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制造基地、培訓基地等。
3.2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加工深度。我省加工貿易發展相對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產品加工深度不夠,以及低附加值不高。為此,需要延長加工產業鏈,完善加工貿易產業配套體系,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省內采購規模,增強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加工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和縱深化發展,將加工制造向R&D設計、品牌建立、營銷等方向轉變,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尤其是將知識流程外包、業務流程外包作為扶持對象,包括軟件外包、物流外包、財務外包等,使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3.3依靠內外資結合促進技術升級。加工貿易的技術升級主要是通過內外資結合來共同驅動的。一方面,充分發揮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積極地與跨國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另一方面,不能過度依賴外資的技術溢出,因為外資進入會對內資企業產生市場競爭效應,即擠出效應,抑制省內加工貿易的技術升級,更要注重省內加工貿易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加對先進技術的模仿、消化和吸收。
3.4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資合作。為了進一步融入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我省加工貿易企業應加大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繼續擴大為全球品牌商進行貼牌生產的規模與范圍,向跨國企業提供良好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國際外包業務,努力促成研發合作機構,彌補自身技術不足,通過OEM*ODM*OBM的跨越式發展路徑,實現技術的成功嫁接,打造本土品牌。。
作者:崔巖單位:吉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